查看原文
其他

张黎上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战略的思考

2016-09-15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ID:chinainfosec),作者:张黎 上将

编者按:毛主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民融合是胜利之本。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全新的生存领域,其共享、开放的本质更加体现出军民融合的必然趋势和巨大能量。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网络大国,中国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既要深刻把握网络空间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又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因此,坚持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认清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战略的意义、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空间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是信息时代发挥人民战争优势,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习主席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提出的总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已成为整个国家军民融合的前沿阵地,呈现网络先行、全面渗透的态势。可以说,网络空间作为信息时代最具创新活力最有革命意义的先进生产力,积极贯彻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战略,是实现中国国防建设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形势发展,深刻把握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支柱和国家安全新领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驱动作用日趋明显,世界强国都把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是提升综合国力、推动军队信息化转型的主导要素,振兴中华必须富国强军,而要富国强军必须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战略。

(一)把握国家网络空间建设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

网络空间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网络空间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趋势,而且还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关系到科技、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家安全的全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军事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长起一批可跻身世界前列的大型IT企业,具备比国防工业中同领域企业更为先进的技术实力。同时,我国的互联网规模和用户数量世界第一,信息基础网络不断扩展,在信息服务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以军民融合战略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网络空间发展体系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军民两用特性,有利于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军队和民营企业在网络空间高质高效合作。

(二)把握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对军民融合提出的现实要求

安全与发展既是现实社会,也是网络空间的永恒课题。网络空间作为新的先进生产力,既是经济发展动力,也是军事竞争新领域。当前,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竞争不断加剧,网络空间斗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全面涵盖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并且各个领域的斗争相互交织影响,综合生效。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军民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如果说传统的军民融合发展更多地存在于经济层面,那么网络时代军民融合将更多地进入军事斗争范畴。对中国这样的网络空间后起大国而言,在网络安全上存在先天不足,大部分核心元器件和基础软件来自国外,信息安全防护存在很大隐患。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战略深度发展,聚合军地双方力量,形成合力,是应对网络空间安全严峻威胁的迫切需要。

(三)把握网络空间资源优化对军民融合提出的总体需求

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军到民”或“民到军”的搬移应用,而是要符合网络空间本质特性,按照军民双方内在联系,统筹军地两大系统,进行聚优增效式的综合集成。走中国特色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本质上就是要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网络空间资源的共性需求,促进所有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在网络空间实现军民两大体系由分立、结合到互通共融。通过在网络空间经济、科技、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产生合力,实现国家网络空间总体战略目标。


二、紧扣实践需求,务实搞清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

习主席强调,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网络空间军民融合不仅要在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还要在新的形势下,拓展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一)充分运用国家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军队信息化建设效益最大化

习主席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发展的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在网络空间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就是要将国防建设需求融入到国家网络空间发展体系之中,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利用好社会网络人才资源,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社会网络技术资源,以整个民用网络技术为依托,保证以最充分的网络资源、最广泛的网络技术力量推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的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军队必须广泛运用地方的网络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抓住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

(二)充分考虑战场与市场双重需求,注重提升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效益

习主席指出,“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网络空间军民融合要充分考虑“战场”与“市场”的双重需求,有效发挥地方网络信息产业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和国防建设对网络信息产业的牵引效应,军地双方以实际需求为牵引,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实现良性互动,融合共赢。着眼国防建设和网络信息产业两方面的实际需求,在国家网络信息产业发展和布局中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军事需要,掌握好网络空间各类资源的投向投量,形成网络空间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相互兼容、相互叠加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充分实现网络空间军地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军地双方优势互补

习主席强调,“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是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综合效益的检验标准。要把国防和军队网络空间建设需求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网络空间军地资源的双向交流和共享互用,并充分发挥军地各自的优势,促进军地双方网络空间资源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与军队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上网络空间资源优势。国家网络资源基础雄厚,用好、用足国家网络资源,对于提升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运用发挥好国防和军队的网络空间需求前沿优势,充分发挥国防技术对科技进步的牵引作用,将国防科技能量释放于网络信息产业经济之中,催生新的民用市场,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快速增长。


三、搞好设计牵引,统筹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

军民融合既是战略工程,又是创新工程;既要有战略思维,又要有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因此,网络空间军民融合需要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网络信息产业、网络信息系统等领域实现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筹协调,兼顾地方与军队的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推动、计划引导、市场调节、制度保障等措施,实现军地之间的系统互联、设施共用、信息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一)加强网络空间军民融合顶层宏观管理

习主席强调,“要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发挥国家集中统一的体制优势、政策引导优势和资源优势,运用国家行为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确保能够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政令通畅、运行高效的宏观管理功能。因此,在战略层面筹划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时,必须将各级政府、军队和社会管理机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改进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布局、统一调度。要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统筹考虑网络空间经济力、文化力和国防力建设的目标、模式,把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整体安排和统一部署。

(二)深入推动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习主席指出,“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始终是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的原动力。军民融合创新从组成要素看,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要素。服从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发展的整体布局,有效实现网络空间军地各方的创新需求、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整合优化,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上,努力形成军地齐力攻关的良好合作态势,是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要把军民协同创新作为实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牵引,开展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实践,发挥军事需求对前沿创新的牵引带动作用,聚力突破关键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基础平台军民共享,大力推动军民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相互转化。

(三)大力强化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制度保障

习主席强调,“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有效统一的政策制度,不仅是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且是确保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实践看,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传统领域的部分军民融合法规政策文件已经满足不了新兴领域需要,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并且,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具有区别于传统领域的固有特性,各种法治保障制度更是缺乏。因此,必须在顶层设计时对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制度保障给以统筹考虑。

(四)持续推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信息交流互动

《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提出,要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在国家网络空间建设发展过程中,集全国之力,开发和使用了许多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产品,这些是军队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技术源泉和物质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客体要素之间,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交流有障碍的客观现实,使得民用先进技术难以进入军队选择目录中,信息滞留、信息阻隔、信息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效益质量。因此,加快建设权威、专业的网络空间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有必要充分整合军地相关信息资源,分层次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分领域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将搜索引擎辅助调查、智能加工处理、电子数据交换、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到军地信息的统计调查、加工整理和数据传输工作中去,增强军地信息资源共享的实时性和动态性,以网络的互联优势促进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


相关阅读:


基于责权边界的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ID:chinainfosec)

作者:龙在野 网络空间战略论坛特聘研究员


编者按:网络空间作为全新作战领域,其军民融合发展与我军传统领域具有质的差别,清晰责权边界则是促进网络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切入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新的思路,在认知上需要以预知、预警、预判的创新思维厘清观念,找准风险源头、战争基线和国家利益边疆;在发展建设上要积极运用数学方法规划责权关系,创建格局建设、军队编制、驱动发展和作战运用的网络战军民融合模型;在落实保障上要突出东方人文核心和西方法治契约精神相结合,构建军方主导的网络空间建设督察、资源征用、人才招募、技术验证和网络禁令等应用机制,从而为塑造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总体架构提供有力推动。

2014年3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着重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我军新时期军事变革和战略发展的总纲目。即使站在实用主义立场,无论是对内疥疮之痛台湾的决战决胜,还是对外群狼环伺中抢占高边疆、新边疆的利益拓展,都必须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体系,汲取营养、快速发展、发挥作用,对此毋容置疑。

我军的融合发展理念起源于人民子弟兵的血脉相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铺陈,实事求是地讲,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都相对薄弱和简单。将其按照一种战略发展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实践,才能够最终探索出一套有用、高效的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在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网络战领域,如果继续沿用“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淮海战役”的主观情感来实现军民共建的简单融合,而不适时引入法制精神的权责关系,那么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很有可能成为看起来很美的伪命题,而这正需要我们这些研究人员有直面和直言的历史担当和新锐思考。


一、中国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厘清的三个观念问题

纵观中国战争史,虽然我们战胜了任何形式、空前强大的敌人,但是从来没有赢得过一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首战首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采取传统观念来诠释新生事物的惯性思维和引经据典的中庸哲学。对于网络战军民融合这个新生课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我们对网络空间的一些中规中矩的基础认知,通过十数年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尚存在一些模糊概念。这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厘清,以利于指导今后的发展规划和机制运行。

(一)预知:冰川化的军事网络,使得隔离安全的孤岛思维逐步失去正确立场

网络起源于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1969年),但以安全隔离理念独立于互联网(INTERNET,1991年)之外的也正是军事网络。随着信息化浪潮迅速网化世界,互联互通的网络将整个时空地球压缩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私密东西突然间都有了被远程控制或欺窃的可能性,高度机密的军队自然很是恐慌,于是选择了隔离或逃离。从本质上讲,任何隔离网络都相当于一个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与其说被互联网热潮包围的军事网络是个安全岛,不如说是孤立的冰川,而冰川隔离边界的融化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外部数据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突控手段。而现在,以态势感知为代表的数据交互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在外围植入木马病毒和在内部植入AP节点都变得可行。冰川守不住了。

我们可以推导这样一个公式:未来互联网=互联网+军事网+工控网+物联网。其中,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新生事物,即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上网”;工控网则是工业时代金融、能源、交通、政务等民生设施的信息化进程,融合趋势难以避免、不可抗拒;物联网则是要给无生命的物体和设备添加人工智能,以便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军事网涉及到国家安全确实需要进行隔离考量,但是冰川隔离边缘的物理融化已经是指日可待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更新原有孤岛思维的军事网络安全观念,试着将融掉边缘的军事网络沉落成礁石,藏身在浩瀚的网络汪洋里,难以辨认,也无以打捞。

(二)预警:常态化的网络对抗,导致全民在网的力量谱系必须做到责权明确

随着人类自身对战争血腥的反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柔和暴力逐渐成为第一选择,而网络能够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对抗平台,既有精英个人的欲望展现,也有国家武装集团的多样化斗争。从目前战争表现形态看,网络对抗应该是常态化的国家博弈甚至军事冲突,而传统的武装集团只能是国家最后的暴力。网络对抗是一场需要集合国家全力的非典型虚拟军事战争。有人归纳我国网络管理的一些乱象叫做“九龙治水”,但问题的实质未必是龙多了,而是群龙无首,并且责权不清。

我们可以借用这样一个公式:网络强国=战略定位+力量定编+法律定责。其中,定位是指要制定本国的国际网络空间战略和网络对抗行动指南,规划网络发展路线图;定编是指要将网上之民和网中之兵进行合理编组,打造出一支攻防兼备、军民融合的对抗力量;定责是指要对内明确军地各职能部门的指挥关系和交互机制,对外宣示国家网络主权和基本军事行动原则。互联网亦被称作国际互联网,网达全球、网控三军、网系万物,任何独善其身的想法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都是不可取的。强己而保全,结盟而称雄,是中国谋求网络空间强国地位的不二选择和唯一途径。

(三)预判:数据化的国家利益,需要虚实相济的网络边疆重新设立安全界碑

人类信息社会有个趣味现象,即世间万物万象的比特化。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物体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信息时代的物体可以说是由比特数据构成的,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数字0和1代码集。数据将是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基本描述方式。当云计算的未来到来时,国家利益是靠数字化实现的,国家主权是有数字化领土的,我们必须捍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虚拟疆界完整。数字领土和物理领土是对应的映射关系,如果失去了数字领土,那么物理领土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定义这样一个公式:网络边疆=我国网络+已控他国网络—被控我国网络。其中,我国网络是指国家建设赖以生存的网络体系,既包含信息基础设施,也有关键业务系统,还有军用武装平台,承载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动力和保卫力量。已控他国网络是指渗透设伏的他国网络系统,既有能够提供重要情报的傀儡用户,也有埋置了潘多拉魔盒的网络设施,这是网络疆土的“飞地”,代表着国家网络攻击力量水平;被控我国网络是指我国被对手通过软硬件漏洞预设、木马远程控制、病毒桥接渗透等方式侵入的网络系统,这是网络疆土的“被殖民区”,代表着国家防御力量水准。三者在网络边疆中的比重和价值是不一样的,没有适当的网络攻击和防御能力,建网再多也是枉然。或者换个角度来讲,在保证我国网络建设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只要占领的够多,军事价值的疆土就够大。


二、中国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创建的四个系统模型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对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也可以尝试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法。数学模型的区域划定和线性分割,能够有效解决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的责权边界模糊问题,而责权不清正是我国网络空间建设的致命短板。新生事物在科学创新和探索求证过程中是允许犯错的,我们采用“对传统理论逆向思维+对新生概念紧前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到中国人文传统影响力的前提下,论述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的逻辑体系,以期提出另一个思考维度的全新论点。

(一)将在军、兵在民的格局建设模型

格局即天下大势,成格局者可得天下。格局经营的要素很多,而主要问题集中在力量建设和部署。在网络战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一是来自战场的无限制扩大。网络空间的日益浩瀚,作战目标的层出不穷,使得部署多少个编制单位的作战部队都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在泛网络空间采取泛军事对策;二是源自目标的专业性区分。自从2010年美国攻击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震网”病毒事件后,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工业控制系统是网络战的首选目标,攻击效果显著。但是在军事斗争准备过程中,发现让黑客去熟悉工业控制系统的具体流程和关键节点,相比较让工控专家去掌握黑客技术,培训周期更长,费效比更高。这其实是个让信息型人才专业化,还是让专业型人才信息化的路线选择问题。随着黑客攻击技术门槛逐渐降低,加上即使顶尖黑客也不可能触类旁通、兼精百艺的现实情况,也许我们可以采取将集中研发的通用黑客武器或技术,配发给特定目标专业人员的方式。

对此,我们的理想模型设计思路是:格局建设分别在军队和地方两个层面建立二维坐标系。在军队层面,以建设将军型的指控人员体制为重点,把握三个核心能力要素:一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和评估安全风险,及时制定决策;二是战斗组织和战法运用,能够拟制和落实作战计划,把握对抗进程;三是全面掌握军队专职部队和地方作战力量的部署情况和能力特点,能够依令遂行组合生成最强战斗力,赢得胜利。在地方层面,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外,还需分别在金融、能源、交通等各行业或企业内部组建任何名目的网络防御力量,仅仅针对本行业领域挖掘专业漏洞,掌握黑客技能,听令转隶,随时转守为攻。由于不受编制限制,这些散在民间的力量可以数量庞大,可以全民预备役,甚至可以成为决胜的先锋部队。

(二)大攻击、小防御的军队编制模型

受制于“中国威胁论”等综合影响,我军网络战力量规模一直偏小,且要素不全。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网络战力量,目前国内对建设网军基本达成共识,分歧在于今后的编制力量是倾斜于网络侦察攻击部队,还是侧重于网络防御部队。其实解决这个分歧的前提,在于对军队网络防护空间范畴和尺度的界定。诚然,义无反顾地承担整个国家网络空间的安全保障工作,是军队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但是在力量编制和运用上却未必非要常态化编制和使用专业部队,而更应该指挥和发挥地方力量,否则很容易被网所困。

对此,我们的理想模型设计思路是:军队成编制的网络战力量分别在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两个方向开展建设。其中:网络攻击部队是编制数量主体,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冠以安全防御力量的番号名称,但是职能任务是网络攻击或反制能力建设。和分散组织形式的地方网络战力量不同,这是最为政治可靠的中央禁军,是国家安全的最大筹码;网络防御部队编制数额需要保障安全运维军用网络,最低限度能够做到指挥链条畅通、武器平台己控。

(三)军队导、企业推的驱动发展模型

强国的前提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能够雄霸天下,在于藏身国家安全局后的美国军方,能够优先使用和调度国家资源、人才、技术和外交关系,夯实国家的安全基石,然后在石头地基上兴建起经济楼厦,以确保国家的健壮良性发展。军方不需要走向前台,但是作为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主角,对建设发展问题应该能够“以军事需求提出征用、以军事安全提出反驳、以军事战略提出规划”,使得国家在安全危机四伏的网络空间,能够沿着安全轨道顺利进行。主角从来都不是哪有事哪到的救火队员,而是掌控着一大群配角和临演的影响决策层的重要力量。军队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空间建设的安全建议,请国家听取甚至听从军方声音,避免埋下“军为沙营、国高则倾”的隐患。

对此,我们的理想模型设计思路是: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框架下,创建非主从结构的双轮啮合模型。其中,军队是起主导定位作用的小齿轮,地方企业是起驱动作用的大齿轮,而作为整个齿轮组运行轨道的国家安全战略,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军地双方共同设计的。军队的主导轮基本不起限速或者提速的作用,只用来保证驱动轮不会发生脱轨,两者之间没有名分上的主从关系,却有一体化的啮咬融合、同舟共济。

(四)常预置、猝触发的作战运用模型

世界上军队的几乎所有腐化堕落问题,根源都在于不战之境,即身边没有仗可打,甚至看不到将来有仗可打,兵不外用则成内患。如果网络战军民融合建设没有实战检验和作战运用,必将陷入“搞装备工程砸大钱、评技术创新赢大奖”的虚假繁荣,失去威慑制衡作用和决战决胜能力。网络战的作战运用需把握两个特征。一是平战一体、时空无隙。网络战场没有山川险要、水文气象等物理空间进行排兵布阵;光速抵达的作战指令和攻击动作也不需要时间来完成兵力输送和武装动员。平时既是战时,网络对抗是常态化的网络存在;二是长期预置、点击触发。渗透控制网络目标的过程非常耗时耗力,甚至出现反复、遭受溯源,但是构建隐蔽隧道、植入木马病毒后,攻击只是秒瞬间点击鼠标的事情。

对此,我们的理想模型设计思路是:在年度计划的长时间轴上常态落实目标预置,在重要发展阶段上按需落实军事验证,在国家战略节点上依令猝发作战应用。其中:目标预置作为网络战军事斗争准备的核心内容,需要有条不紊地了解网络态势,掌握目标情况,预置攻击动作,避免战时没有目标可打;军事验证主要是根据关键技术突破和手段建设情况,验证可用性和有效性,判定可行性和合法性;作战运用是个需精妙设计的能力展示工程,主要是达到慑战目的。

三、中国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需要运行的五个应用机制

保障网络战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运行,这需要相关部门在明确责权边界前提下各守职责和精诚合作,人文核心是基于东方太极融合理念的和谐共生,行为规范则是基于西方契约精神的法令制度。借鉴外军经验教训,梳理我国前期成果,站在军事强国的网络安全角度,我们秉承试验精神提出了五种应用机制。

(一)军方投票的网络建设督察机制,以国家安全为名牵引系统建设和日常运维

网络建设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稍有不慎就可能搭建了敌国网络入侵的跳板,也可能由于设备采购和软件配置等方面不慎不明造成安全漏洞,导致木马入城。军方在整个国家的网络建设上应该保留一票否决权,重点对战略性网络的建设和运维提出安全评估,以军事视角进行风险预警和决策导向。国家逐步建立以网络安全为基点的网络发展模式,这种习惯养成比任何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都有效且意义深远。

(二)军方备案的网络资源征用机制,以国家利益契约作为地方企业网络准入证

出于国家利益需要,美国微软公司按照政府手令“关闭古巴等五国的MSN服务(2009年)”,推特公司也要顺应政府意志“让反对穆巴拉克的声音长期置顶推特(2011年)”,跨国垄断集团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常态化网络对抗的先锋队,国家利益至上是这些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生存法则。相比较而言,虽然我国的网络资源很多,但是由于经济利益而分布散落,军方并没有名录备案和调用条文,而这应该是在企业登记入市之初就必须和国家承诺的,兼由军方掌握的准入许可。

(三)军方服役的网络人才招募机制,以任何招募形式使用国家一切可用之力量

网络空间说到底是个人造空间,人才是网络战的决定力量,这在长期、常态的对抗过程中愈发明显。和传统征兵要求身强体壮、根红苗正等体能心理素质不同,网络战领域还特别需要一些不入流或者不服管的奇才异士,这需要国家在放宽年龄限制、灵活服役年限、注重专业考核等方面进行兵役制度改革,或者颁布军队技术务工、有偿服务等特殊政策,不拘一格收用人才。服役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国家能够随时招募网络精英到网络战部队,为国家奉献智慧和技能,此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树人工程和大利之举。

(四)军方先用的网络技术验证机制,以军事需求决定专利技术的最终用途归属

网络战是高技术战争,核心技术突破对作战能力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人海群众无法热情堆积达到的战略高度。但是在以破解为荣、以共享为乐的网络空间里,技术的私密性或称首用权非常重要。核心技术是首先用来巩固国家安全,还是首先考虑产生经济财富,取决于国家的治国理政方针,也取决于军方的积极作为程度。技术的保鲜期已经越来越短,军方即使难以做到“唯我所用”,也应该争取“有我所用”,尽快产生军事效益。

(五)军方管辖的网络空间禁令机制,以临机设立网络空间演练区达成军事实践

美国人的“网络风暴”已经刮了近十年,从大洋彼岸的“四人牌桌”到“网络北约”再到“网际联盟”,参与国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演练效果越来越好。精兵是靠仗打出来的,而不是教室教的、沙盘推的。网络战即使技术含量再高也改不了这个根本。我军网络战必须要进行军事实践,而且要在真实互联网上设置演练场区,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协作产物。其实设立网络风暴区还有个捡来的好处,就像空中设立管制禁飞区一样,能够让我们的人民知道有自己的战机在飞翔、在保卫,同样给国民以网络安全的信心。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产学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