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毅达: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

2016-11-16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仰山智库”授权转载,作者:许毅达 中国兵工学会秘书长

2016年11月9日,中国兵工学会许毅达秘书长在“军民融合发展评价研究”学术论坛上做精彩发言。

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八大之后中央特别强调的两项重大国家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问题;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要通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解决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硬实力问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实现“两个百年”、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军中,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1、关于军民融合

(一)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

军民融合很早就提出来了。自从战争年代结束之后,我国的军民融合起起落落、忽左忽右,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9年的机构调整,使得军民分立、分离、分割的现象越发严重。十六大以后,中央多次提出军民融合的要求,但是,直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之前,一直很难推动,步履维艰。只要触及所谓敏感部位、涉及所谓敏感问题就会停步不前。

现在,4年多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军民融合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正如有些同志形容的那样:军民融合的春天到来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之下,做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篇大文章,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架构,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形成了一些阻碍军民融合的“壁垒”,影响和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体上正在由以重点领域融合为主向全领域、全方位、全要素深度融合转变,成绩来之不易。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程度不同的存在。

习主席在2015年两会上对军民融合的现状做了相当形象、也相当尖锐的描述,他指出:很多部门及其领导仅仅把军民融合停留在口号上,没有“一盘棋”思想,不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存在“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挤压排斥竞争对手等不良问题和倾向。

习主席的讲话很透彻,也很沉重。军民融合推动了十几年,为什么进展缓慢?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思想认识问题,关键是利益问题,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利益纠葛影响了军民融合的进程,致使军民融合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习主席提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习主席进一步要求,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改革创新;三是强化战略规划;四是强化法治保障。

上面是党中央、习近平主席对军民融合的重要论述和主要观点。这些是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军民融合、什么是军民融合、怎样开展军民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军民融合的核心与重点

目前社会上军民融合很热,到处都讲军民融合,到处都在搞军民融合(开发区、试验区、联合体、战略联盟、协同中心等等),甚至很多县、乡都要搞军民融合,令人眼花缭乱。总体上说不是坏事,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同时也难免让人担心,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做法是否已经偏离了军民融合的正确方向?

在开展军民融合研究过程中我经常考虑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中央为什么提出军民融合?为什么现在如此重视军民融合?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这里面的确有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但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泛泛的发展经济,而是强大国防,通过大力协同、创新驱动、集中全社会的优质资源,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国防要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是我们的军队能打胜仗,能有效的捍卫国家主权,保护经济发展利益,是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研究军民融合发展和开展军民融合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他们各自的主要责任是什么?我们在研究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感觉现在很多职责并不清晰,有错位、越位,也有不到位。只有从根本上理清这些责任主体的主要职责,落实责任,增强执行力,同时建立起政府调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公平竞争,合理运用激励措施,彻底打破军民分割体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才有可能实现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由此看来,首要目标是强军。一方面通过强军,抢占科技制高点,适时地把武器装备研制中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服务民生,带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地把民口(包括国企和民企)的科研成果、创新技术转化为军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从而实现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高度统筹、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富国强军。

作为强军目标的首要支撑,就是要有强大的国防工业。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仅是我军武器装备和实战能力的提供者、支撑者和维护者,更是国家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习主席提出的四个体系建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主要方面,是重中之重。因此,解决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融合,就解决了军民融合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就解决了核心与关键。

军民融合的目的绝不是削弱国防工业,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优化体制机制,使我们的国防科技工业活力增加、能力增强、实力增大、创新力提高。

(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

今年7月,新闻联播正式公布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在这个时候向社会公布,意义非同寻常。

按照这个意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到2020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意见不仅提出了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规划,还提出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加快创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等重要举措。

任何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注重在重大建设中考虑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地方而言。对于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而言,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规律,自觉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完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里所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绝不是我国目前的这个体系,而是指建立在“军民深度融合”了的国家工业体系基础之上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2、关于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的文化解读

创新是这些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打开百度,好几十页,成千上万条,都在说创新。我感觉“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这句话最贴切。既然是灵魂,就一定要有附着体,这个附着体就是科学技术基础。

二战以后,美国、苏联都从德国弄到了新技术(主要是火箭和导弹技术),也分享到一些人才,后来几十年,无论怎么变,总还有当年技术的痕迹。我把它叫做科学技术“基因”,基因无论换多少代,都不怎么变化。这就是原始创新、科学基础工作的魔力。要培育一项成熟的工程技术,一代代改进,一步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经过这一步,总想走捷径,容易出问题。这样讲,不是说不能实现跨越,关键是你是否具备了跨越的能力。很多单位的领导要政绩,要业绩,这不能说不对,是好事。但是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方面的业绩,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成果,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管出来的,它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出,它一定要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创新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有把创新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才是到达了创新的最高境界。因此,要实现创新,必须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入手,为企业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适宜的创新氛围。这种氛围绝不仅仅是标语口号,它应该包括合理的用人机制、评价奖励机制等配套办法,以及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并形成一种传统。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环境培育

任何事情都要由人来完成,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来实现。近十几年,各行业、各部门都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吸纳高学历青年学者进入国防系统,计划繁多、名目也很多(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杰出人才等),这比二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只要有高学历就可以解决人才问题,要关注人才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简单地使用,甚至瞎指挥,非但不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只能让他们产生反感。对科技人员要放手使用,大胆使用,使用是对科技人员的最大尊重,也是最有效的培养。

科学发明、科学创造,主要是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行为。这是一条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普遍规律。有组织的攻关,根据市场(战场)需求进行工程化设计和制造,里面也有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与科学发明有本质的不同。前者靠的是个人天才和勤奋,后者靠的是集体智慧与科学管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合理的机制、先进的体制来保证。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忽视科技人员个人的作用,采取简单粗暴或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科研工作,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往往受到压抑,不容易产生出创新成果。也许有人会反驳,“两弹一星”就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完成的。那是特例,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且当时存在一个非常适合科技创新的小环境。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从国家高层领导到负责具体工作的行政指挥,都非常尊重科学家的意见,很多重大决策都是在符合科学规律、在科学家的主导下制定的。我们今天谈科技创新,谈军民融合,强调国家的宏观指导作用,恰恰是要把研制“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发扬光大,让其精神得到继承和弘扬。

(三)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现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等,都在分别或结对研究如何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问题,都在想办法、做规划、找出路。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最终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呢?至少要做到这样几条:

一是体制机制要有保证。要建立完善的、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到装备使用与保障等环节军民高度统筹、高度协调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是知识要得尊重,知识产权要得到保护,法律法规要健全。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金融、证券等对优质资源、创新成果和优秀人才的激励作用。

三是各个创新主体的责任、利益要清晰合理。既要体现受益,又要受到约束;要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科研体制改革,使各个创新主体回归本位。

四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到公平竞争、公正待遇、适度公开。要完善制度设计,改革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理顺价值取向,形成产学研用各方利益共享、资源公用、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局面。

总之,一定要通过政府宏观引导,法律和制度充分保障,按照军队提出的需求牵引,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有机互动、不同所有制参与,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完全融为一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