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研究

2017-01-11 战略前沿技术



推动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ID:hitechcas)

作者:邱超凡 刘军

【导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衡量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指标。然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科研单位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十分重要。

关于科技研发的流程

科研单位传统的科技研发流程为“政府部门提需求—科研单位根据需求研发— 研发出来的成果找市场”,这种方式研发和转化是脱节的。研发并没有围绕转化的目的展开,难免“闭门造车”,研发出来的所谓“成果”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果, 要么不能满足商业化的要求,要么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建议科研单位加大技术需求调研力度, 和企业共同凝练技术需求。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与具备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有需求的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和支撑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能力。同时,建议科研单位邀请企业参与科技研发的全流程,建立科技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科研单位可以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形式选派科技人员到企业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人员为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建立产研协作的“混编”团队, 努力构建“企业提需求—科研单位根据需求进行研发—研发出来的成果提供给企业” 的新型应用类科技研发流程。

关于促成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一方面迫切希望依靠科技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又觉得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过于高大上,对科技成果是否接地气还持怀疑态度。从科研单位方面来说,科研单位往往对自身的科技成果过于“自信”,认为企业的怀疑是不愿意花钱,或者合作的诚意不够。正因为此,想要促成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难度不小。

合作一定是要共赢的。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谈判僵持不下时,建议引入第三方介入谈判,如专业的中介服务团队或政府相关部门,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尽可能促成双方的合作共赢;建议科研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价值观。要正确地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实现转移转化才能产生价值,而且科研单位的大部分科研经费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要“让利于民”以促成合作;科研单位要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的理念,只要企业确实有合作意向, 那么合作方式、利益分享方式等都可以商量,科研单位可以减少、甚至放弃眼前的利益,而追求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后的长远利益。

关于横向合作的过程管理

近年来,科研单位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不少科研单位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横向合作的管理办法,并设立了专门负责横向合作的管理部门。得益于此,科研单位的横向合作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科研单位往往把握不好“热”与“冷”的度,趁热打铁容易, 不注重冷却状态下的推进。科研单位往往“重争取、不重过程管理”,在横向合作促成后,对横向合作的实施情况,甚至能否顺利结题,往往疏于跟进。只要是合作就存在不确定性,何况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所以即使是“白纸黑字”的协议,实施过程中争议也难免。不少科研单位的横向合作协议都是以单位名义盖的公章,某个横向合作没有做好,合作企业认的是科研单位,损害的是科研单位的声誉。

科研单位在重视横向合作争取的同时,一定要更重视横向合作的过程管理。科研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要做好科技人员与合作企业沟通的桥梁,定期对接双方,跟进合作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各类问题。不能结题的合作要做好善后工作,顺利结题的合作也要做好总结。这样做可以保障合作的有序开展,还可能把一个项目点上的单一合作,变成多个项目面上的多方合作,甚至变成平台的合作。

关于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

科技研发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很多重大创新成果都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发积淀,才最终实现工程产业化。科研单位其研究领域和目标有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然而,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院(所)地合作要求、企业对新技术成果的内在需求都十分迫切,这与科研单位供给的周期长、可转化的成果不足的现状存在矛盾。

科研单位首先要丰富科技支撑地方产业的方式,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平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要有包容的胸怀,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自身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功能,吸引兄弟单位的科技成果对接地方产业;科研单位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吸引省外企业的相关成果在地方落地,在带动自身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关于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是科研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科研单位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动用包括人情在内一切能用的资源。通过这些方式好不容易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有不少又因为“水土不服”最终不得不离开。

人才引进更多是要“比机制、比服务”。科研单位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一定要结合所处区域的产业需求、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平台优势。只有把人才引进工作与上述要素相结合,再加上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才有可能引进真正用得好的创新创业人才。科研单位要大胆创新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与企业联合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带动科研单位相关学科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的人才,人事关系可以放在科研单位,由科研单位提供基本工资,其它薪酬由企业发放,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新创业人才的身份、平台和薪酬等问题,同时因为是企业认可的人才,自然也不要担心如何用好的问题。

关于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市场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科研单位、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是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当中又以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最为严重。

科研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努力消除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科研单位的管理部门要努力做到, 科研人员有科技成果想转化愿意来找,企业有技术需求可以对接到。建议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对内要建立科技人员“联络员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成果情况,对外要同地方科技局、行业协会、技术市场等建立紧密联系,搜集和整理技术需求。

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想要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就需要一批对技术有一定了解,对市场有一定的敏感度,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一定不是课堂中教出来,而是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某种程度上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具有丰富成长背景的人才。建议科研单位考虑引进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一线等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才,组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团队, 根据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适当通过外派挂职锻炼等形式,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

邱超凡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刘 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致谢:该文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唐铮处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云峰处长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

科技成果使用权研究

来源:高科技与产业化(ID:hitechcas)

作者:杨青 钟书华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以科学研发和技术转移为标准,经过仔细甄选,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农业科学研究院(ARS)、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SFC)、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AFRC)、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及威廉J·休斯技术中心(WJHTC)这10所美国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成果使用权归属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这10所机构使用权管理模式的分析,提炼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的归属模式,总结美国国立科研机构转让成果使用权的方式,确保政府特殊保留的成果使用权。只有明确成果使用权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使用权效用,推广科技成果。

成果使用权归属原则

       美国科技政策形成可划分为4大阶段:二战前的自由发展时期,二战到1970年的军用为主时期,1970年到1988年的军民并重时期,1988年之后技术转移成熟发展期。在这4个阶段的历程中,科技成果使用权管理同样顺应发展需要,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由幼稚走向成熟。

       为了更有效地商业化科技成果,美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改进。将成果自由免费使用模式转变为有偿限制使用模式,保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在此模式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政策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美国政府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管理改革,其基本原则是顺应时代需求,发展美国经济,满足公众各方面利益需求。

研发参与方拥有成果使用权

在这10所美国国立科研机构中,一般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归属模式分为3种:(1)成果使用权归于科研机构;(2)成果使用权归于联邦雇员;(3)成果使用权归于合作参与方。在每种归属模式下,使用权归属标准与条件都不尽相同,但都符合美国法律基本要求,能够公正公平地维护参与研发的各方利益。

       科研机构获取成果使用权的情况有以下3种:(1)科技成果由联邦雇员利用工作时间完成;(2)科技成果由联邦雇员利用职权范围内获取的各种资源完成;(3)科技成果属于科研机构雇员工作职责或与其工作职责有直接关系。在外部研究中,由科研机构雇员单独完成及研发双方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科研机构享有合法成果使用权。

       在合理条件下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划归于科研机构,能够依法保证科研机构的应得权益,激励科研机构继续研发创新,促进科研机构积极进行技术转移。

       一般地,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划归于联邦雇员,需要满足以下任意条件:(1)科研机构无意进行专利申请与商业开发,科技成果由联邦雇员成果完成人所有和使用;(2)虽然科技成果研发利用了少量政府资源,但科技成果与联邦雇员成果完成人工作职责无直接关系,联邦雇员可要求保有成果所有与使用权;(3)联邦雇员在完成工作职责时,需要使用联邦所有科技成果,由联邦机构依法授权使用。

       确保联邦雇员拥有合法成果使用权,可以有效保证科研工作者顺利深入开展研发工作,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创造更多新成果。

       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划归于合作参与方,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1)科技成果由合作参与方雇员单独完成,合作参与方拥有独立成果使用权;(2)科技成果由参与方与联邦科研机构雇员合作完成,合作参与方依法享有成果使用权。

       使合作研发方依法享有成果使用权,有利于创造积极良好合作研发关系,推进成果商业化进程。

科研机构转让成果使用权

       美国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大学及非营利机构等实体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技术转移方式也丰富多样。其中转让成果使用权最为常用的的一种途径为授予许可证。

       通常,许可协议包括4大类:(1)独占许可协议;(2)部分独占许可协议;(3)共同独占许可协议;(4)非独占许可协议。签订每种许可协议的标准与条件都不相同,但每份许可协议都应包含对许可费用、许可期限、定期报告、政府权利等的规定,并需提交商业计划。

       当成果产生背景为内部研究时,科研机构可以赋予联邦雇员成果优先实施权。由联邦雇员创办公司来进行成果商业化,这是一种新兴发展的成果商业化道路。以联邦雇员为中心来创办的公司称为“spin-off”,利用联邦雇员的知识背景开发科技成果,这些公司普遍具有发展存活率高,技术转移率高,价值增长率高的特点。

       当成果产生背景为合作研发协议时,对于科研机构雇员单独或与合作方雇员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合作方有权优先选择独占或非独占许可证。

       各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机构所有成果许可相关事宜,获取许可证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

       除许可协议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转让成果使用权方式。根据科技成果特性及科研机构使命的不同,技术转移办公室会选择最优转让科技成果使用权方式。

政府特殊保留成果使用权

       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将成果使用权转让给外部机构,但出于维护美国政府及公众利益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仍然保有科技成果使用权。以研究背景区分,可将科技成果分为内部自主研究成果和外部合作研究成果。在这两种研究背景下,对于每项科技成果,政府都有权要求保留成果使用权。

       对于政府所有的内部研发成果,当通过许可等方式将成果使用权转让给外部机构时,政府有权要求保留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实施科技成果被许可领域的权利,即保留一份非独占、不可撤销、不可转让、费用缴清的许可证。

       在衡量科研机构与雇员权益之后,科研机构选择将成果所有权及使用权留归联邦雇员,政府可以保留一份世界通用的非独占、不可撤销、免费许可证,允许政府为了研究目的及国家利益实施这项许可或授予他人从属许可证。

       在下列情况下,对于联邦机构所授予许可,政府有权进行部分或全部终止:(1)被许可人没有按要求执行原定成果开发计划;(2)被许可人没有满足公众需求和利益,终止许可符合公共利益;(3)被许可人在所提交中材料中捏造虚假事实;(4)被许可人违反了许可协议条款;(5)法院判定被许可人商业行为违反了反托拉斯法。

       对于合作研发协议中由合作方雇员单独或与联邦机构雇员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联邦科研机构代表美国政府,应保留一份非独占、不可转让、不可撤销、费用缴清的世界性许可证,允许机构为了政府目标去实施许可。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遵守保密协定,不应披露成果及许可相关商业秘密或金融信息。

       如果联邦科研机构对合作方转让联邦所有成果或授予独占许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在保留政府许可证的基础上,政府应有权敦促合作方在被许可领域授予可靠申请者一份非独占或独占许可证。当政府判定合作方没有满足合理公共需求或违反美国工业优先原则时,政府可以自行授予许可证,并且根据事实选择终止部分或全部许可。

       在授予被许可人实施许可权利的情况下,依然保留政府权利,赋予政府监督评估的职权,有利于政府合法敦促被许可人按规定实施许可协议,完成商业计划。这种保留政府特殊使用权的方式有利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求,保质保量地推进成果商业化进程,提升美国全方位的实力。

对中国的启示

       现阶段中国正积极进行成果使用权管理改革,但中国国立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可以学习美国相关经验,联系中国实际,为中国成果使用权管理改革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转变成果使用权管理观念

       美国成果使用权管理体制的形成,经历了各种观念的转变,由免费自由使用模式转变为有偿限制使用模式,但最根本的目的始终是确保美国政府及公众的利益。基于此,中国国立科研机构也应摒弃陈旧思想,把成果使用权转让作为一种造福国家与人民的有效途径,不再固步自封于所谓的“保护国有资产”观念。

丰富成果使用权转让方式

       美国进行成果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多种多样,且一直在发展新兴方式。中国国立科研机构进行成果使用权转让不能局限于许可等几种方式,应保持探索与创新精神。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条件下,根据科技成果的转让需求,以最大限度开发成果潜能和发挥成果效用为目标,寻求最佳方式转让成果使用权。

健全成果使用权协管机制

       美国从转让使用权到形成商业化成果,全程都有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协助,提供技术援助,解决疑难问题,监督实施情况。中国国立科研机构在进行成果使用权转让的过程中,也应学习美国经验,建立完善的中国成果使用权协助及管理机制,为成果使用权受让人提供一切必需帮助,同时监督成果实施情况,保证政府投入得到合理回报,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