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 | 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2017-01-30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国防参考(ID:jfjbgfck),作者:曾立 国防科技大学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摘  要必须立足新形势,加快推进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通过推动军民科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实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军民科技双向顺畅转移,军民两用科技统筹发展,形成军民科技自主创新整体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正在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结构逐渐升级,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进改革发展最关键的推动要素,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和军情的新形势,加快推进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通过推动军民科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实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军民科技双向顺畅转移,军民两用科技统筹发展,形成军民科技自主创新整体合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双重驱动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富国强军相统一提供坚实支撑。

1.大力提升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国内外科技和军事领域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初显端倪,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将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国家长远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国际战略形势风云变幻,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总的来说,我国正处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支撑。

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当前,新科技革命正处于拂晓,世界科技发展即将进入后IT时代,建立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将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在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领域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前景,军民双方当前都在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投入。科技进步使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双向互动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军民技术间的鸿沟和壁垒逐渐消除,界线日益模糊,军民共用先进技术日趋增多。

科技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实践、趋势表明,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恰逢难得的良好环境和重大机遇。适应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前沿新兴科技群体突破的大趋势,亟须改变当前军民科技创新系统相对分离的格局,加快构建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整体合力,尽快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国防科技制高点抢占前列发展位置。

主要国家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力推动国家科技和产业基础的军民融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实施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军民一体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已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推动了军队信息化转型,确保了军事博弈的战略优势。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家在经济普遍低迷、国际安全局势动荡加剧的情况下,着眼构建新一轮经济发展基础和确保新一轮军事转型的领先地位,积极通过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两用技术计划、国防工业基础转型、“再制造革命”等战略举措,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军民融合,加快国家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的军民融合,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军民双赢,达到同时提升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目的。

目前,我国国家科技和产业基础的军民融合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在顶层规划、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与先进国家比较仍有差距。世界主要国家加强国家科技和产业的新举措和新态势,将引发综合国力的新一轮竞争,从科技、经济和军事上给我国带来新的挑战。

推动“双重转变”同步跨越的现实呼唤

当前,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双重转变面临同步跨越,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着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发展的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在军事领域,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必须依赖国家科技整体力量,整合军民优势创新资源,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面临的历史任务仍有差距,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亟待提高。

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军情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着眼国家长远发展所赋予更为艰巨的使命任务,以更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军民融合,使国家科技投入尽可能发挥更好的效益,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任务的全面攻坚,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提供可靠保障。

2.健全完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源是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必须立足于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阶段特征和使命任务,分析借鉴国外已有成功经验,找准新常态下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应充分汲取国外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当前发展定位,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按照“军地协调、开放竞争、资源共享、驱动发展”的原则,建成“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市场”五位一体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闭环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完善军地统筹的科技投入决策机制体制,军口与民口规划计划实现无缝衔接,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形成新常态下“既能驰骋市场又能决战沙场”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

二是促进军民科研生产开放竞争的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市场充分发挥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垄断和封闭现象基本消除,除少数受保护领域外,军民科研生产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并允许在平等条件下开展竞争性研究。

三是改革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效动员机制。构建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导向,探索建立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产业动员体制,形成深厚的国防动员潜力,汇聚国家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社会投入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四是形成紧密衔接、递次支撑的军民融合创新链。按照探索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环节,整合军民资源投入,消除“碎片化”科技计划引起创新链衔接不紧的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的投入,增强军民创新链现有薄弱环节。

五是孵化形成更多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端产业链。完善科研评价机制,解决科研现有“重研发、轻应用”现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军民融合创新联盟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

六是实现资金链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各环节的体系配套。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资金链更加完善,投入机制、方向和结构更为符合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的特点,天使资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财税优惠等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3.积极探索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科技领域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必须着眼充分认清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形势要求,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紧密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加强战略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构建融合平台、突破重点领域,确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推进,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强军统一提供有力的支撑。

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国家层面建立顶层统筹的军民科技投入机制,推动军地科技计划的集中管理,推动科技创新部委级高层会商和协调,改变军民科技投入多头管理、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加强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军队的科技需求、资源配置和建设重点,统一审定军民科技投入计划。赋予国防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职能,制定相关规划计划,组织民口和军口科研力量协同开展国防关键技术攻关和武器装备体系建设。

统筹协调民口和军口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的制定,按照“基础研究和探索研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的统一框架,实现民口和军口科技计划的无缝衔接,统筹协调民口和军口科技投入经费预算编报,预算下达后由科技管理部门分配至各部门。

制定促进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把好重大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审批环节,避免同一单位重复购置,通过安排机时费、设备费鼓励新设科技项目使用已有设施,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监管措施、评价指标和法律法规来予以引导和规范开放共享,对开放共享效果好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可“先使用后补偿”进行补助。

持续推进军口科研生产体系的开放与竞争

积极面对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民参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信息公开、市场准入、促进竞争等,持续推进军口科研生产体系开放竞争力度,鼓励引导更多优质民口科研力量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贡献。

完善科技需求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建立装备采购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军民信息的交互共享。依托该平台建立高新民企产品和技术数据库,军方可根据采购需求,动态查询民用产品和技术的信息,采购部门可通过平台公开或加密发布相关装备采购信息,民企可根据自身权限实施查询,通过平台快捷办理业务申请和质疑投诉,咨询相关政策法规,开展自身产品和技术推介。

制定军品分类管理机制和准入标准,对于核技术、生化防护、保密芯片等专用性极强、安全保密要求极严的少数关键性特殊装备或产品,实行市场禁入;对于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核心配套产品以及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由具备资质的民企维持适度竞争;对于武器装备的一般分系统及其配套产品,涉密等级低、投资较小、通用性强,调整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兼顾规模经济前提下引导、保护民企参与竞争。

制定“武器装备采购供应法”“武器装备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竞争性武器装备采购目录”等法规指南,健全公平竞争运行机制,为民企进入军品市场创造完善法制环境;赋予相关部门竞争监督职责,督导相关装备采购部门、承制单位最大限度地开展竞争,受理质疑投诉,保护民企利益和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装备合同违约处理,规范民企参与竞争行为,降低装备采购风险。

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要加快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和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促进技术向军事转化的国防再投入机制,健全培育基础性、长效性的制度氛围,构建军民科技成果顺畅转移的有效渠道,切实消除当前军民科技成果转移不畅,科技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规,明确军队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军队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机构同等对待,允许军队科研院所按照法规允许的方式(如技术合作、专利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军队有关部门依法清理不符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精神的文件规定。

完善科技人员薪酬机制和成果奖励机制,适应基础研究公益性特点、尊重和体现职务发明人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职务发明人获得成果转化收益的比例,积极探索军队职务发明人以技术入股、技术期权等方式获得成果奖励和收益的机制。

建立军方主导的国防科技再投入机制,借鉴国外做法设立国防再投入专用经费,支持军队科研单位主动会同民口基础、前沿研究单位,通过合作研究、原型研制、技术转移、演示验证等方式,使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尽早被识别和转化应用,加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进程,加速将新兴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构建支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融财税体系

通过完善“资金链”消除基础研究、产业孵化等“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为围绕产业化部署创新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结合,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财政投入重点支撑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中事关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科技问题,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主体,平等享受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主体要给予重点支持。

制定完善鼓励创新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政策,集聚各类社会资金,充分利用基金、贴息、优惠贷款、风险投资、证券交易、投资担保等方式,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激励作用,加快构建服务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发挥成功案例和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全局性,要不断总结军民融合创新的成果模式,进一步发挥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示范作用,有效引领和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模式。从重大科技专项、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融合等多维视角,系统梳理 “载人航天”“北斗”等重大专项,绵阳、中关村等产业园区,以及军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与成功经验,深化凝练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榜样模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围绕新型作战力量和新一代装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在军事航天、战略预警、信息攻防、战略投送、无人作战等领域,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牵引和带动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动科技成果及时向民用领域转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材料、制造、器件和动力等关键基础领域和航天、航空、信息、海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计划为抓手,在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统筹兼顾市场需求和军事需要,实现从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到生产布局全过程的军民融合。


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姜鲁鸣 国防大学教授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代军事科技发展规律,为我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信息时代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军事和科技是一对孪生兄弟。军事牵引科技,科技支撑军事,二者的深度交融和互动最终引致军事革命发生。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历史发展一再表明,科技创新对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具有先导性作用。

  当前,世界正孕育着一场对未来军事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潮。不久前美国国防部称,美国正在推进“比互联网影响更大”的四个重大技术项目,包括原子级全球定位系统、太赫兹频率电子与超材料太赫兹频率范围等。这些“颠覆性技术”,都是典型的军民通用技术,推动军事科技革命的动因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可转换性越来越强、重叠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发达国家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重合率已高达80%以上。这一态势表明,人类已经进入军民通用技术时代。军事科技创新能力的活水源头,蕴含于社会经济技术体系之中。如果不能融入国家和社会科技创新大体系,军事科技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军队战斗力就会渐渐枯亡。

  在这种理念下,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其基本手段为:

  • 加强体制整合,积极应对各种潜在的“技术突袭”;

  • 对核心前沿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前瞻布局、密集投资;

  • 构建向全社会开放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小型民用技术企业的创新作用等。

  人们所熟知的因特网、隐身技术、全球鹰、X37B、X45等重大技术或平台,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掘民智民力和军民协同创新实现的。为发展无人机和自主技术,美国不惜连年举办“无人机挑战赛”“机器人挑战赛”等,面向全社会征集创新设计方案。俄罗斯成立的先期研究基金会,已成为国防创新的“技术直梯”,扶持了不少突破性创新。日本废除了长期实行的“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其防卫省开始直接资助高校从事军事项目研究。

  总的看,目前各主要国家围绕抢占新军事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正在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对未来20~30年国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现代国防安全理念与理念的交锋、体制与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看谁的制度更具适应性、更具变革能力,更能通过融合凝聚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力量以支撑和孵化颠覆性技术创新。面对这一趋势,如果不能有效探寻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积极超前部署,就难以把控未来安全主导权。一旦失手,落后的将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需求

  在当代中国,将军事科技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具有极其旺盛的战略需求。

  加快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军事能力,必须突破战斗力生成的高新技术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完成科技强军的历史重任,必须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积累了雄厚的科技基础,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已经数以十万计,很多民营企业高科技实力已经超过传统军工部门,军民协同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据统计,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110万件,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前沿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成倍增长。在这些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是主力军。但目前获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民营企业数量和比重还很少。要在先进武器装备研发等军事能力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要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就应进一步清除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障碍,必须充分利用民用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成果,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用全国最优质的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只有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充分融合,才能打造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事力量。

  大幅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高铁、核电、卫星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产品举世瞩目,但科技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仍十分突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军民分离。在军民分离状态下,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被分隔为两个独立的运行体系,即一般民用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二者面对市场不同,管理运行机制的不同,造成二者渐行渐远,导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创新乏力。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拆除军民科技之间的藩篱。通过军民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科技协同效应。以军事科技对民用科技作用来说,实施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军事需求对重大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也能够更好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技术的孵化效应,充分激活国防系统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加速军事先进技术转向民用领域。这样看来,在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历史条件下,打破军民分隔的壁垒,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是我们在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实现根本性突破的关键。

  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体系中的动态位势,也反映着国家发展和安全所倚重的经济技术基础性质。对一个大国来说,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社会资源大整合,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当今我国而言,要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长远性、稳定性的协调发展,根本路径是要通过军民协同创新,形成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共生的良性循环,使本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技术形态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协调一致,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经济技术力量和国防力量,进而实现终极意义上的富国强军。

  军民协同创新的实践要求

  习主席指出,我军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我们必须在推动军民协同创新进程中积极作为。

  更新理念。在长期的机械化战争实践中,军队作战能力的生成一直是在军队自身范围内循环的,由此人们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似乎生成作战能力就是军队自己的事情,没有看到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与机械化条件下的战争已大相径庭,现代军事科技能力生成途径已远远超出军队自身范围,必须融入国家、社会甚至人民群众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坚决摒弃囿于国防和军队自身条件搞战斗力建设的狭隘思路,牢固树立“大科技”“大体系”“大集成”的理念,以一种胸怀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视野,一种基于信息时代发展、开放、共融的宽阔思维,积极主动地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搞融合就是更多利用地方资源上,那就很容易置身于军民融合大局之外,充当军民协同创新实践的旁观者。

  明晰需求。从根本上说,需求牵引是军民协同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如果缺乏全面、准确、清晰、具体的军事需求,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为此,应加强需求生成论证与评估,加强军队科技需求与国家创新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改变目前“军队分散提需求、军地多头搞对接”的状态,实现“军队统一提需求、军地统筹搞对接”,以科学合理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技术发展,从源头上促进现代军事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当前尤其应当关注“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军民协同科技创新问题。

  超前布局。习主席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超前布局,就要强化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职能,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进行超前谋划,通过设计未来战争、创新作战概念,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超前布局,需要选择确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军地技术均具“颠覆性”的超大型项目,打通梗阻,搭建桥梁,整合军地研究力量集中攻关,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超前布局,还要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重大原创性、前瞻性、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双重影响的重大项目,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允许失败机制,激励高新科技创新。

  强化协同。协同创新,难在协同,贵在协同。推进协同,使过去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体系融合起来,成为推进现代战斗力生成和两大建设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器,最重要的是理顺各种涉及军民两大科技体系互动的基本利益关系。这就需要纵向上强化促进军地各级部门贯彻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规划的激励机制,横向上强化促进军民创新主体及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以及协同创新过程中对军地双方进行合理补偿的机制。强化这些协同机制,就能营造出有利于军民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军地创新主体同频共振,共同打造富国强军统一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