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冷战与当下的美国军民融合政策分析
微信号: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强博士
军民融合主要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军转民”,就是军事技术在民间的使用;二是“民参军”,即民营主体参与军工市场。美国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军民融合模式。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
不过,美国如今的军民融合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在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发展崎岖,有过各种尝试,也经历过不少失败,但终究还是摸索出了一种发展模式。小火箭邢强博士与大家一起来回顾美国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来力图从中找到些许发展的要点与规律。
二战动员 开融合之先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2天后,英国和法国先后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瞬间升级的时刻,美国依然处于风暴之外。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设立了战争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接受美国陆军和海军部的领导,负责对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但是,由于过度强调企业联合体的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劳工权益,在多方争执与博弈中,该委员会不得不于当年10月份宣布解散。
1940年5月,德军在欧洲的进攻态势愈发强盛。28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总统令,在美国国防委员会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防咨询委员会。罗斯福向美国国会提交了申请,要求在当年追加高达10亿美元的国防专项拨款,并发出了期望美国工业部门能够每年提供5万架飞机的号召。
这一回,罗斯福吸取了教训。他没有让陆军和海军来牵头组织,而是大幅扩大了委员会成员的所属领域。该委员会由劳工组织、工厂企业、政府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派驻代表组成。同时,他让委员会直接向总统负责,省掉了大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新成立的这个国防咨询委员会用来协调美国国内的各个生产部门,以便尽量激发美国的战时生产能力。委员会下设农产品生产、工业原材料供应、工业制成品生产、劳工动员与雇佣、物价稳定、物流运输、消费者协调与保护7个部门。
虽然当时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奉行抽身自保的原则,但是在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的民间企业已经开始有了参与军事建设的苗头。不过,美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潜力的爆发还是应该归功于战时委员会的巨大作用。
委员会由时任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威廉·克努森组织。克努森则在正式到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2位可以担任其左膀右臂的人:一位是曾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的斯退丁纽斯(该钢铁集团在1901年由J·P·摩根创办,总资产14亿美元,是美国第一个“10亿美元公司”。它由11个钢铁公司合并而成,为纵向型托拉斯,不但控制钢铁厂、还涉足铁矿公司、轮船公司和铁路公司。)另一位则是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至少动员了1200万军队(相较于其战前18万人的常备陆军数量来说,其动员规模是较为惊人的)。这些军队需要大量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另外,《租借法案》的签署使得美国成为了盟军的大后方,承担起大量提供物资保障的任务。
罗斯福的努力在如今看来是有所成就的。虽然后来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当时的各个委员会和各大部门之间的权责有交叠、管理较为混乱。但是,通过军方决策机构、地方生产企业以及庞大到能够打通产业链源头与末端的集团巨头之间的协作,美国实现了将15%的工业生产用于直接向战争服务的动员目标。上图为二战期间响应动员号召,进入无线电遥控靶机生产车间工作的19岁的玛丽莲·梦露。(从发动机和机头形状来判断,这应该是OQ-2型靶机)
当然,后来玛丽莲·梦露在公众中大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这就是后话了。
冷战建设 探融合之道
战争终究还是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当硝烟散尽,工业部门逐渐由为战争服务开始向为国内建设服务转型,以往的战时动员体系逐步消褪。但是,军事部门与企业巨头合作的模式一旦建立,又岂是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
铁幕逐渐降下,在温斯顿·丘吉尔的演讲话音未落的时候,那些曾经在二战期间生产大量武器装备的企业已经在准备新一轮的军民融合式的扩张了。以红石导弹为例。该导弹是美国陆军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也是美国第一种以德国V-2导弹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除了军事上的用途以外,红石导弹同时也为美国太空计划提供了重大贡献,其中包括但并不限于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有关红石导弹,详见小火箭的公号文章《红石导弹:美国导弹与航天工业的敲门砖》。
该导弹的研发订单交给了通用电气,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走到离导弹足够近的地方,去仔细查看导弹各个部件的生产单位的话,就会发现,该型导弹实际上是由当时的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
作为一个市场成熟、规模庞大的产业来说,汽车业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冷战时期,将军工产品的生产甚至是研发交给汽车或者航空航天企业的做法甚为流行。克莱斯勒公司制造了当时美国第一批自主研发的导弹,而波音公司则成为了包括波马克导弹在内的多款地空、地地导弹的主承包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的第一级也是波音公司生产的(其他级和箭上的电子设备则分别由北美航空公司、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和IBM承包了)。
当然,冷战时期的美国军民融合呈现出以地方企业为主承包商,依照军方标准自行组织研发生产的局面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导弹开始迅速崛起的时代,美国各大军兵种都在努力争取对这种新型武器装备的主导权。
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认为,一切需要跨洋飞行以及涉及出海作战的武器装备理所当然地要归海军管理。在国会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老牌美国陆军则认为,导弹无非是一种可以进行制导修正的新形式的火炮,因此应当由陆军来进行发展。刚刚成立不久的美国空军则初生牛犊不怕虎,给出了“导弹本质上是一种无人驾驶的轰炸机”的概念,要获取导弹的主导权。后来,国家导弹计划小组的组长当然不能授予海陆空三军的任何一方,只好由来自克莱斯勒公司的人来牵头。
让这家汽车巨头来牵头导弹的生产,并没有引起军方或者其他企业的普遍不满。毕竟该企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早在1934年,该公司就推出了首款完全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研发的量产车。该公司建设了汽车业界的首个风洞。由此可见,军民融合中的“民参军”是需要企业本身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上图和上上图为克莱斯勒AirFlow 1934年款。首款以符合空气动力学为首要设计目标的量产车。
有鉴于该企业对军民融合以及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贡献,当克莱斯勒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因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时,向来不肯涉足商业的“傲娇”的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大方出镜,为克莱斯勒公司献出了他的首场商业广告。上图为一辆1969年款的道奇代托纳正在克莱斯勒的风洞中进行测试。
摸索方向 展望未来
但是,冷战期间的军民融合模式并未能持续到今天。上世纪90年代,要求国会削减国防开支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军方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中也出现了将重点转向商用汽车、民航客机、民用通信等领域的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呢?利益未能均沾,合作当然难以愉快。冷战期间,用于武器装备研发和现代作战体系探索的费用占到了美国政府全部科研经费的70%。也就是说,每100美元的政府科研投入中,就有70美元直接或者间接地流向了军事相关技术的研发中。能够与军事相关,那自然盆满钵满。搞纯民用研发,对不起,只剩下30美元的蛋糕给你切了。有30%以上的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直接为美国的国防工业建设服务。但是,这些军事相关的科研,能够为美国的GDP提供多大贡献呢?有好事者(当然也是军民融合体制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做了统计,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6%。
这种局面,不仅国会面子上过不去,就连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觉得该做点什么了。1993年11月23日,克林顿签署了第12881号总统令,成立了属于内阁级别的“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影响至今的美国现代版本的“军民融合”概念:美国政府已无力继续维持一个相互隔离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体系,美国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同时满足军用和民用两方面需求的工业基础。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当初的军民融合概念已经得到了初步实现。有21项技术被认定为“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与国防科技和国计民生都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政府也不再仅仅去依靠军方的研究部门来攻克这些技术,而是逐渐从寓军于民走向深度合作。上图为三叉戟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流场。计算:邢强。
这21项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流体力学、半导体材料和微电子电路、先进雷达、软件工程、高性能计算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模拟计算与建模技术、光学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与图象处理技术、图像控制技术、合成材料、武器系统环境控制、数据融合技术、空气喷气推进技术、脉冲动力技术、超高速射弹和推进剂技术、高能量密度材料、超导技术、生物工程、适应性强的生产技术。
从上述这些名目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关键技术已经难以分清到底是军用技术还是民用技术了。美国有将近一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从事军事技术相关的研发工作。而如果看统计数据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民间机构和企业已经成为了美国军用技术的研发主力。如果按照产业来统计的话,10%的石油产业、30%的机械工业、40%的电子工业、60%的船舶工业、70%的核工业以及80%的航空航天工业在从事军事科学工业的研发与生产。如果按照技术研究投入和型号研发与试验的合同来看,美国80%的国防基础研究和90%的武器装备研发都有民间科研单位的参与。
这其中有老牌的企业巨头(比如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由克莱斯勒公司研发和生产的),也有高校中的实验室,还有大量分散在各地的自由工程师和小而精的研发团队。(说起核工业,当年如果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副院长万尼瓦尔·布什的力荐,罗斯福总统甚至不会下定决心进行研发。美国的核工业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厚的以高校和民间科研单位、企业为主导的特色,军方则扮演了需要被培训的用户的角色。)
当前,新一轮的军民融合正在兴起。2016年3月2日,美国国防部成立了国防创新咨询委员会。就像二战时期的战时国防咨询委员会向钢铁集团求教,冷战时期的国防工业建设从汽车产业取经一样,如今的这个创新咨询委员会则把目光盯向了硅谷。美国国防创新咨询委员会由1名主席和12名成员组成。现在,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司的执行总裁施密特。委员会的成员则由施密特和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共同面试遴选。按照委员会的宗旨,大型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或者管理者、那些对新技术有着极其敏锐嗅觉的技术人才将会被吸纳到委员会中,为国防工业的创新型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
结束语
美国军民融合的模式和理念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战期间,看重钢铁集团对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组织能力;
冷战时期,关注汽车产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跨专业研发与生产的集成能力;
小火箭认为,如今的美国军民融合体系正准备吸纳硅谷得以成功的关键基因:
创新理念的萌发、对技术和人才的尊重、概念的产品化、优秀产品的迅速产业化、数据和产品的分布式获取以及敏捷生产和快速迭代的理念。
《埃伯斯塔特报告》在试着描绘未来或许会爆发的现代战争的特点。现代战争将交战国的全部资源吸收到冲突之中。海陆空天等军队处于国家力量金字塔的顶端,而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则在农田、森林和矿山中,在工厂、发电和交通运输系统中,在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的能力中。
处在新技术爆发式发展的今天,当某些技术开始站在民用产业和市场的风口上的时候,实际上也恰恰会是这些技术被历史的巨浪推向军事技术发展的浪尖上的时刻。把握军民融合的脉搏,就是要看清时代前行的方向,在高技术的顶端,融合军用与民用,为和平时期的繁荣,为战争时期的胜利,为全人类的福祉,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感谢大家对小火箭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已由邢强博士独家授权小火箭刊发,禁止非授权转载,欢迎朋友圈转发。
微信号: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欢迎 加入 小火箭 ,进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14k83xb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克莱斯勒AirFlow 1934年款汽车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理论,并使用了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