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2017-05-16 战略前沿技术

来源:《求是》2017/10,作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


    核心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充分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创强国兴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新时期强军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之举。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国家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军工经济增长、人才高地建设、军工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好排头兵。

    ■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在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国防科技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协同攻关、发挥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工程的引领作用、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充分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创强国兴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必须把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优势,促进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同步提升,为实现强军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意义



    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形成军民两大创新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协调发展的格局。这对于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根本要求。当今世界,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在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上加大战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战略竞争和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和艰巨的复兴伟业,我们只有加速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效组织动员丰富强大的科技资源,将快速增长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高效转化为先进强大的国家整体实力,才能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导权。

    实现新时期强军目标的有效途径。提升军事竞争力,必须突破制约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近年来,一些民口民营高技术企业在不少具有重大军事潜力的技术领域走在了前面。只有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将拥有实力的民口民营企业有序纳入国防科研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才能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布局的合理性、投入产出的经济性、能力建设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筑牢强军之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之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积极促进军工技术、人才、设施等向国民经济领域开放、溢出、转化,不断壮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规模,辐射带动新兴产业兴起和传统产业升级,对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防科技工业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排头兵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国家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工业始终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两大战略,在创新中发展,在军民融合中壮大,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道路。

    坚持创新铸剑,国之重器实力不断彰显。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发展,科研生产计划全面完成,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体系,战略威慑、信息获取、防空反导、远海防卫、水下攻防、远程投送、电子对抗等能力大幅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牵头或参与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时代标志。“嫦娥五号”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国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大型运输机、国产大型客机C919、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创新强基,军工核心能力迈上新台阶。推动实施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先进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等军工核心能力及军民转换和平战转换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全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试验设施,填补了国内空白。聚焦瓶颈短板问题,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在关键基础产品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军民通用材料实现代次性跨越。近5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占全国同期同等级获奖数的近30%。

    坚持创新兴业,军工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军工开放,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和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参军步伐。大幅减少准入限制,截至2016年底,有11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允许承担任务层级已从低端配套向关键分系统及整机研制提升。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等目录,一大批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仪器共享信息向社会公开,有效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转化。军工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军工集团公司民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稳定在70%左右,其中一半是军工高技术产业,并实现大批量出口。

    坚持创新集智,成为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高地。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为抓手,培养造就了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由创新团队引领,领军层、高端层、骨干层有序结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大国工匠脱颖而出,成为中坚。在军工行业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总”队伍中,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挑起大梁。“十二五”期间,国防特色高校和拥有国防特色学科的共建高校向军地有关单位累计输送毕业生10多万人,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

    坚持创新立魂,拓展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始终坚定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理想信念,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观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科学事业高于一切的敬业精神,培育并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以国为重的政治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以质取信的质量文化,以新图强的创新文化,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有差距,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强;瓶颈短板突破与自主可控有距离,核心技术与关键配套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协同创新机制与开放融合有滞后,成果转化不畅,资源难以共享,民企参军较难;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有效衔接不足,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国家科技、工业体系有效融合不足。


三、奋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当前,国防科技工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核心关键、补齐短板弱项、发力加速冲刺、奠基未来发展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举措,力争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建立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把握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军队资源与地方资源、军工科研与民口创新、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等方面关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协调、互相支撑,实现创新管理集约高效、创新主体各尽其责、创新链条均衡衔接、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提高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目标导向、协同高效、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国防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优化体系布局,推动建设军民融合领域国家实验室。

    加强国防科技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协同攻关。聚焦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关键共性基础技术,人工智能、网络信息等前沿、颠覆性技术,以及军用动力、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短板问题,凝聚军民优势力量,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确保项目成果既满足国防需求,又带动国家相关领域技术突破。全面引导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鼓励民口民营企业在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中发挥作用,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军工重要设备和关键材料等技术攻关和国产化研制。

    发挥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工程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牵引和带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组织实施好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面向2020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确保如期实现目标。加快实施和深化论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等面向2030年的新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火星探测等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创新应用的示范工程。

    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国防科技成果降密解密制度,鼓励军工企业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打造军民两用技术众创空间,遴选实施典型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应用。促进军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建设成军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制定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培育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推进军品能力结构调整,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形成核心能力国家主导、重点支持,重要能力有限竞争、择优保障,一般能力市场放开、充分竞争的格局。深化军工企业改革,鼓励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军工企业改制上市,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率。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军工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互联网+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以及应急救援、安保警戒等“大安全、大防务”产业。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国际战略布局,创新“一带一路”参与形式,大力推动军工军贸、核和航天合作,支持优势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承包和战略资源开发。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