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回放:机制创新专题论坛嘉宾访谈

2017-09-28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由仰山智库(ID:yangshantk)授权转载


为了提高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专题论坛的互动性,首次在机制创新专题论坛中增设了嘉宾访谈环节,由军事科学院游光荣研究员主持,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曾毅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吴一戎院士、中山大学罗俊院士、紫光集团赵伟国董事长、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张伟国主任等5位担任访谈嘉宾。访谈提问犀利,嘉宾回答坦诚,双方直面问题,碰撞思想火花,分享远见卓识,观众反响热烈。受篇幅所限,现将嘉宾访谈的相关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主持人:近年来,军品市场特别是装备市场竞争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有人说这是动了军工集团的奶酪,作为军工集团的老总,请问曾总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感到更多的是压力还是机遇?您的奶酪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曾毅副总经理:主持人一点都不客气,把这么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直接抛给了军工集团,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这几年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对于开放竞争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作为竞争开放的亲历者,总体感觉在推进军民融合的竞争态势下,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兵器工业作为传统的军工集团,几乎所有的传统优势领域都喜迎竞争者,所有项目基本上从预研到装备也都喜迎竞争者。

这几年集团公司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科技创新20条、组建了国防工业系统第一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狠抓精益研发,从源头上提升能力和水平;再比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对兄弟工业集团的开放,对高校、中科院及民营企业的开放,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确确实实开放了。截止到9月19日,据不完全统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涉及集团相关业务的供应商一共26000多家,其中民用企业占了23000多家,这几年民营企业和集团的协作配套大概增长了20%以上,与中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其它军工集团以及地方军工企业的合作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增长。

在协同创新、开放竞争的过程中,集团也很大的收获,比如天基资源的应用,过去肯定轮不上兵器工业;比如网络信息体系、一些新概念的武器系统等等。

对于一个军工集团来说,如果能把握好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这个机遇,那么对国家、对国防、对军队建设、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会迎来一个新的契机。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大提升我们的国际视野;二是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相对比较严格的行业划分;三是通过开放竞争能够倒逼军工集团进行深化改革。 

主持人:刚才,曾总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个欢迎非军工企业跟我们的军工企业竞争;第二个在竞争中军工企业有收获;第三个机遇大于挑战。第二个问题是提给吴院士,您作为中科院电子所的所长,能不能概括一下中科院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常独特的体制内科研单位,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在新形势下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这支力量在国防科研中作用发挥的充不充分,以及目前的现状。

吴一戎院: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中科院有大量的大的科学装置,有国内领先的生物、天文观测台(站),以及和军工有关的一批高技术的研究机构,学科非常全,涵盖材料、器件到系统研究,还有顶尖的科学和技术团队,这些都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刚才主持人问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地方,中科院在中央的统一要求下,正在实施“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对于武器装备,颠覆性的技术或者颠覆性的装备,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新科学现象的发现、新材料的出现、以及一些器件的发明,也包括一些全新系统的提出,中科院还是有很大的潜力,能够在这些方面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支撑、提供服务。中科院以前承担了一些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刚才主持人问我们的作用发挥地是否充分,面向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中科院要紧跟高新技术的需求,更加关注新的科学现象、材料、器件、系统等;另一方面中科院要瞄准军队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驱动,调整相应的研究,以适应武器装备最新需求,促进我们国家新的武器装备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吴院士,我理解中科院最大的优势是在创新链的上游,希望在这方面更多地为国防科研做贡献。下面的问题提给来自中山大学罗校长,一般人认为高校就是培养人才、做科研,高校科研比较自由,科学家以自由探索的形式发现新知识,作为高校或者是研究型大学的代表,过去中山大学军工基础并不是很雄厚,请问罗校长,为什么要对国防科研感兴趣,您认为,高校在科学家自由探索和国家利益牵引之间如何均衡发展?

罗俊院士:军民融合是一个国家大战略。中山大学是一个以文理见长的大学,之前基本没有参与国防科研,目前正在从三个方面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要思考在军民融合国家重大战略中,一个大学的责任、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做的贡献,怎么样通过服务军民融合战略来提升学校水平。

第二,明确自己的定位。有很多军工集团,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军工里面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成就,作为参与国防科研的一个新兵,中山大学应该怎么去定位,一方面还是要考虑大学的特点,做源头创新,发挥大学的优势,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精神,出一些颠覆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国防科研来培养和训练大批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国防科研实践中,提高服务国家的意识,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积极行动。一是补短板,中山大学理工相对比较弱,工科原来只有一个工学院,服务国家军民融合的能力非常差,现在正在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校区,积极布局新的工科,把短板给补上,深圳校区要建六个新的学院,实现人工智能、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全覆盖。二是调结构,学校原先评价体系特别关注论文发表、关注基金,中山大学社科基金已经排到全国高校第二位。如果长期不调整这个结构,最后工科做得就会像理科一样。现在整个评价体系采取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发展,这样,整个学科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三是引进人才、找人才。中山大学原先是2279人,两年多的时间,引进人才2735人,所以中山大学很多的发展是靠人才引进。


主持人:概括一下罗校长的讲话,第一个就是国家重点大学要有家国情怀;第二个就是发挥高校的优势,在于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第三个对于军民融合,中山大学不仅有认识,已经有行动,而且行动很见成效。下面的问题就提给紫光的董事长赵总,您是今天这个访谈中唯一的民企代表,我的问题是您是不是也想“参军”?您决定“参军”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从您“参军”的思想到行动的过程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您对下一步装备体制机制改革最大的期许是什么?

赵伟国董事长:为什么“参军”?科技报国,强大国防。紫光是一个源自清华的科技企业,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移动通信芯片厂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我们的芯片包括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卡、FPGA、存储等领域,在手机芯片领域,每年向全世界提供7亿套芯片,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占27%,这也是中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第一次挤进世界前三。我们还有很多的芯片在军工领域有所应用。对紫光来讲,要用我们最好的技术和产品,以及我们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支持国防工业和军工企业,这也是我们企业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

个人认为,做好军民融合工作需要有5个要素的融合:

第一个是技术的融合,即军用技术转民用,民用技术转军用。

第二个是产品的融合,即所谓军品与民品间的转换与融合。

第三个是人才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工企业与市场化企业的培养机制、训练目标是不同的。这两种人才的融合不仅会创造强大的军工产业,也会创造和军工有关的民营产业,使民营产业更好地支持军工产业的发展。

第四个是资本融合。军民融合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者是军方,提供者主要是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央企、地方国企还有民企,甚至某些材料的供应商中还有外企。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以资本的融合建立起共同的利益纽带,对推动军民融合的事业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是机制融合。这是最重要的。只有把国有军工企业具备的优势和民企市场化的优势,在机制上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中人才的真正活力。


主持人:刚才赵董事长的讲话,给我启迪最大的就是,不仅要有这种军民融合成果展览论坛的形式,更要制度化的建设。还有一位来自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的张主任,作为科技中介服务的实践者,您怎么看待这些年装备市场的变化?在您服务的各类创新主体之中,军工集团、高校、中科院、军队科研机构、民营企业,谁最活跃?谁最沉寂?

张伟国主任:这些年装备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谈两点切身感受。第一点是军工单位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地方各类主体的合作更加积极,推动军民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更加开放。2011年建立的西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来自军工单位的设备不足一成,这两年比例已经提高到33%。第二点是地方高校和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陕西19所高校(包括2所军事大学),联合全军武器装备采购西安中心、西安兵器工业基地和西安科技大市场共同发起成立了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开始积极对接装备需求。现在每月举办的两期军民融合政策解读会,几乎是场场爆满。近两年取得军工准入资格的民营企业数量增长很快。2013年西安高新区仅有100家左右,今年8月份已达到372家。民营企业开始参与承担总体任务,西安高新区承担总体的就有三家。

第二点,这五类创新主体从创新能力来看,定位不同、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其中,军工单位是装备的主力军,是系统集成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但相对封闭。高校在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但成果与产业距离相对较远。中科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力量,是主攻世界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国家队,应该在装备原始创新供给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军队科研机构是一支特殊力量,主要承担军事创新、军事需求、鉴定评估等特殊任务。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民用科研生产单位,是最活跃的一支力量,经过了市场竞争考验,机制最为灵活,创新意识最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很强,甚至有的企业取得了颠覆性创新成果,是装备市场的生力军。

如果说到最沉寂,也可以理解为谁的潜力最大。上述五支力量中,除了民营企业以外,其它力量都是体制内的,但军工单位受体制影响相对封闭一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更加开放的装备市场体系,无疑军工单位将被激活的潜力应该是最大的。



主持人:现在进入回答现场观众提问的环节。

现场问题1:比较了美国的几个军工巨头和我们的军工集团的差别之后,认为美国军工巨头的军品业务比较高,且民品业务与军品业务相关性很强,但是中国的军工集团以民品为主,民品和军品的相关性也不强,军品的比例比较低。如果军工集团把民品业务剥离,只从事军品业务及相关性很强的民品研发是否可行?此外,国际上军工巨头都是既可以干航空、导弹也可以干电子,那么请问未来我们军工央企之间的这种跨业务的专业化整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曾毅副总经理: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大,这里只能谈一些个人认识和体会。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欧美迅速开展了国防科研力量的重组,这次重组的特点是打破了国界,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业领域,打破了过去服务于某一军种的格局,逐步发展成几十家全球性、综合性的以军品业务为主的大型军工集团。前苏联走了另外一条路,搞科研生产联合体,把学科相同的整合到一起,把科研和生产整合到一起。90年代末,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总公司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军工集团,目的是开展市场竞争,并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在深化军民融合的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武器装备体系化发展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打破行业界限,组建综合性的服务集团,是大型军工集团重组的一个选项,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我认为也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场问题2:今年预研共用技术和领域基金,通过互联网和采购信息网公开发布了60亿经费,军工集团、教育部高校、中科院和民企均有申请。经评审后,中科院中标项目比例较低,似乎和吴院士您刚才说的中科院的优势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不太匹配。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吴一戎院士:这个问题很尖锐,中科院主体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但大量的研究是从事大的科学、大的技术的攻关层次上。军改之后,基础科研领域的竞争机会和机遇更多了,在新的形势下,中科院各个研究机构有一个适应过程。这次结果不理想,提醒我们今后要更多地参与装备基础科研。与高校相比,中科院具有集聚人才,开展大的基础研究的优势。我相信,这个比例比较低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现场问题3:对比“民参军”,“军转民”的市场规模要大得多,而且社会效益很高。请问西安科技大市场张主任,在服务“军转民”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建议?

张伟国主任:大市场成立以后,曾经专门做过“军转民”工程,选择一些重点的军工单位,推动其技术向民用市场转化,这方面实际上具备非常大的潜力,应该跟现在的“民参军”服务体系整体统筹考虑。在服务“军转民”过程中,军工单位的一些优秀技术的溢出成效非常好,比如,西安高新区整个的产业发展,以及一些优秀的企业,很多来源于军工单位的技术和人才的溢出。未来推动军地资源双向转移转化,具有巨大的空间和巨大的服务需求。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