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屠呦呦获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入选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作为中国大陆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本土科学家登上世界医学科技高峰,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成果获得世界的公认、中医药走向世界并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无疑,这将有力地提振民族自信、激励科技创新。
中华民族聪明、勤劳、勇敢,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诺贝尔奖设立的一百多年里,虽然有多位华人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他们都不属中国大陆。正因为此,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高度吸引了国人的目光,成为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这种情结终于随着2015年诺贝尔奖的揭晓而得以释放。屠呦呦获奖带给我们很多的沉思和感悟,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中医药的科学地位毋庸置疑
自从神农尝百草,中医药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历经几千年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引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甚至出现了废除中医的声音。屠呦呦获奖后,又有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之争。
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应当聚焦到科学的本质上来讨论。什么是科学?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阶段给出了不同定义。从本质上讲,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中西医原本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西医学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治疗特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学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的基础上,治疗特点是头痛医头也可能是头痛医脚。评判中医是否是科学,不能完全用西医的标准来判别。这就如同中西古典建筑之差异,西方建筑以石头为主体,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式建筑以木头为架构,属于木结构系统。中西古典建筑风格特点各异,但都是建筑,因为它们都具备建筑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基于此,既不能用西方建筑(如哥特式或巴洛克式)的标准来评判否定中式建筑,也不能用中式建筑的标准来评判否定西方建筑。我们讲西医是科学的时候,是否应反问一句,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完整体系、能够治病救人的中医难道不是科学?关于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的问题,屠呦呦的演讲题目“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中医药世代传承,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开启国际化之路并逐步为国际社会认可。事实上,中西医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并无科学与否之别。中医药的科学地位毋庸置疑,相关争论可以尘埃落定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前路漫漫。与其争论“是与否”,不如认真总结、探讨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使古老的传统医学焕发活力、造福人类。
制度创新亟待加强
创新成果的评价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都离不开有效的制度设计。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却没有当选院士,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一些单位,由于知识产权归属、发明人的确认和科技成果的确权,造成了同事不和、师徒反目的问题。这折射出人才评价和成果认定的体制机制需要创新,需要补齐制度缺失的短板。
制度创新要立足国情,又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比如,诺贝尔奖的评选有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只颁发给对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在严格保密和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对提名者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进行筛选和审定,并最终授予那些首先发现真理的人。在评选过程中,获奖人不受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又如,拉斯克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为发明人的确认提供了借鉴。在青蒿素项目多方协作、多人参与的情况下,选定屠呦呦为发明人,其解释是,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以支撑她得这个奖。这样的制度设计,注重了成果的原创性,保证了评奖的客观公正性,使得这些科技奖成为世界公认、影响力巨大的奖项。
加强制度创新,应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关键是要与国际接轨,突出领军人才和首席专家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发挥好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的作用,保障科学家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人才的成长与提高,才能避免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遗憾重现。
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全社会协力营造
科技创新是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的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不仅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协力。
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认真研究科技管理的边界条件,明确哪些事项该管、如何管,哪些事项该放、怎么放。要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对创新活动施行有效的宏观管理,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在微观层面,要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委托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科技评估、人才评价、资质认证等需要同行评价、业内认可的事项,交由科学共同体承担,更大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促进创新活动的价值回归。
科学共同体要加强业内自律。要制定公约和科学规范,约束学术浮躁和不端行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挥学术交流的先导和沟通作用,帮助科学家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确立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同时把科研成果展示出来,获得同行的了解和认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及时发布新观点和新成果,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和争鸣,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意灵感,促进科技创新。
科学家要自觉弘扬科学精神。牛顿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这个“巨人”可以理解为前人的科技成就,也可以理解为当代的科研群体。屠呦呦获奖正是建立在中医药传承和群体协作的基础之上的。在大科学时代,重大的创新成果不可能像早期那样,靠科学家单兵作战来完成。要像“523”项目参研专家那样,少一分浮躁,多一些矜持,献身科研,勇于创新,加强协作,奋力攀登科技高峰。
舆论宣传要引导社会理性。诺贝尔科学奖是科技界最为崇高的荣誉,就其本质而言,获奖是一种同行认可方式,是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对获奖者的认可。要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理性对待获奖,不因为获奖而妄自尊大,也不因为没有获奖而妄自菲薄。要推动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创新,协力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良好的创新生态。经过一个阶段积累,创新成果多了,科研水平高了,获取更多国际大奖就会水到渠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中赋,济南市科协副主席)
【重磅推荐】“战略前沿技术”2015年全部历史文章已整理完毕,请回复“2015”或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历史文章“2015文章全收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