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李淼:科技的近未来和人工智能的极限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欢迎关注淼叔公众号(miaoshujiadao)
一、人类科技生活的近未来
这一讲就涉及到“不太舒服”的领域了,因为物理学是我待的“比较舒服”的领域,而下面的话题,开始进入我比较陌生的领域,人类科技生活的近未来。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未来学,尽管有一些未来学家,但未来学不是一个学科,按照我们中国的体系,它不是一个一级学科。所以聊聊未来学,就等于大家坐在一起闲聊,但是这跟我们创业是有关的。
大家都知道,进化的路径是这样的,从猿人到能人到智人,到远古智人到晚期智人,这个大家都了解,而且晚期智人的出现很晚,大概是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之间。
智人这个物种在银河系是独一无二的。他独一无二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认识世界,我们可以了解宇宙。如果宇宙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认识自身,它如何认识自身,它是通过我们智人,这是一件宇宙的奇迹中的奇迹。一个系统可以认识自身,AlphaGo认不认识自身呢,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我们要谈谈科技生活的近未来。什么叫近未来?我们给一个差不多的定义,就是30年或者是15年,相对来说近未来容易预测,但是也很难。因为现在我们的发展太快了,只要一个革命性的东西出来,就会颠覆,比如说谷歌,比如说Facebook,比如说微信。
我们大概就是以30年为上限,以15年为下限,来谈谈科技生活的近未来。
IT界经常谈到一个概念叫摩尔定律,摩尔这个人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很多年前就预言了一个规律,我们发现直到今天都是成立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经验规律。摩尔这个人还活着,而且很有可能今年要到中国来。
他总结的规律是这样的:每隔18个月到2年左右,芯片的能力会增加一倍。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每隔两年,芯片尺寸在缩小,缩小的尺度大约是在1.4左右,1.4的平方就是2。因为芯片占的是面积,不是线性尺度。所以在一个固定面积上面的芯片每隔两年是翻倍的,这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还有另外一个陈述,不光是芯片会翻倍,成本也会降低。换句话说,我拿同样多的钱,我会买四倍的芯片,因为同样大的芯片价钱下降了一倍,可是同样大的芯片上面,它的单元增加了一倍。所以这个是指数式的,每过两年就有4倍的增长,相当于同样多的钱有4倍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在过去很多年都是成立的。但是我说到了2030年,芯片就达到它的极限了,摩尔定律要失效,为什么要失效?很简单,你通过这个东西来算下去,2001年,芯片是22纳米,你算到2030年,还有不到10个周期,再除一下,你会发现这个芯片到2030年达到纳米级了。纳米的意思是什么呢?我的芯片已经到了分子的尺寸了,那就没有办法再造芯片了,因为分子就没有办法控制了。分子就不再是一个经典的物体了。所谓经典的物体就是说可以确定地把它放在那里,可以预言它的确定的规律。
到了纳米的话,那个单元就是几个分子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它是开还是关,这是简单的在逻辑上来讲,到这个程度再缩小是不可能了。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摩尔定律要失效。
换句话说,我们的IT行业是不是要进入大停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至少从摩尔定律来讲,当然IT还可以在另外一个角度发展,我只是在物理层面上说IT行业要进入大停滞了。这是可以预言的。
芯片会缩小2的10次方,也就是1024倍,根据iPhone迭代的速度,我就可以预言,到了2030年,iPhone出现了13S,它一年迭代一次,两年加一个S,现在我们是6S,所以差不多是13S。
从硬件上来讲,13S有可能是最后一代智能手机,从2016年到2030年还有14年,假定它的迭代是一年一个新东西,还有14年,正好到13S。按照物理上来讲,13S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代智能手机。假定我们把摩尔定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用上所有的新材料,再好的新材料不能违反物理学规律,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在这里可以预言,到2030年你拿到最后一代iPhone手机,没有更新的了。
现在已经有一些纳米机器人,有一本书《比小更大》,谈的就是纳米的东西,纳米的材料,纳米机器人。我觉得这个是进步,我们治病的话,有可能是通过注射打一批纳米机器人进去,纳米机器人携带药物准确地找到你的病变的地方杀死它,或者是找到病毒病菌,把它杀死。所以那时候的治病有可能是你吃下一个药丸,它不是一个化学的东西,这个药丸里面含着一批纳米机器人,然后完成任务之后,你把它排泄出来。我觉得这个也是比较可靠的。因为相当多的行业在研究这个,所以我觉得做这个预言应当是比较可靠的。医学上可能会出现一批纳米机器人,把我们的医学会带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我个人认为在15年到30年之内,不会出现量子计算机,原因很简单,人类在操控原子和分子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你不要指望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天才会操控大批的分子原子。他操控的话是要在每一个分子原子的层次上操控,非常难,这是因为量子力学的规律。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操控很多光子、原子,这要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比如说操控原子,原子是要接近零度来操控。你要把接近零度操控这个条件放到你的手机里可不行,因为你的手机是常温状态。
当然100年内,人类也不可能飞出太阳系。这个是基于很简单的能源的估计,你不可能大批地制造反物质,飞出太阳系要非常高的速度。现在旅行者一号才到达多远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飞出太阳系,早着呢。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你不把这个飞行器加速到接近光速,你怎么飞出太阳系。或者是不要光速,我们知道太阳的边缘是一光年,你哪怕以1%的光速,你要一百年才到太阳系的边缘。十分之一的光速的话,一个人的体重大概需要200克的反物质。十分之一的光速比较实际,就是你花十年的时间飞出太阳系。你需要携带200克的反物质和正物质,所以100年是一个很好的估计,你不可能飞出太阳系。
我比较乐观,通过民间的航天,包括埃隆·马斯克的发明,我觉得30年内人类登陆火星肯定是小菜一碟,就是可以做到。
所以我觉得可能到了2045年,美国也登火星了,我们也登火星了,一点都不稀奇。
最后,我觉得90%的生活完全智能化,我觉得这个是肯定的。当然这对人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知道。
二、物理学与人工智能的极限
涉及到真正的人工智能,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但是我觉得从物理学家来讲,可以来推测。
重新回到摩尔定律,唯一突破摩尔定律魔咒的,就是量子计算机,因为经典计算机到了2030年,基本上已经到了最后一代了,当然你可以把它做大,那没有什么意思。你做同样尺寸上,它就到了最后一代了。唯一突破这个瓶颈的方法就是发明量子计算机。
然后到了分子原子的尺度,在经典上,你没有办法操控它,因为它的量子行为已经很重要了。其实有两个行为很重要,一个行为就是它的热运动你要控制。所以我要操控的话,我就必须把不确定性原理用到极限。假定我要用原子做量子计算机,我就要对原子的不确定性原理做到极限,而且还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但是到了分子原子程度,你要去观测它,它也确定了,既然确定了,它还做什么量子计算,它没法做了,你必须把它放在同一个不受干扰的量子态上,它才能做平行计算。一旦被确定了,它就不再平行了,它就在某一个态上了,就变成经典的了。所以你又回到经典的东西上来。量子计算机的困难在于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控制热运动,第二是最难的,就是要控制它和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我为什么不那么乐观,我不认为到2030年就造出量子计算机了。
一个可能性就是我前面说的,有可能到了2030年之后,计算科学和IT行业就会进入大停滞。我指的是技术层面上的,不是商业层面上的。
所以接下来就涉及到我不熟悉,大家可能也不熟悉的领域,就是人到底是不是经典计算机?换句话说,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的过程,所有涉及到意识和认知的过程,是不是跟我们的iPad、桌面电脑和iPhone一样,它的推理过程都一样。传统的大脑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认为,是一样的。少数派认为不是。我个人认为不是,但是这个需要更多的实验,理论上已经有一些东西了,比如说,英国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和霍金齐名的,叫做罗杰·彭罗斯,写过《皇帝新脑》,他认为人的大脑意识的主要部分是量子计算。哈佛大学有一位教授,他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明确提出来大脑的量子计算的机制,而且他明确提出来是什么媒介,什么介质。这个需要实验物理学家和大脑科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合作来推进,我们的大脑到底是一个电脑还是一个量子计算机?还是一个混合?我觉得混合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不可能是纯粹的量子计算机,它可能有一大部分是经典的,但是它也有一些关键的部分是量子的。如果人的大脑一些关键的部分是量子的,这就决定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变成人的,因为没有量子计算机,没有量子的部分。
所以,在量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不要担心人造的智慧生命出现,至少达到人的水平的智慧生命的出现。
我的一个口号是,没有量子就没有智慧。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重磅推荐】“战略前沿技术”2015年全部历史文章已整理完毕,请回复“2015”或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历史文章“2015文章全收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