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评论】人工智能六十年

2016-03-28 战略前沿技术

 


人工智能六十年

余扬

《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6期


繁荣与寒冬


2016年恰好是人工智能发展60周年。人工智能的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大学召开的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会议。在会议上,来自美国几个大学和企业的10位年轻人聚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讨论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一些能力。会议提出用“人工智能”来命名所讨论的内容,这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公认的起始事件,而该会议也被赋予了专称——“Dartmouth会议”。后来,从参会的年轻人中,走出了四位计算机科学最高奖“ACM/图灵奖”得主、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且创立了“信息论”。


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人们认为逻辑推理能力是机器具有智能的重要成分,甚至一度认为推理就是智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工作主要有A.Newell和H.Simon两位后来的图灵奖得主研发的“逻辑理论家”程序,该程序在1952年证明了著名数学家罗素和怀特海的名著《数学原理》中的38条定理,并在此11年后证明了全部的52条定理,而且定理2.85甚至比罗素和怀特海的证明更加巧妙,令人惊叹。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推理期”。


随着研究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单靠逻辑推理能力远不足以实现人工智能,以E.A. Feigenbaum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知识是有智能的机器所必备的,于是在他们的倡导下,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工智能进入了“知识期”,E.A.Feigenbaum后来被称为“知识工程”之父。在人工智能“知识期”,大量专家系统问世,在很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系统中的知识,大多是人们总结出来并手工输入计算机的,机器能进行多少推断完全由人工输入了多少知识决定,也因此有这么一句对人工智能的调侃:“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之后,人们意识到专家系统面临“知识工程瓶颈”,寻找专家来输入大量知识一方面成本极高,另一方面,对一个特定领域建立的系统无法用在其他领域中,缺乏通用性。于是,一些学者尝试让机器自己来通过学习得到知识,而不依赖于人工输入,这就是人工智能现在所处的“学习期”——从数据中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
人工智能从“推理期”到“学习期”,走的并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崎岖山路。在“推理期”的高峰,一些进展让人们对人工智能过于乐观,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A.Newell和H. Simon曾在1958年预言,1968年前计算机将成为世界象棋冠军(实际是1997年,将近30年后)。


对人工智能的过于乐观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而当时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玩具”问题,难以在现实问题中发挥作用,一时间,预言失败、承诺无法实现、期望破灭,人工智能遭遇了误解和冷遇,研究经费也被大量削减甚至取消,人工智能进入被称为“AI Winter”的人工智能之冬。


进入“知识期”后,从1980年代开始,由于专家系统得到应用,人工智能才再次受到关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巨额投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英国、美国也启动了相应的投资项目,人工智能被推进了第二次繁荣。然而在1980年代末,“知识期”人工智能技术局限日益突出,专家系统维护困难、弱点不断暴露,日本五代机计划破产,人工智能第二次进入冬天。


直到1990年代中期,进入“学习期”的人工智能开始从数据中学习知识,通用的学习方法在许多商业应用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人工智能再度掀起浪潮。此时,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学习期”的浪潮之巅。


为什么是AlphaGo


棋类游戏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浓缩,常常被用于开发儿童智力,因此,对于追求智力的人工智能,棋类游戏一直被作为检验其智能程度的试金石。


早在1951年,研究者们就设计了西洋跳棋程序。1997年,IBM“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举世瞩目。而在“完全信息”棋类游戏(即没有隐藏信息,例如扑克、麻将不属于此类)中,围棋是最难的,也是之前唯一没有被机器攻破的。甚至在一年前,还没有任何围棋程序能够达到职业棋手水平。因此,AlphaGo战胜曾获得世界冠军的人类九段围棋高手,在人工智能历史上记下了重重一笔。


下棋的本质是搜索,通过交替思考自己和对方可能的走法,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落子。AlphaGo的基础框架是“蒙特卡洛树搜索”,是一种聪明的搜索算法,但即使该算法已经聪明地避免了很多无效搜索,也只能达到业余五段、六段的水平。AlphaGo还引入了“机器学习”,通过学习人类历史上高手对弈的棋局数据,对人类的走法进行模拟:记住人类看到一盘棋是如何走下一步的,当碰到没有见过的棋局时,则参考以往相似的棋局,但它完全不懂得人为何要下这一步。进一步,AlphaGo通过“强化学习”,即自己与自己下棋来提高自己。许多人惊讶于这种类似于“左右手互博”的学习机制,但这早在20年前就有。实际上,只要使用“强化学习”来训练对弈游戏,都是“左右手互博”。最终学习得到的模型,被用在“蒙特卡洛树搜索”中,来为一盘棋的好坏做出较为精确的评估,指导避免更多的无效搜索,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得更远、看得更准,找到更好的走法。


AlphaGo涉及的所有算法部件都是现成的,其“蒙特卡洛树搜索”已经发展了十年,其学习模型CNN成形于上世纪,被大量使用在图像识别也有多年,强化学习也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大量应用在机器人控制等领域。这些技术的结合在近年也成为研究热点。AlphaGo的贡献在于使用卓越的工程水平,实现了这些技术的结合,用上千CPU和上百显卡进行加速计算,最终取得了与人匹敌的围棋能力。


我们一方面肯定AlphaGo展现的实力,一方面还要注意到,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许多年基础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突然就从平地冒出来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如此,今天有哪些积累,未来才会有哪些突破。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正试图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例如,美国DARPA支持的CALO研究计划所产生的一个成果——SIRI个人助理,已绑定在苹果的手机等产品中,能支持用户在简单的任务上使用自然语言与系统进行交互;微软也推出了Cortana智能助理用于Windows产品; 微软翻译工具内置到了通讯软件Skype中,可以在Skype聊天时实时翻译汉、英、法、德、意、西、葡等7种语言;自动驾驶汽车也在蓬勃发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成为越来越有力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人类。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瓶颈仍有很多。例如,在人工智能顶级国际会议AAAI’16大会上,国际人工智能协会主席T. G. Dietterich发表主席报告,针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缺乏稳健性(例如AlphaGo对战李世石第四局时下出多步臭棋),指出了“稳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环境方面,人工智能最近可能要面临更大的瓶颈是,由“人工智能科幻”而导致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不断出现。事实上,正如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LeCun最近所说,“有些人是因为对人工智能的原理不理解导致恐惧,有些人是为了个人名望宣扬人工智能威胁论,而有些人是为了商业的利益推动人工智能威胁论”。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繁荣和低谷的交替。在每一次人工智能的繁荣期,人们往往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盲目乐观,逐渐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预期和承诺,最终带来的沮丧是导致人工智能进入低谷的直接原因。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抱以信心的同时还需冷静对待,防止过大的起伏造成的不利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6期,作者系南京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60年,会反制人类吗


当地时间3月10日下午,在韩国首尔,首战击败人类代表的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与韩国职业围棋手李世石九段的五番棋第二局对弈中从序盘阶段就不断下出罕见变招。CFP/图

1956年的夏天,麦卡赛、明斯基和申农等年轻科学家在那次看似平常的聚会上提出“人工智能”,他们可能压根没想到有一天人类会输给“它们”。连续两天,两场“人机围棋大战”——谷歌围棋程序AlphaGo对决韩国高手李世石——均以AlphaGo胜利告终。在人们兴奋并惊讶于人工智能进步速度的同时,这场历史性对弈带给人们更多的,则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

人类又败了

非常明显,技术已经超越我们的人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人类上一次于棋盘之上败给机器的时候还是大概20年前。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台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的超级电脑有史以来第一次“藐视”了人类深以为傲并自认不可复制的大脑。

然而,尽管可以击败国际象棋大师,深蓝却无法在幼儿园游戏中胜过三岁小孩,原因在于深蓝无法像生物一样自主学习并掌握技能。而AlphaGo则是把机器学习和神经系统科学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的学习算法,这一理念堪称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根据谷歌团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并与谷歌竞争对手的计算机数据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AlphaGo的性能是深蓝的至少2.5万倍。

从开局布棋到最后结尾,AlphaGo在与李世石的这场对决中自始至终行云流水,几乎没有暴露出任何弱点。自此,人工智能进入认知、判断、推论等思想领域已成为无法否认的事实,而这次围棋之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工智能赶超人类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在有关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言论甚嚣尘上的当口,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于本周四宣布,将与Kira Systems联手把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当中,目的在于帮助员工“从阅读合同和其他文件的乏味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一颇受争议的宣布成为了对《经济学人》2014年调查的印证——在未来20年内,低端制造业的生产、销售、会计等“技术含量低但成本高昂”的岗位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这对人类而言,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60年飞跃

技术让庞大人口诞生成为可能,而庞大的人口则让技术变得不可或缺。——约瑟夫·克鲁奇

当第一台计算机在1946年诞生后,无数科学家颇为兴奋,并纷纷为制造出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摩拳擦掌。不过,诸如火车、收音机、吸尘器等模仿身体器官技术产品的出现并不难理解,而相较之下,模仿具有140多亿神经细胞的人类大脑恐怕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从1956年正式诞生起,致力于“模仿大脑”的人工智能在这60年来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呈爆发增长之势,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钻研这门学科。正是在这种努力下,才有了人工智能井喷式的发展。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在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后,1973年,美国和英国政府却因国会的压力,被迫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虽然随后一批企业再次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但这些投资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又重新遭到撤回。而人工智能的最近一次蓬勃发展,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

高潮和低谷的交替出现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前赴后继。在此期间,人工智能不断取得重要成果。这其中除了IBM的深蓝超级电脑以及最新的AlphaGo围棋大战,还有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于2009年发起的蓝脑计划,该计划声称已经成功模拟了部分鼠脑。

此外,人工智能已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融合。最近这几年,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被用到了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中。

天使还是恶魔

如果我们继续在不够明智和审慎的情况下发展技术,我们的佣人可能最终成为我们的刽子手。

——奥马尔·布拉德利

在人类自己创造出这一新的“生命形式”的同时,不仅有人为科技进化的这一突破性标志欢欣鼓舞,更多的还有关于人工智能将可能威胁到人类这个物种生存的质疑。

人类对于机器的恐惧已不可避免地蔓延。为此,马斯克曾于去年底豪掷10亿美元启动非盈利人工智能项目OpenAI,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平衡人工智能发展的天网,防止人工智能颠覆人类。不过有观点认为,试图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现实,这些约束迟早会被人类自己打破。

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一直分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通过不断的发展机器终将获得类人的自我意识,最终将通过自我进化获得远强于人类的智能水平;另一派则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劳动的接管,全面超越人类智能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根据今年1月冬季达沃斯论坛就机器人发展前景的最新调研,到2020年,在全球15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51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岗位中多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为主。据《经济学人》报道,在未来20年内,技术含量高职业,包括牙医、心理学家甚至是运动员教练等,均难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事实上,这些人类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的场景,其实依靠的是顿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人类的高级思维,是真正使得人类智能不同于算法的精髓。所以,对于目前的人类而言,关于人工智能将反制人类的担心仍是多余的。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发展速度惊人,人工智能看得见的未来中整体水平仍然难以超越人类智能,远不到足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

而如今,经历了两场连败的李世石能否最终逆转取胜或许已不再重要,但由此引发的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反思未完待续。

(来源:北京商报,作者:记者 陶凤 初晓彤)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发展史


  “人工智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词,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技艺高超的工匠可以制作人造人,并为其赋予智能或意识,而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则始于古典哲学家用机械符号处理观点解释人类思考过程的尝试。从科幻小说的宠儿到现代工业制造的焦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感情起起落落,在威胁论与发展论针锋相对的风口浪尖,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或许未来就隐藏在历史间也未可知。

第一阶段 孕育期(1956年以前)

 

英国数学家图灵

    1936年,英国数学家Turing(图灵)(1912-1954)提出了一种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图灵机),1950年他提出了图灵试验,并发表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拉开了人工智能的序幕,因此,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而当今世界上计算机科学最高荣誉奖励命名为“图灵奖”。

第二阶段 形成期(1956-1970)

 
约翰•麦卡锡

    1956年,美国达特莫斯大学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申龙、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和索罗门夫,以及IBM公司塞缪尔和莫尔在美国达特莫斯大学举行了以此为其两个月的学术讨论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人类各种学习和其他职能特征的基础,并研究如何在远离上进行精确的描述,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术语。从此,人工智能这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数年,成为了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对许多人而言,这一阶段开发出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研究者们在私下的交流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出相当乐观的情绪,认为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二十年内出现。

第三阶段 知识应用期(1971-80年代末)


 
Marvin Minsky

    1974年之后,人工智能的状况却急转直下,AI开始遭遇批评,随之而来的还有资金上的困难。同时,由于Marvin Minsky对感知器的激烈批评,联结主义(即神经网络)销声匿迹了十年。70年代后期,尽管遭遇了公众的误解,AI在逻辑编程,常识推理等一些领域还是有所进展。

    日本于1982年开始了为期10年的“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KIPS”,总共投资4.5亿美元。它的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样快。日本的这一计划形成了一股热潮,推动了世界各国的追赶浪潮。

第四阶段 学派分立到综合(20世纪80年代末-本世纪初)

 
人工神经网络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再度兴起和布鲁克的机器虫的出现,人工智能研究形成了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学派。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又逐步认识到三个学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综合集成。

第五阶段 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本世纪初之后) 


深蓝电脑


    1997年5月11日,人工智能史上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获得了胜利,引发了人工智能最终要在智力上替代和超过人类智能的广泛议论和惊叹。然而,“深蓝”在国际象棋领域称霸以后,人工智能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改天换地,“深蓝”自身则沉寂了十多年,泯然众人。人工智能也在这期间一直停留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迟迟不能突破,这段跨度近20年的时间,实际上成为了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AI寒冬。有人戏谈,这20年里面AI领域最最大的成就,就是斯皮尔伯格拍出了《人工智能》这部让全世界年轻人倾倒的科幻电影。

    虽然在此期间科学家们步履缓慢,但人工智能的局部领域却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十多年中,科技明星的角色由各大互联网公司来扮演,PC互联网高速发展,随后移动互联网又异军突起,快速覆盖PC互联网已占有的江山,重构互联网世界。近20年,人工智能跃迁所需要的三个要素逐渐到位。首先,移动互联网引爆了大数据的井喷,为计算机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仅仅有数据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机器足够聪明,那么机器还需要更快的计算速度。在大数据和计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十多年间,人机交互发生了两次突破。实际上,信息革命降临以来,它每一次商业上波澜壮阔的潮起潮落都是由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引起的:PC和鼠标的诞生,Dos系统到视窗操作系统的进化,再比如触屏操作和语音交互问世。其中最后两个都是在近十年发生的。特别是语音交互,它意味着计算机拥有了“听觉”并能给出正确的反馈。语音交互的实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大数据的不断丰富,计算速度的日益提高再加上人机交互的重大突破,三个条件都已经具备,弱AI向强AI的进化呼之欲出。

第六阶段 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现在开始到未来)

 

IBM True North 芯片


    为了更好地理解强AI,我们在此对强AI和弱AI 加以简单区分:让计算机会下棋、能搜索这些事情非常简单,并且已经实现,这些仅需计算速度和数据就可以完成任务都属于弱AI范畴;让计算机听得懂,看得懂,能推理反馈,甚至理解人类感情和文化,这些属于强AI范畴。但是仅仅是想让计算机听得懂、看得懂,便困难重重了,而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对于语言、图片信息的处理加工之后进行反馈,则是由弱AI到强AI突破的关键。

    回顾2014,互联网巨头在向强人工智能进军的路上,各家走的路线有所不同:数据处理速度方面,IBM凭借True North获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Facebook则依托它丰富的人脸图像数据资源,在识别人脸方面取得了超越人脸的高精确度;而对于深度学习方法,谷歌、Facebook、百度和科大讯飞——这几个拥有了世界上少有的、研究深度学习科学家的公司——一直激烈地争夺着这块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地。而这一次人工智能大潮,可能也是首次中国科技势力和美国科技势力的齐头并进,而不是亦步亦趋。


(来源:益择网)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xi】【双创】【虚拟/VR】【预见2016】【物联网/Iot】【马斯克/Musk】【采办/acquisition】【抵消/offset】【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