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回族拳械套路都包括哪些?(纯干货)
从明代中叶开始,直至近现代,回族群众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在拳术、器械、摔跤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拳术有以下几种:
弹腿
弹腿,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属长拳类。是一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编成的拳术,因其发腿疾速,劲道脆弹而得名。近代发展为一独立的拳系,故称之为“弹腿门”,又称“潭腿”。
“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这句拳谚充分说明弹腿是回族最具特色的拳种。相传古时沧州某阿訇观肥瘦两雄鸡相斗,肥鸡啄瘦鸡遍体鳞伤,而瘦鸡斗志不减。肥鸡逼瘦鸡于垒下,奋力拼搏,欲置瘦鸡一死。此刻,瘦鸡速仰卧,两爪弹肥鸡,肥鸡胸毛脱落,鲜血淋漓,败叫而遁。阿訇观后,灵感大发,悟其妙,创十路弹腿,此即弹腿之始。
弹腿之风格,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弹腿之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之术,可令对手防不胜防。清代中后期,弹腿开始在回族中盛行。近代弹腿名家有王正谊(大刀王五)、杨鸿修、王子平等。王子平曾用弹腿冲扫踢蹬、盖捶劈打等绝招打败了俄、英、德等国的大力士。弹腿的类型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有查拳弹腿、六合弹腿、通备弹腿、精武弹腿和新编长拳弹腿等多种,基本上都由教门弹腿演化而来。弹腿的特点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势正步稳、循之有序;其手法有冲、推、劈、搂、穿、砍等;腿法有弹、蹬、踹、勾、箭弹等;不同拳种在手型和步型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一般都有拳、掌、勾、弓步、仆步、歇步、虚步等。弹腿即能单练又能对练,单练即可以分路习练也可以整套习练,或打破顺序花练、串练。提高练习者的兴趣。对练称双人弹腿,也叫接弹腿、破弹腿。拳谚云:“手是 47 32104 47 15263 0 0 2430 0 0:00:13 0:00:06 0:00:07 2966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所以习北派武艺的多以弹腿为根本。弹腿是老一辈武术家公认的一套有价值的套路,也适合初学武术的青少年作为入门的基础套路。近代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先生赞誉道:“十路弹腿十路拳,古今武艺率本源”。
王子平先生传《十路弹腿歌》曰:
回回先师西域传,名曰弹腿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
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
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插花如箭弹。
世人莫看招法单,多踢多练知根源。
笔者演示弹腿第一路
查拳
作为中国名拳之一,查拳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有“回回拳”、“教门拳”之称。查拳的创始人是查尚义。据山东青州回族保存至今的《查氏族谱》记载,查氏的始祖是西域天方国人,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于公元1449年被蒙古俘虏,监禁于沙漠中,数年后获释,查氏始祖担任皇帝的保镖,保护他回到宫廷。皇帝为了感谢他,赐姓“查”(中国古代由皇帝赐姓是一种荣耀),任命他做管理青州的官员,查家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担任军职。
1568年,明朝调戚继光将军到北方长城一带练兵以防御蒙古人的入侵。青州查氏家族的军人们也被调入戚继光的军队。戚继光既是著名的军事家又是优秀的武术家,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其武术著作《纪效新书》中,把此书作为士兵练武的教科书。查氏家族的一位后代查尚义此时在戚继光的军队参战,学习了军旅中的武术,并加入一些回族礼拜和洗浴及其他生活习惯方面的动作(比如接杜瓦、提汤瓶、捋胡须等)。查尚义后来路过山东冠县张尹庄时病倒,经当地回族精心护理得以痊愈,为了表示感谢,就传下他在军中习得并创新的武艺。赢得了冠县回族的爱戴并尊称查尚义为查密尔(密尔为波斯语,意为长官,查密尔即查姓长官)。在他走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根据当时的武林规矩——习惯上以拳术创传人的姓氏来命名该拳,于是就把查尚义传下来的拳术命名为“查拳”。
清雍正年间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是查拳的中兴者,他结合军旅实战经验,大大丰富了查拳的技法。沙亮之后,查拳影响日益扩大,主要传人有:李老崇、蔡长清、黄炳新等人。
到清末乃至20世纪20年代,查拳在河南、上海、南京、北京、沈阳等地广为流传,出现了杨鸿修、张英振、张崇生、马金镖、沙正清、常振芳、张锡颜、刘宝瑞、王子平等名家高手,影响甚大。查拳招法优美飘逸,姿势舒展大方,发力顺达,节奏鲜明。十路弹腿及滑拳、腿拳等回族特有的拳术为其基础功。查拳套路环环相扣,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的瑰宝。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比赛规定竞赛套路——长拳的大部分动作是从查拳中吸取、改编而来的。
查拳对练
回回十八肘
为中国回族最著名的短打招法。回回十八肘要求“先练肘,后练手”,认为肘硬而尖、攻击力强,稳而疾,短而险,变化莫测,攻守兼备,尤其在贴身近战中更显威力无穷。所以拳谱有云:“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挡”,“远使手、近使肘,贴身靠打情不留”,“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等说法。回回十八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开式有依玛尼式,还有汤瓶式、阿密乃式等。这种拳术明末开始流行,代代相传,只在部分信仰虔诚、品德高尚的阿訇与满拉中密传。清代以来的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居奎等。回回十八肘对肘法的研究和总结表现了回族在武术方面的创造才能。
回回十八肘
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清代河北沧州孟村回族武术家吴钟,是中国北方八极拳的最早传人,被誉为“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吴钟所传的八极拳“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若绷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跳跃冲窜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击以节短取胜。”八极初为吴氏家拳,只教本姓亲族,后开门授徒,不分回汉,千家共练。自开门立户以来,至今已传十一世,造就了吴会清、吴秀峰、马凤图、马英图等许多著名的武术大师,不断为八极拳在中华武坛上赢得巨大声誉。
八极拳对练
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
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回族回族群众中密传,近代以来才传至安徽、湖北、北京、上海等地。所谓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之义命名的。六合,有两种解释:一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二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一身含六势。心意六合拳在河南的开山祖师为洛阳回族马学礼,他艺成后曾赴少林寺试功,打出少林山门,威名大振,人称“神拳”,从此在河南立起心意拳门户。心意拳动作简单,功用无穷,定式为桩,动式为拳。一举一动都要做到全神贯注,意念集中,劲力裹含,蓄而后发,要求打出火烧身似的灵劲与爆发弹性力。身法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腰塌头顶,气沉丹田,收臀提肛,舌顶齿叩。练习时束身而起,长身而落,手随意发,力随声落。发力刚猛,动作快速灵活,在健身和技击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清初至今的三百余年来,河南回族群众中涌现出了马兴、张志诚、马三元、马梅虎、刘万义、买壮图、袁风仪、卢嵩高、吕瑞芳、于化龙等一大批心意六合拳大师,为该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平虎先生演示心意六合拳
汤瓶七式拳(简称汤瓶拳或七式门、七式拳)
由明末清初河南开封朱仙镇清真北大寺李拜斋阿訇所创。 汤瓶拳技法主要是抓、打、擒、拿、摔,讲究“劈如刀,勾如镰,扣如锁,手如钳”,要求动作快、准、狠、稳,顺势巧拿。七式拳拳谱开篇提到:“七式拳,圣人传,不带大净不能练;五功拜,不能断,认主独一辈辈传。”
马炳君先生演示汤瓶七式拳
另外,穆林拳、回族八卦太极拳、通备、六合、白猿通背等一大批拳种或为回族所创,或回族为其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原创声明:文章系节选达吾德·马锦丹老师的回族武术论文,授权回回人独家发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