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辽沈回族的来源及回族官员们
明代移入辽沈的回族多于元代。首先是元、明相争,连年征战,回族将领奉旨带兵东征、北伐是明代回族迁徙辽沈地区的又一来源。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大将常遇春(回族)“率步骑九万由北平取锦州”,“六月败元将江文清于锦州……七月,师次柳河,病卒”。义县城南石人沟,有常遇春墓。按明史记,常遇春葬钟山之阴。传“遇春卒于此,先藁葬而后归柩,乡人犹本其始目之欤”。常遇春所带之兵,回族较多,战后各种原因有些就留居锦州。《锦州回族来源》载:“锦州常姓是明代来锦州地区居住最早的回族人家之一”后流徙各地,沈阳常姓也属回族中户数较多而又城乡广居之人家,城郊常姓墓碑还记有:“为常遇春之后裔”。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兰玉为右副将军,率部二十万北伐纳哈出”,来辽沈地区征战。冯、兰都是回族将领,部下多为回族,战后其亲属与部下也有留居辽沈地区的。据沈阳回族大户冯氏家族所藏《冯氏家谱》记,冯胜是其先祖。谱中记有九世祖由海丰移居沈阳,其族人讲是投奔早已在沈的冯氏家族亲属而来。“明开原副将哈蓝代改哈姓侯留兴京,凤城有哈氏回人”。据沈阳哈氏哈润友老人讲,哈氏有一支于燕王扫北时来沈投奔早已在沈的家族。明代任辽东总兵的回族将领还有:景泰年间马文升“由御史历兵部侍郎,总督辽东军务”。“黑春,为辽东总兵,嘉靖中……屡建奇功”。马世龙,宁夏人“山海关总兵,天启三年(1623年)赠尚方宝剑……出守关外诸城”。明史列传上的麻贵即回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援朝提督,率军赴朝,其“标下蒙、回、达兵也随军从征。麻贵标下游达摆赛(回族)用轻骑诱敌入埋伏,斩首四百余俘虏了清正(加藤清正)部下的勇将”,侵朝的日“倭寇击退”。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沈阳上奏“请留东征回兵”就是指麻贵所率东征之军。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麻贵被任命镇守辽东。此时正是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和建立八旗制度以扩张兵力之际。
明太祖朱元璋卒,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位,称“靖难之役”。沈阳铁氏祖铁铉官任山东布政司参政,布政司使兵部尚书,效忠惠帝,“率拙燕军”。燕王即帝位后,铁铉被害,族人外逃出关。据沈阳《铁氏家谱》中的《右录铁氏遗迹考记》载:“明初籍居广宁府(今北镇)西义州(今义县)东南郎君洞”。《家谱题记》又记有:“先大父之言曰 祖居广宁,聚族数十余家 ”,历经三四十年,“鼎革(即万历末年,清天命初)以来,迁居沈阳”。重又兴盛起来,成为沈阳回族望族人家之首。
明代右陆路出关来东北之回族,多是北路由关内寻长城口而出,经热河至锦州地区;中路由山海关出长城至锦州地区;南路由沿海至锦州地区。由此再逐渐延伸到沈阳或东北其它地区。沈阳《哈氏家谱》宰:“一支出榆关来锦州,后移居沈阳、营口、鞍山、汤地、台安、田家庄等”。沈阳《白氏家谱》载:“原籍山东白家集,逃难到热河,后曾祖到沈阳”。据《锦州地区回族来源》载:“明宣德年间,锦州古城南门外回民与迁来的松山附近的回民仅有哈、白、于、常四姓十余户”。这说明沈阳回族中的常、哈、白姓人家确是有从明代而来,至于沈阳回族于姓,虽然尚无准确的来沈年代,但他们也是早年的官宦和书香门第之大户人家。
明代的回族高官显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都显赫一时,当主子艰难创业而被利用之时,加官进爵,一旦江山立稳,即被视为异族必有歹心而被诛。如冯胜”明初大将……历功仅次常遇春……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常遇春妻弟),越二年,以蓝党被赐死“。沈阳 《冯氏家谱》载:“太祖(指朱元璋),春秋高,多猜忌,胜功高,数以细故,失帝意。亡后,诸子皆不得嗣,未尝不叹明祖之薄其功臣,委带砺于空言也”。沈阳铁氏之祖铁铉,官至兵部尚书,后被燕王朱棣以镬刑诛之。
可见,虽官高地位优越,仍属寄人篱下,利用、统治而后诛之。明代,回回民族形成了,民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就随民族之形成而出现。在官僚田庄中,有地位与庄园之分;在军屯中有官、兵之分;在城市中有文官武将、富商大贾,也出现了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和庶民百姓,到了明末更出现了科第联锦的世家,同时也出现了流浪无依的贫民。
参考资料:杨耀恩主编《沈阳回族志》,宋国强等人主编《辽宁回族史略》等,由回回人整理和发布。未经允许,严禁其他平台或个人转载,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