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 OCT-LOFT 创意节 | 12月9日,许你一个创意未来

2017-12-05 发现深圳美好生活 乐活深圳

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里

有一群人认为

什么都限制不了想象力

我们所感受的和感知的

都一一构筑了这个当下

而我们的所想所触

都将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别再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那只是因为少了它 ↓



距离2007年

第一届OCT-LOFT创意节的成功举办已过去十年

在这十年间

我们热切讨论过空间营造

介入街区历史、都市肌理

关注多变的生存现实

融入实验艺术的语境

积极打破思维惯性

挑战想象力和创造力

……




2007年

“21,设计之上”2007 OCT-LOFT 创意节

2007 OCT-LOFT 创意节以“21,设计之上”为主题,“21”是对原型界限的超越,对既有经验/模式的超越,对思维惯性的挑战,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挑战。世界知名设计大师原研哉(日本武藏野艺术大学教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深泽直人(日本武藏野艺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设计顾问、±0品牌创始人)、格力·艾米(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副教授、设计专业荣誉博士、迪肯大学副教授、皇家澳大利亚建筑学会会员)和约翰·丹顿(维多利亚政府建筑师、DMC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监),他们站在设计之上看待设计,不断刷新设计意念,展示在这个疯狂的跨界时代。

2008年

“21,设计中心”2008 OCT-LOFT创意节

秉承上届创意节在展览、演讲和研讨的多元格局,以“21,设计中心”为主题,邀请了日本21-21设计中心董事佐藤卓、艾美奖最佳片头设计提名yU+Co.、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德奇、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项目总监凯伦·莱温斯通、英国皇家工业设计师特雷斯·伍德格特、纽约SHoP建筑师事务所克里斯多佛·沙普斯六位世界著名设计博物馆的馆长、设计师,以“21世纪设计中心”为论题,在视觉、产品、多媒体、建筑等领域着力对21世纪设计中心、设计策略等设计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2011年

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

活动邀请了伯纳德·屈米、多米尼克·佩罗、MVRDV、都市实践、藤本壮介等国内外顶尖设计大师进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概念规划设计和B10空间改造为华侨城当代艺术总部概念设计,探索积极的工业建筑保护策略。最终将这一区域升级为华侨城乃至深圳的先锋文化-建筑区域,并实现区域空间与建筑格局的多元化、共生化、当代化,成为深圳市乃至世界著名的创意文化园区。

2013年

“设计实验场”2013 OCT-LOFT创意节

“设计实验场”2013 OCT-LOFT创意节涵盖了三个层次,分别是孕育设计实验的场(实验室)、指引未来想象的场(乌托邦)、现实中被改造的场(提升现实)。活动持续三个月,由大型主题展览、六场开幕主题讲座、“一人一世界”讲座以及“从小灵感到大创意——设计实验、实践、实现”为主题的专场T街创意市集等丰富内容组成,成为由深圳“创意十二月”延展开来的跨年度重要活动。

2015年

“线下”2015 OCT-LOFT 创意节

本次创意节以“传统编织手工艺”作为文化载入点,以当代都市人文生活形态为背景,通过策划“线下”当代艺术展、“创意线下”T街创意市集、传统编织手工作坊等一系列创意活动,集中呈现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实践。邀请了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艺术家——王郁洋、王雷、刘君、周力、邱志杰 、冯羽、邵译农 、潘鲁生 8位艺术家与7位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共同参与。展览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通过当代艺术的理念与传统手艺文化进行深度对话与探索,为当下的创意实践再献一个可回溯的样本。

2017年

“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2017 OCT-LOFT 创意节





2017年,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下与未来

以“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为主题

邀请公众与国内外12个(组)艺术家/设计师一起

以艺术设计为媒介,探讨当下与未来

浸入基因技术、大数据、VR、无人机等

能够链接“未来”的相关热点

畅想基于当下经验而指向的未来

讨如何影响真实的将来 

……



12月9日,即将启幕





2017 OCT-LOFT 创意节

OCT-LOFT CREATIVE FESTIVAL 2017

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
The Imagined Future is Not the Future


开幕:2017年12月9日(周六)

Opening Ceremony:December 9, 2017

展期:2017.12.09 - 2018.03.08

Duration:December 9, 2017 - March 8, 2018

开放时间:10:00-18:00,逢周一闭馆
Opening Time:10:00-18:00,closed on Monday

地址: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

Address:C2 Space, North District, OCT-LOFT, Shenzhen

交通信息:地铁罗宝线(一号线)侨城东A出口/地铁蛇口线(二号线)侨城北站B出口

Metro:LINE1,OCT East Station,Exit A / LINE2,OCT East Station,Exit B


主办: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Organizer:OCT-LOFT, SHENZHEN

策展:创意品项

Curator:The PIN Projects


参展艺术家


巴特•赫斯 Bart Hess (荷兰,NL)

弗兰克•哈弗曼斯 Frank Havermans(荷兰,NL)

郝振瀚 HAO Zhenhan(中国,CN)

希瑟•杜威•哈格堡 Heather Dewey-Hagborg (美国,US)

LAVA北京

利亚姆•扬 Liam Young(澳大利亚,AU)

麦玛•奥塔肯 Memo Akten (英国,UK)

理查德•威赫 Richard Vijgen(荷兰,NL)

罗斯•曼宁 Ross Manning(澳大利亚,AU)

上官喆+苏五口 SHANG GUAN Zhe + SU Wukou(中国,CN)

秦铃森 QIN Lingsen(中国,CN)

应歆珣 YING Xinxun(中国,CN)


艺术家简介


巴特•赫斯 Bart Hess


 

巴特·赫斯的作品是最有触觉和直觉感的。通过创新身体的材料,他开创了一个关于智能纺织品未来的感性和性感话题。赫斯将我们的原始需求和天生触觉赋予材料,向人们展示出这些人造材质只有先引逗我们,才能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十年中,赫斯的艺术发展成绩令人印象深刻。他将与人体相关的材料固定,拉伸,粘贴和刮取,并与Lucy McRae,Nick Knight,Lady Gaga,Iris van Herpen和Walter van Beirendonck等人合作。2013年,他成为了Stichting Profiel奖的获得者,其作品还是Rijksmuseum Enschede中期职业调研的主题。在这个展览中,赫斯创造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技术融合了身体和客体的东西......当我们把赫斯所创造的材料和应用程序穿戴整齐,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但又完全合乎逻辑的生物。”



弗兰克•哈弗曼斯 Frank Havermans



弗兰克·哈弗曼斯工作室(Studio Frank Havermans)创立于1998年,致力于艺术、建筑、设计和城市发展,研究领域分别是KAPKAR(建筑角度)和TOFUD(城市化角度)。工作室现艺术家独自运营。


Frank Havermans的作品来源于对建筑空间、建造、城市动态的融合之美。整个建筑范畴的工作:装置制作、家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放大城市化问题,都是工作室研究和工作的领域。工作室的工作在研究与委托项目中交替进行,借以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艺术家创作项目和委托项目之间应该没有差别,自主创作作品和委托作品必须表达相同的意思。弗兰克·哈弗曼斯工作室认为,视觉艺术领域终止在其失去建筑语境之时,而当实验性消失,修建和操作不可被独立运作的时候,即是建筑领域的终止。这样的理论引导出建筑装置使用性的可有可无。



郝振瀚 HAO Zhenhan



郝振瀚是一个“好事”的艺术家。他经常以社会议题或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为出发点,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探讨因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与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和英国完成了六年的设计学习之后,郝振瀚与社会学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活动。随后他加入一家商业咨询公司,参与了两年的调研和咨询工作。这些看似杂乱的工作履历和生活经历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到不同行业的状况,接触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这些宝贵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使得他可以更好地了解现有生产系统的运行方法、局部地区与全球文化的相互影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所带来的新可能性。围绕着自发性、共同创造等概念,郝振瀚的实践方法总是和人、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局限于身份、材料或者具体学科的框架中。



希瑟•杜威•哈格堡 Heather Dewey-Hagborg



希瑟·杜威·哈格堡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和教育家,对艺术研究和批判实践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颇具争议的生物政治艺术实践——肖像雕塑作品“陌生人视野”(Stranger Visions),是通过对在公共场所收集的基因携带因子(头发、烟头、口香糖)进行分析而来。


希瑟曾在世界经济论坛、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新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和PS1 MOMA等活动和场馆展示过自己的作品。她的作品得到了媒体的广泛讨论,包括纽约时报、BBC、TED、Wired等。


希瑟拥有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电子艺术博士学位,并且是数据与社会(Data&Society)的成员。



LAVA 北京 LAVA Beijing


熔岩设计是一家荷兰的国际设计公司,致力于用设计改变世界,为那些正在改变和创新自己形象的品牌、公司和组织做设计。熔岩设计提供品牌战略咨询,设计视觉与企业形象。在设计出一个新的品牌和视觉形象后,会使其在线上、线下以及三维的空间内发挥作用。熔岩设计于1990年创始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办公室亦设立于此,并在首尔、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北京设有移动团队工作。



利亚姆•扬 Liam Young


利亚姆·扬是一位在设计、虚拟和未来之间穿梭的预言型建筑师。作为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利亚姆·扬早先曾在多个世界领先的事务所工作过,包括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和LAB建筑工作室。随着技术日益成为城市变化的根本动力,利亚姆对建筑设计发展的缓慢步伐感到沮丧,随后逃脱了建筑师明星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城市虚拟智库TTT(明天—思考—今天)。 TTT是一个协作型工作室,跨越科学、技术和设计等领域。他与TTT一起为Arup-For-Change、Phillips Technologies、BBC等电影业和各种艺术和科学组织进行咨询及举办新兴技术和未来预测研讨会。


为了将他在虚拟的创作拉回现实,扬还联合创办了备受褒奖的“游牧”工作室——“未知领域”研究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会每年组织一次深入到地球尽头的探险活动,调查新兴趋势,发现可能未来的微弱信号。


利亚姆还撰写文章,并协调了一系列多媒体活动和展览,包括《惊险的奇迹故事:另一种现实的未来可能》。亦曾担任2013年里斯本建筑三年展的策展人,兼任ICON杂志的特约编辑。利亚姆被Blueprint杂志评选为改变建筑和设计的25人之一。利亚姆现在一边探索着遥远的发展图景,一边假定推断关于未来的原型。



麦玛•奥塔肯 Memo Akten


麦玛·奥塔肯是一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艺术家,目前在英国伦敦工作生活。他的作品探索着自然、科学、技术、伦理、仪式、传统和宗教之间的碰撞。将批判性和概念性方法与对形式、运动和声音的研究相结合,他围绕自然和人为过程创造出戏剧化的数据处理。他研究处理复杂的系统、行为、算法和软件,跨越视频、声音、灯光、舞蹈、软件、在线作品、装置和表演等多个学科。麦玛·奥塔肯目前还在伦敦金·史密斯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表达领域的博士学位,继续探索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创造力。麦玛·奥塔肯着迷于理解世界和人性,并从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分子与进化学、生态学、生物起源、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汲取灵感。



理查德•威赫 Richard Vijgen


理查德·威赫设计工作室致力于当代信息文化,其研究策略即是发掘和设计大数据中的大事件。理查德·威赫的工作深耕于数字领域但又始终与物理或社会空间相连。从微观结构到整体架构,再以空间、代码和像素来实现使隐形现身,实现了交互式的数据可视化,并制作了装置。


理查德·威赫设计工作室是基于国际网络存在的,总部位于荷兰境内。但在世界各地与客户和机构展开广泛的合作。工作室得到了欧洲电气电子学会、ZKM、Rhizome.org,还有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荷兰设计周等的认可。理查德·威赫设计工作室还会就数码文化进行思考和写作活动,发起和参与到研究项目中,与客户合作设计和制作出能够联系社会及物理空间的数码文化作品。威赫同时亦在阿纳姆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信息设计和交互建筑设计。



罗斯•曼宁 Ross Manning


罗斯·曼宁,1978年出生于布里斯班,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罗斯·曼宁用日常朴实的材料,如家用风扇、荧光灯、家用绳和电子产品制造出动态的雕塑。装置中的建筑和材料性诙谐地分析了被人忽视的技术。罗斯·曼宁利用光线、声音和运动等诸元素制造出一种似催眠式的交流,并将日常电子产品与它们既定惯常的功用一起解构,从而剖析了声音光影幻变的奇观。



上官喆+苏五口 SHANG GUAN Zhe + SU Wukou


上官喆

198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国内著名新锐设计师,同名品牌SANKUANZ创始人。上官喆毕业于厦门大学,获视觉传达与广告学双学位。2006年,上官喆成立SANKUANZ品牌。2014年12月30日,上官喆获“2014青春的选择年度盛典”年轻人年度设计师。



苏五口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获得过“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比赛”平面设计优秀奖,创立了个人品牌PURLICUE,因THE FAKE抄袭系列备受关注。受Opening Ceremony邀请,成为-Year Of China-企划的重要一员。




秦铃森 QIN Lingsen


1994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秦铃森对于艺术与各学科间相互交错的关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创作涵盖了架上绘画、多媒体影像、装置等,在其过往作品中能看到鲜活并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个人美学呈现方式。



应歆珣 YING Xinxun



1981年出生于浙江永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应歆珣的艺术创作呈现多元面貌,主要包括纤维装置、身体装置、剧场化展演、灯光装置、影像、绘画等,近期着力于新物种物像、科技生态、精神问题等探索研究媒介与身体、生命、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她的作品曾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杭州半野艺术空间、杭州清影当代艺术空间、上海喜玛空间等举办的国内展览,作品也出现于德国、保加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美术馆。应歆珣曾获马爹利艺术基金未来艺术“英才奖”等奖项,作品被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基金会及其他藏家收藏。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2017 OCT-LOFT 创意节

OCT-LOFT CREATIVE FESTIVAL 2017

现在的未来不是将来
The Imagined Future is Not the Future


开幕:2017年12月9日(周六)

Opening Ceremony:December 9, 2017

展期:2017.12.09 - 2018.03.08

Duration:December 9, 2017 - March 8, 2018

开放时间:10:00-18:00,逢周一闭馆
Opening Time:10:00-18:00,closed on Monday

地址: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

Address:C2 Space, North District, OCT-LOFT, Shenzhen

交通信息:地铁罗宝线(一号线)侨城东A出口/地铁蛇口线(二号线)侨城北站B出口

Metro:LINE1,OCT East Station,Exit A / LINE2,OCT East Station,Exit B


主办: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Organizer:OCT-LOFT, SHENZHEN

策展:创意品项

Curator:The PIN Projects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

精彩艺术活动信息



你可能还会喜欢:

指南 | 这个周末,一起去打卡世界级设计艺术新地标!

千呼万唤,第十届欧盟电影展即将登陆深圳!

什么?听说这场展览好看又“好吃”

本周六,来全国最高美术馆看一场超震撼的新媒体艺术展

Lifestyle | 这个圣诞季,在深圳来福士广场,让生活被美好的仪式感点亮

Lifestyle | 最AI的办公室,给你一份来自未来的礼物

Lifestyle | 这家深圳最早的五星级酒店全新开业,美得超有艺术范儿

旅行 | 在阳朔发现时光静好的山居岁月


合作/投稿/商务等,

欢迎联系编辑微信号:edmondw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