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述丨李心苑:玄奘摄各界 丝路通古今———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心苑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2024-09-15


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陕西省宗教事务局、西北大学、陕西省佛教协会、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承办的“弘扬玄奘精神·推进文明互鉴———玄奘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50多人汇聚一堂,120篇论文提交大会交流。会议首次将“玄奘”与“丝绸之路”直接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发掘历史资源,寻找智慧的借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历史底蕴与思想资源

围绕“历史底蕴与思想资源”这一议题,众多学者发表了高见。刘成有通过学术史、思想史的视野切入玄奘与丝绸之路,阐述了与《大乘起信论》相关的理论观点、学术方法以及中印佛教交流与中国佛教发展的诸多问题;麻天祥论述了唯识宗的特点、基本观念以及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空”“有”二宗的逻辑传衍;张文良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中国华严学与玄奘“新译唯识”之间的交涉;杜斗城从玄奘与法显西行求法的时间、目的、路线、成果、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两位大师西行求法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对比;周贵华围绕《解深密经》的一切法相品与无自性相品,从汉藏译本的相同与差异角度,考察了玄奘法师对三时教义的译解,以探讨玄奘法师在处理唯识典籍翻译时的内在意趣;马德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敦煌贞观本《大唐三藏圣教序》及玄奘译《能断金刚经》进行了考察;周秋良以“玄奘西行”题材为中心,对观音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景富主要从玄奘与朝廷及高官的关系、皇后废立所引起的残酷宫廷斗争以及“不任专译”的诏令等三方面对玄奘迁至玉华宫翻译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傅新毅从认识论的视角探讨了印度佛教有部到经部的学理变迁;杨维中对玄奘译场的内部组织和成就进行了清理;姜杰从新近认定的法门寺感应舍利引申到玄奘与法门寺的关系;李翎探讨了玄奘与汉地善业泥供养的关系;吕建福探讨了玄奘翻译密教经典的特点和影响;邵颖涛主要从地理和政治空间转换对著述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论述了玄奘返唐后的心志述求;普超从《成唯识论》探索“种子”的哲学意蕴;道悟探讨了皇权更替与慈恩寺建立的因缘;黄凯从《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审视古代印度的佛足迹崇拜;唐明丽对玄奘图像的形象流变进行了考察。


二、玄奘精神与文化拓展

很多与会学者的论文都涉及玄奘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比较集中的探讨如下:魏道儒认为,通过玄奘的伟大精神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在促成佛教成为一种世界宗教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中国在保存、丰富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弘扬玄奘精神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有利于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的重要性;明舒法师认为,玄奘大师的精神在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当今时代需要认真总结和继承,以充实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脊梁;宽池法师重点探寻了玄奘的理念和高尚的人格对今天的影响;张勇围绕《大唐西域记校注》一书的标点和校对问题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王亚荣关注更多的则是玄奘精神的时代意义;朱平安通过对玄奘法师虔诚的信仰、睿智的思辨、执着的修行和生命的体验等方面的分析,为重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借鉴;师敏探析了日本僧侣圆仁入华求法所体现的精神及其与玄奘精神的关联;刘康乐主要探讨了如何认识玄奘大师的成就以及加强陕西佛教文化建设的问题;贤空法师探讨了玄奘精神与当代佛学院人才培养的关系;周玉茹探讨了玄奘与女性问题;曹印双探讨了玄奘的独立人格及其现代意义;仵录林探讨了玄奘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闵军探讨了玄奘精神的世界意义;本如法师对玄奘戒定慧三学成就进行了探析;李海波从当代价值的视角对玄奘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度挖掘。


三、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围绕“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的议题,湛如通过对长安西明寺与敦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行思考,对玄奘门人中的大乘沙门与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中的大乘贤者做关联研究;张志刚以哲学思辨和跨文化、跨宗教的国际视野,从整个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重新思考玄奘取经和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为外来宗教中国化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王志远认为,玄奘在翻译经典过程中纠错指缪,从理论上弥合佛学中的矛盾,把法相唯识学推向一个宗派的高度;张泽洪对丝绸之路河南道佛教传播与玄奘精神进行了研究,认为僧人沿丝绸之路河南道的求法活动与玄奘西行求法活动精神相吻合;王邦维论述了丝绸之路既是商路,也是佛教的传播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崔峰归纳出关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整个过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尕藏加对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人文及佛教历史作了梳理,以窥探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明;王早娟对丝绸之路上的药物作了介绍;王赵民从丝绸之路的角度对玄奘进行了解读;张远解释了唐初六次印中遣使的时间及唐使的官阶;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的Dhamma Jyoti Bhante 对玄奘记载在认识古代中亚佛教中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Bela Bhattacharya 对《大唐西域记》在印度佛教和印度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论述;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的Arun Kumar Yadav 认为,超过75%的印度佛教考古研究基于玄奘大师的游记;印度巴加尔布大学的Rajiva Kumar Sinha 对古代东印度和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继往开来与文化陕西

黄心川认为,玄奘是丝绸之路的一面旗帜和品牌,由于他对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让玄奘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增勤法师回顾了玄奘法师在译经和中印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充分发挥玄奘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成立大型专业的玄奘研究机构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想;李向平认为玄奘精神是中国佛教的象征与跨国交流的名片,对中国佛教走出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王公伟认为,玄奘的西行求法对于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启发意义;岳钰认为当下中国只有用“文艺复兴”来提高人们的文化心理品质和人文性格;兰天对长安佛教的根本特征及其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王丽娜对唐代长安寺院藏书进行了探赜,认为唐代长安寺院藏书之兴盛与长安是佛典翻译中心、教学与知识中心以及长安僧人日常的研习风格等有密切关系;王宝坤从玄奘唯识学现代意义的角度观察重庆女作家冷冻遗体等待复活的事件;何绵山梳理了玄奘在台湾的影响。

 

麻天祥在作大会学术总结时表示,此次会议有四个特点:第一,门户宽厚,面向三界———政界、教界、学界,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第二,主旨鲜明,主题清楚,就是弘扬玄奘精神,推进文明互鉴;第三,中印互鉴,跨国对话,印度和尼泊尔学者的参与提升了本次会议的国际化程度;第四,知行并重,古今贯通,饱含学以致用的人文情怀。本次研讨会为玄奘研究开辟了很多新领域,既为佛教学术提供了不断深化的动力,也为玄奘精神及其在一路一带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提供了很多智慧的借鉴,体现了学术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作者简介:李心苑,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2016年期。)



(编辑:黄凯)


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会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烦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立即删除,也欢迎读者投稿或荐稿。联系邮箱:365058151@qq.com。



                   


长按二维码,打开“西部佛学网”,您身边的佛学宝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