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风采|刘怡明: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

人物简介

刘怡明

2019级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毕业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GPA:3.95/4.0

排名:专业第一

获奖情况:荣获国家奖学金、苏州大学学习优秀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等4项省级及以上奖项。

社会工作:现任苏州大学学生第二届学生参事、教务部署教学信息员、机电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小时候,刘怡明一直仰慕那些纵横江湖、潇洒飘逸的女侠。在她眼里,这些传奇般的女性不仅有着过人的本领,还兼具巾帼独有的柔情。长大后,虽然不曾经历刀光剑影,刘怡明却对自己的这份“侠士情结”有了全新的体悟。2019年的夏天,在人生的第十八年,她决定跨过秦岭淮河一线,来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苏州。两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在这8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好奇与迷茫、欢笑与泪水、希望与挫折皆如针线,一点点缝制出了刘怡明于莽莽人生江湖中驰骋的战甲。

学识铸弓 以勤勉打磨

女侠行走江湖,自是缺不了一把趁手的长弓。弓搭得稳,箭才能射得远。对于刘怡明而言,这把“弓”靠专业知识造。大学的课程进度快、内容多,保证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吃透、把基础打牢后,才有资格谈其他领域的拓展。为了确保自己已掌握课程内容,自大一起,她便在日常的预习与复习外定下了“完成每一章全部课后题”的目标。毫无疑问,这个要求对一些课程显得太过笨重,但事实证明,当一个人还做不到对知识进行全局性统筹理解时,这种学习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进入大二,课程数目增多,刘怡明每日接触到的知识量暴涨,曾经的学习方法便需要有所改良。于是她开始关注题型总结,将重点放在掌握解决每一类题目的通法上。这种对数量庞大的习题进行分类、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研究的策略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显著节省了课后时间,使她得以有余力在课业之外进行其他活动。

找好了这把“弓”的材料只是第一步,真正做成一把好用的弓还需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打磨。以何为磨具?无他,勤勉而已。若细分之,则为两点:一为自律,二为高效。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控制自己”,刘怡明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大学生活再合适不过。一眼望去,突然消失的硬性作业、每日时长不定的课程表、完整而不受打扰的休息日,似乎满是空闲。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学好一门课的基本逻辑——课上听懂、课下练熟——没有改变。形式不再受强制后,自律性就成为新的考验。下课不代表学习过程的中止,课余时间需要的“不待扬鞭自奋蹄”并没有随之减少。同时,她认为不必为自己努力的场所设限——无论是宿舍、教室还是咖啡厅,只要是在自律地利用课下时间巩固知识,便百无禁忌。

保持高效同样不可或缺。相比于给自己规定“今天我要学满多少小时”,刘怡明更愿意设定的目标是“今天我要学明白哪一部分”。当一个人拥有一段看似非常漫长的时间时,拖延往往如影随形。以内容作为分界线更加直观,指导性也更强,可以有效避免“磨洋工”现象的发生。两年来,刘怡明的平均GPA为3.95/4,蝉联专业第一。这把以勤勉打磨的学识之弓,已初见雏形。

科研为箭 潜心方中的

握弓于手,女侠自然便有了搭箭一试的冲动。举目四望,大学的草场如此广袤,可任君驰骋。若相中了沿路形形色色的箭靶,又怎能捺住快马加鞭、弯弓一试的心。竞赛便是刘怡明的靶,科研则是破空而去的箭。得益于电气专业的学业导师制度,刘怡明在大二加入了余雷老师的科研团队,获得了许多参与各类竞赛的机会。然而,并非有了好弓利箭便能一举成为神射手,她的竞赛之路也远非一帆风顺:看似一切正常却突然冒出一阵糊味并光荣“牺牲”的电路板、接上某根杜邦线时猝不及防打出的巨大电火花、明明0 error但就是不听话的程序、恨不得让一天成为48小时的通宵调试、验收现场作品的突然失灵……种种挫折,至今仍使刘怡明历历在目。幸好,这条路她并非踽踽独行,有同伴一起向目标纵马长驱,共同成长进步。两年来,刘怡明结识了许多兴趣相投的科研好友,在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队友们的支持下,获得了包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潜心钻研,终可使箭矢正中红心。

竞赛之外,刘怡明将视角转向生活,寻找可以应用专业知识的日常场景,并利用这些从生活中获得的点滴灵感,以第一作者发表EI收录论文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取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长路漫漫,她将继续在知识的平原上跃马扬鞭。万幸这段探险中,有良师益友相伴。

提笔成桥 发声定人心

女侠的生活不只是轻箭快马、恣意驰骋的豪情义胆,还应有心怀他人、胸藏笔墨的才识担当。自小到大,刘怡明一直以打通老师与学生间交流的窗口为努力方向。进入大学后,她毅然参与班委竞选并成为了班级教学信息员。经过数月的考核,刘怡明的工作能力受到学院老师的垂青,被推选为苏州大学教务部属教学信息员。更大的平台、更多的信息、更广大同学的期待,它们既是压力,也是她强大的动力。如今,每月搜集、整理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并每学期赶赴校本部参加苏州大学期中教学座谈会、在会议现场向教务部老师条分缕析、详尽陈述,已经成为了刘怡明的习惯。同学们出于各种顾忌而不敢亲口说出的诉求由她来转达,老师们需要尽快扩散的消息由她来通知。由于反映问题切中肯綮、传达信息迅速及时,2021年,刘怡明获得了苏州大学优秀教学信息员称号。 

因为信任,所以选择。2021年11月,在30余位同学与老师的联名推荐下,刘怡明参选并荣幸地成为了苏州大学第二届学生参事的一员。如今她可以自豪地说:“提笔书写一道老师与同学间的沟通之桥,我是专业的,也是认真的。”

除却搭建师生间的消息桥梁,刘怡明的笔下亦能打开一扇扇新鲜事的窗。出于对文字的浓厚兴趣及对网络时代新鲜传媒方式的好奇,大一时她加入了机电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初入组织时,刘怡明除了热情与灵感外再无其他。但这并未阻止她的步伐:从0开始学习使用编辑器、掌握多功能模块插入等排版技能、广泛阅读类似题材文章,刘怡明渐渐从一个连简单的日常短文推送都要艰难操作数小时的新手成长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责任编辑。

大二时,刘怡明选择留任,继续以编辑部部长的身份继续陪伴新媒体中心前进。新学年的课程数量陡然增加,课程难度亦有明显提升,最忙的时候,她的周一到周日都被课堂与实验安排得满满当当。本不宽裕的课余时间进一步缩水,但推送任务的截止期仍是板上钉钉。为了平衡学习与撰稿,周六一整天伏案改稿、周日一整天复习预习课程的情况,于刘怡明而言,已习以为常。作为部长,培训小干事时,她将所有积攒的经验尽数道出。“看着他们同曾经的我一样经历从青涩到熟练的过程,我的心中常涌起欲辩忘言的欣慰。”回想那时的场景,刘怡明这样说。

又是一年过去,如今,刘怡明正式进入了院新媒体主席团。三年来,尽管经手过数十篇推送,但每逢看到自己参与编辑的文章出现在信息流中,如同见证新生命诞生般的喜悦仍会盈满她的心头。这一刻,一切辛苦都烟消云散,只余沉甸甸的成就感。

落墨畅抒可成桥,疾风迅笔可作窗,社会工作中,刘怡明的文字亦有无穷的力量。

独家经验分享


(一)注重效率

不要为自己设定“学习时长”,而要为自己划定“学习内容”。学习效率的高与低将使同样长学习时间的“含金量”大相径庭,低效而长时间的学习不仅造成身心的疲劳,还会给潜意识造成一种“今天已经很辛苦、该休息一下了”的错觉。相反,高效率地将知识吸收后,则可自由支配剩余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将目光从截止日期上移走

许多同学视截止日期为生产力源泉,隔三岔五查看一下自己还剩多长时间,这样最终往往会走向仓促完成作业并草草上交的结局。事实上,这是人天生的思维惯性:假如距截止日期较远,便受惰性驱使而拖延;若截止日期已迫在眉睫,便因内心急躁而焦虑。显然,这两种情绪皆不利于目标的完成。

避免这种思维惯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除却拿到任务时对其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之外,不要过分关注事务的截止日期,一项一项完成便是。当然,这并不是要大家无视任务期限、放飞自我,而是尽力将有限的注意力从盘算自己的剩余时间上移到事务本身,全情投入、不掺杂念地完成工作。


(三)降低行为的功利性

正如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中满脑子想着“这次定要拿下金牌”一样,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科研,都应淡化过分功利性的追求。若一心计算着靠参加某比赛、参与某科研项目可以在未来的综合测评中加多少分,不仅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了无关紧要处,还偏失了本心,自然难以取得佳绩。

对抗这种心态,要从意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起。厚积薄发的真理永远不会改变,通过竞赛与科研完成的自我充实,才是前进道路上最宝贵的东西。


(四)努力不分场所

不必为自己的大脑套上“只有图书馆、自习室才是学习的地方”的枷锁。宿舍并不是躺平休息的代名词,只要你愿意,一样可以在其中完成学习与科研任务。让思维具备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有施展开并投入专心状态的本领,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五)学会休息

适度而有效的休息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休息亦是在为下一次更好的开始做准备。全心投入的休息和高效专注的学习同样重要。但应注意,无节制的休息或是带有负罪感的休息都是有害的。

收起回望的目光,昨日不过是行去流水。长路漫漫,地阔天高,未来,刘怡明仍将以学识为弓、科研为箭、社会工作为笔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努力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女侠精神”找到专属于她的独特注脚。



及时 准确 用心

在苏大相遇

与苏大一起前行

续写无悔青春路

●苏州大学发布2024年拟招生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高中生 | 小招在线陪你过寒假啦

●春风育桃李,学子传佳音

素材来源/苏大学工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芷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