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 | 黄奕扬:尊德问学 致广尽微
人物简介
黄奕扬
中共预备党员
唐文治书院
汉语言文学(基地)
毕业中学:江苏省扬州中学
事迹简介
GPA:3.9/4.0
排名:1/30
社会工作:现任唐文治书院学生事务中心执行主席、《文治学刊》主编。
重要奖项: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汉译英优胜奖、英译汉优胜奖;苏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员,苏州大学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苏州大学优秀学生会骨干,苏州大学学习优秀特等奖、创新创业特等奖、社会工作专项奖,第二十一届“苏大天宫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一等奖等,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
获奖证书
尊德问学,致广尽微
自从进入唐文治书院,教室后墙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院训就一直出现在黄奕扬的眼际耳畔,从渺远抽象,到依稀有形。于他而言,虽不能至,在学习与工作中却一直心向往之。
01
求学之径
书院的课程横跨文史哲领域,同时十分注重英语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课程设置颇为独特,也具有挑战性。面对不同学科的思路与风格差异,黄奕扬注重听讲,及时调整,务求本立而后道生。书院中各级的同学分享同样的课程安排,因此对他而言有着更多的交流、展示机会,以文会友、以友辅学中,想法愈加异彩纷呈,彼此对话所取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黄奕扬于求学中得以尽快“入门”。这一入门,也许并非是立即进入某一具体学科之门,而是在指引点拨下与切磋交流中,先入学术之门,从知晓学术规范起,进而启发问题意识,关注学术前沿,培养创新精神。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后,黄奕扬成功申请了项目,在研究中,他感受到,课题应被看作一个继长增成的有机体,非是一时之功,其中既须包含着对兴趣方向的发现与坚持,对想法的收集与整理,又要蕴含有对做出研究成果的自信与决心。
02
实践之途
黄奕扬时常提醒自己,人不可只会坐议立谈,一定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连续两年暑期,他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创意无极限”大赛,围绕家乡运河主题,与团队成员们共同关注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现状、运河沿线古镇绿色发展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
在此前长期积累实地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黄奕扬通过评测,加入世界运河组织,在秘书处推广部担任实习新媒体编辑,参与宣发工作,负责完成新媒体内容创作、发布近五十篇,参加国际合作会议、国际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多场,拓展了国际视野,学习强化了新闻工作技能;同时将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应用于研究工作,为讲好中国运河故事贡献了青年智慧,向组织中的各会员国、企业展现了现代中国形象,以运河文化为桥梁促进了了解与合作。
2021年,扬州爆发新冠疫情,黄奕扬所在的社区与首个高风险地区仅一街之隔。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响应团委号召,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与社区工作者们一同身穿防护服,在核酸采样点登记采集信息,为家乡的疫情防控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03
编辑之旅
《文治学刊》的编辑工作一直是黄奕扬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地方。读作一份让学刊相继的热爱,编作一份使弦歌不辍的信念。从成为学刊的编辑,再到担任副主编、主编,每每恒久专注、力求完美。
每一本学刊,都希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思想、交流创见的平台,力求最充分地展示师生们的优秀学术面貌、广阔思考领域与不竭创作动力。九年九届编辑们的责任传承到手中,黄奕扬不愿有丝毫怠慢。封面样式的一稿稿设计与修改,内容排版的一遍遍校对与审核,毫米之间,字句之内,都渗透着对规范与美观的努力追求。
尽管如此,成刊中仍然时而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出现,或是封面失色,或是讹误漏网。面对和处理这些失误并不轻松,而这也成为他学刊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
经验分享
1、以好之代知之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与工作事务会越渐繁杂。如果没有兴趣与热情的支持,不免会陷入疲于应付、罔而殆的状态。人固然不可能每件事都乐在其中,而合乎自己兴趣的,则可以不断追索,精益求精。抓住课程科目与工作事项中对胃的部分,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消化吸收;做科研项目等等也是如此,让兴趣导路,使项目与自身相长而成,才能乐而不疲。
2、他山之石用之
当那些常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学者、作家们受邀来开设讲座时,这既是向他们要签名的机会,又是对话他们的好时机。有时无需太过在意他们讲述的内容是否那么独特惊艳、符合期待,不必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成熟深刻,以及得到的回答是否对位充分,只要有所得、有所启发,就都可以视作是珍贵的他山之石,助我攻玉。
3、文体应兼重之
在教室与校园之外,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留下足迹。音乐厅、博物馆与绿地,喧闹或者寂静,都可以是思考感悟、接受美善熏陶之处;跑道与球场上,无论表现得精彩与否,与队友配合得默契与否,都可以收获心态的历练、竞技精神的享受。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体育须兼重。
及时 准确 用心
在苏大相遇
与苏大一起前行
续写无悔青春路
素材来源/苏大学工微信公众号
编辑/朱瑜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