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没有谁更懂文学,但人们能通过文学更懂得彼此「思南读书会NO.360简讯」

从左至右为黄平、汤拥华、金雯、小白


3月20日下午,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携新书《文学批评入门》做客第360期思南读书会,与华东师大教授金雯、黄平以及作家小白一起从文学批评的大门进入文学,探讨怎样在人与人的交流、互动、走向彼此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文学。



文学教授懂文学吗?


与法学教授必然熟稔法律,物理学教授一定掌握物理学原理不同,文学教授如今面临着被质疑是否懂得文学的处境。文学教授懂文学么?文学教授是否代表文学标准?黄平指出,这些问题隐含的挑战性意义在于,从文学理论出发对文学的解读与阐释是否能垄断对文学的最终解释?“当然不能,任何意义上,任何一个人、一本书、一种观点都不能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解。”黄平说。

黄平

金雯提到,文学始终给人一种“没什么标准”的感觉,似乎好坏全凭批评家一杆笔,但文学其实是有标准的,就是杜甫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得失寸心知’,指的不是一颗心灵,而是说一类有洞见的心灵。你能从作品中读出一般读者没有读出的意义,并通过解释让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从你的想法中看到他们自己想法的影子。但在你没有说出来之前,这些影子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想法的。最具有美感的观念是说出了所有人想说但是说不出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文学批评最大的责任。

金雯

而对作家而言,金雯认为批评家在延续作家的阐释游戏,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出作家在文本中埋伏的种种细节,并由此指出各种可能性,带来有创造性的理解,又永远留有一扇窗户,让自己的理解有被其他理解松动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枯竭,即使过了几百年,永远不会枯竭。”

 

“懂”为何意?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汤拥华认为“懂”既与“不懂”对立,但同时也可以和“认识”、“知道”、“分析”等对立。分析一个人是容易的,但是懂一个人是困难的,当一个人要求对方懂得自己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要求对方与自己建立起一种不能够站在非常轻松的位置上分析的关系。汤拥华进一步表示:“与其说我们在探讨怎样才叫懂文学,不如说是文学一直在提供着有关什么是‘懂得’的种种描述或见证。”

汤拥华

黄平认为,任何一种对于文学的“懂”都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东西,并要参与到普遍性的博弈之中。当人们说出“你不懂文学”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你不懂我”。以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为例,这部发表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作品在今天受到极大关注,正是由于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丧文化”和人们的情感结构。在此意义上,并非因太宰治懂文学所以阅读《人间失格》,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需要以这一方式懂文学,以填补内心的匮乏或期待。

小白

从作家的立场出发,小白坦言文学确实包含着“懂”的问题。“作者创作一部作品,他希望大家懂他,作品本身能唤起某种同理心或者共情。但另一方面,他不想让大家都懂,这是现代文学的两面性,实际上构成了某种文学的政治。当然本质上,作品永远在追求让更多人懂,只是现代文学有时候通过使用种种修辞和叙事技巧来设置阅读门槛,它让一部分人率先进入,然后逐渐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形成某种语境,最后让更多人慢慢懂得。进入20世纪后,现代文学更多是这种方式,从超现实主义到左翼文学,通过设置阅读门槛来把一部分读者团聚起来形成影响力。懂和不懂确实成了现代文学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通过文学更懂得彼此


当人们在讨论某一文学作品时,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一作品进行交谈,“这样的作品要求你懂它,最关键在于通过懂它会获得一些懂得他人的机会。”汤拥华认为,人们在其他场合可能以对立、直接甚至充满厌烦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分歧,但是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倾听和调整自己。他进一步解释:“文学批评是你在有所热爱的时候,能够明白他人的热爱;你在有所裁判的时候,能够想象自己也可能是被裁判的人。”

惠特曼的《自由之歌》中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金雯表示,诗中所表达的人与人普遍连接的这一理想在今天是很难实现的。但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文学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可以达成一种和解。同时,金雯也提出了一种思考,文学借助的是语言这一有限的媒介,在未来是否会让位于能够调动图像、声音、气味等更多维度的新媒体技术?

现场读者

小白说,作品一旦发表,就会被无数意见包围,读写之间看起来好像形成了一个对话空间,一个剧场,但实际上今天的作者和读者却越来越有一种割裂的趋势。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入门》最好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对话机制,告诉读者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角度读作品,有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阶级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作者和读者之间得以沟通的对话机制,非常重要。”

读者提问

他认为,一旦涉及到叙事,无论是故事、说书、小说乃至电影和游戏,都可以被纳入一个大的文学范畴,未来甚至还会出现不需要语言的智能通信渠道。但就目前的条件而言,语言仍然发挥着微弱但必要的表意功能。当一个人想要达成与世界的沟通,他会去写;有些人可能不会写或尚未发现自己能写,那么他就通过阅读来达成。在写与读、创作与批评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文学完成了自我指认。

嘉宾为读者签名

换言之,或许没有谁一定比谁更懂文学,但人们能通过文学更懂得彼此。“平时我们和人争执,习惯于在现成的观点和立场之中做出选择,但我们在文学中会发现一些原本没有想到的可能性,会发现很多事不是简单的‘他错还是她错?’文学始终都在创造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汤拥华说。



 

 

现场:陈 思

撰稿:马金戈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