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新生小说自选集》:从炉前工到工人小说家「思南读书会NO.366简讯」

从左至右为简平、管新生、管燕草

 

5月1日下午,工人作家管新生携其作品集《管新生小说自选集》做客第366期思南读书会,与作家简平、管燕草一起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文字中发掘创作背后上海的社会变迁。
 

化不开的工人情结


《管新生小说自选集》(三卷本)收录了管新生半个世纪以来的小说,超过一半的作品描写了他熟悉的工人生活。管新生于1968年被分配至上海铝材厂时,年仅19岁。他谈到,当时国内鲜少铝材,铝锭需从国外进口,经黄浦江运送到靠近杨树浦路的工厂。厂内熔化炉温度高达三千度,室温一年四季保持在72度,每到夏天,工人们的汗从头顶流到脚底。“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在写作了。”管新生常笑言,自己在炉火奔涌的熔炉前踏烟蹈浪十三载,果然“成了炉前被烤焦的一个音符”。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在之后的创作中始终怀有浓得化不开的工人情结。
管新生
简平谈到,自己也是工人出身,最初是木工,帮老师傅拎了3年泥桶。他认为,当下的工人题材作品容易流于走马观花,但是管新生的工人生活基础非常扎实,“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工厂。他的笔下,是40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和工人群体的变化。而且上海是产业工人的初始地,虽然产业工人的概念在百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每一个变化,每一个特征,管老师都捕捉到了。”
简平
在《噫,黑马》中,一位工人被选拔去做老师,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篇小说结合了管新生在工厂中的生活,从最底层的炉前工到厂校老师,岗位的变化促使他思考:“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气味,你能不能保持一颗沉静的心?”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文艺作品要去反映的。
简平认为,这篇小说写出了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变化与坚守,“要通过文学作品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你要知道你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应该坚守什么。”
 

第一笔稿费


管新生长达五十年的文学创作之路起步于诗歌。管燕草提出,为何之后转向小说写作?小说写作与诗歌有何不同和共通之处?
“我进厂大概19岁,比较年轻,读了点书,总感觉要来点诗情画意的东西,所以我最早是写诗的。”管新生说。197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诗让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一元钱。虽然只有一块钱,但是此前发表只能得到一本笔记本或一支圆珠笔。他说:“今天的人难以想像,没有稿费为何还写?其实就是心里想反映生活,想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
管燕草
在火热的工厂里,有高薪总工程师、有被铝块砸伤仍然坚持工作的班长、有劳务输出到伊拉克的工人……如今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都是当时真实的事情。管新生说:“一方面是刻骨铭心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闻所未闻的工厂故事,厂里还会遇到很多工人的事情,时时刻刻感动着我。”他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小说处女作《竞赛》取材于当时工厂中的班组竞赛,此后又陆续发表了《洋插队》《厂长轶事》等作品,创作逐渐进入了井喷期。
现场读者
上世纪90年代初,管新生被上海作协“借调”搞准专业创作,可每个月他依然雷打不动地回厂报到——“我要履行在厂报上签字的主编职责,我要和班组里的工人兄弟海吹神聊大杯喝酒……”他总是说,自己获得的奖项和称号已经数不胜数,但自己最得意的,还是上海市总工会评选的“上海工人小说家”称号。
有在场的读者回忆,当时首届“上海市十大工人艺术家”投票,有不少工人朋友风尘仆仆前往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管新生的名字下面画圈打勾。
 

“小说”与“说部”


在《管新生小说自选集》(三卷本)中,卷二《影子深处》的风格大变:民国迷案、孤岛杀手、黎明枪声……风云变幻的上海滩,谍影重重。管新生也写过很多现在很流行的迷案、侦探、谍战小说,不少作品还被翻拍成影视剧。管燕草提出,为何会注意到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题材呢?
读者提问
管新生认为,这类常被定位于类型小说的作品,回归了小说的本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就是好小说。”《香烟黑道的汉子》中的拳击手,看似与工人无关,但其原型正是管新生在工厂里结识的解放前上海的拳击冠军。“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管新生说。
嘉宾为读者签名
简平提出,如今的“小说”是从外国传入的概念,但是管新生始终延续着中国古典文学中“说部”传统,即古代笔记小说。他举例道,比如《追忆似水年华》需要读者在散漫又浩荡的行文中,透过细节去想象;中国四大名著则是故事极其吸引人,矛盾冲突紧张。“管新生的小说画面感和情节性非常强,根基来源于古典文学传统,非常适合改编电影和电视剧。”他说。


现场:王若虚

撰稿:马金戈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