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之所以为她》:不同“处境”下的“顺从”「思南读书会NO.409简讯」

从左至右为方岩、吴海云、金方廷


撰稿:周欣怡

4月15日下午,文化研究博士吴海云、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金方廷、评论家方岩做客思南读书会409期,三位嘉宾围绕新书《她之所以为她》,探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议题。




进入女性主义的桥梁


《她之所以为她》是女性主义哲学家玛侬·加西亚的处女作。追随波伏瓦《第二性》的脚步,作者致力于研究社会中的性别差异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抽丝剥茧地分析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并由此走向女性的自我解放。


金方廷谈到,《她之所以为她》是对波伏瓦《第二性》的再阐释。与后者相比,《她之所以为她》没有那么艰深,扣住女性顺从的概念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很多对女性的问题很有兴趣,希望阅读更多女性理论和思想的‘大书’,但是这种书本身的门槛又很高,如何进入它们?这本书是非常好的桥梁。”金方廷说。


金方廷


在方岩看来,《她之所以为她》可以被视为《第二性》的长篇导读,“所谓导读,它在某种层面上讲会把密集的理论思考进行一定的稀释,用一种更简单明白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就有了走入女性主义经典书籍便捷的道路。看完这本书,再重返波伏瓦《第二性》,可以获得很多以前没有的认知。”他认为从整体上看,这本书在理论描述和日常实践之间取得了平衡,努力地把女性主义理论从艰涩难懂的层面上拉入日常实践中。


作为男性,他一直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进入女性主义话题的讨论中。他说:“不管是波伏瓦还是玛侬·加西亚,她们对女性主义的讨论是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她们希望有不同的人、更多元的人——这个多元也包括男性,来共同讨论这样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主义话题是不同的人群、阶层、肤色的人进入共同领域非常好的途径。


方岩


吴海云坦言,自己阅读中曾对这本书的写作主旨感到困惑,“它有点散,有些东西明明觉得可以单独写一本书,在书里只有一个章节,有一些东西写得特别深,比如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分析,普通读者读起来非常吃力,但还是写。”她猜想,作者的写作目的一方面可能是证明波伏瓦哲学素养,另一方面是援引波伏瓦的思想,对当今现象进行探讨。


正如导语中提到的矛盾,“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权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义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驯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干干家务活,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兴起一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暧昧与奇怪之处,这本书中针对这些矛盾的讨论很有意义。




不同“处境”下的“顺从”


令吴海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处境”概念的反复强调。她说:“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规范之内,什么叫规范?如果你顺着它会得到好处,如果你逆着它会付出代价。” 比如现代女性“服美役”问题,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几乎所有女性都会担心妆发和服装,而男性很少会有这种烦恼。


通过对化妆历史的回顾,吴海云谈到当中的深层原因——“虽然女人工作了,但是男权意识中女性更重要的价值是作为欲望对象存在,要把自己打扮的体面漂亮,通过化妆凸显女性在顺从那样的逻辑。女性虽然进入社会生产,但还是处在男权结构当中,她们无法否认这样结构性的大背景。大部分人选择顺从这样的规范,因为不想付出太大代价。”


吴海云


她谈到,“处境”的概念为社会性别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角度,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中,性别处境有所不同。玛侬·加西亚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女性的顺从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而换一个国家,顺从甚至是某种道德行为规范。因此,当批判或者审视顺从这个概念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方岩认为,作者用非常清晰又不失复杂性的语言,阐述了女性的顺从是怎么来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放性的解决方案。她没有刻意将顺从进行道德化,反而在提醒我们清醒地认知环境。


此外,他谈到,关于女性主义的话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有些问题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它有一个常识性的东西,还有基本的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交流问题。我经常会想,我们是不是把很多东西过于本质化,是不是忽略了除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从社会性格上来讲,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有被塑造的成分以及被迫顺从的成分。”


现场读者


无论身处何种性别处境,金方廷认为任何地方女性思潮的涌动跟精英女性灵光一现的觉醒有直接关联,比如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被视为推动美国女性思潮涌起的经典。金方廷说:“女性思潮的原点跟这种身份的女人有关,这并不是偶然。通过写作,她们希望打动更多同性别的群体去思考这样的处境。”




女性主义具有不可实现性,


但代表着某种可能性


在吴海云看来,女性主义意味着乌托邦,“某种程度上,它具有不可实现性,但是它代表着某种可能性。”她注意到生活中很多人将遇到的问题归罪于男人或者原生家庭,“当你把一个问题进行简单归因的时候,你并不是想寻找答案,只是想有一个甩锅对象。甩锅会带来轻松感,因为你潜意识知道这个事情有多复杂,思考起来有多么艰难,你就是要非常简单的答案,但事实不是这样。”


对此,金方廷表示赞同。她说:“各个国家,很多长久议题——包括女性主义,有发展历史、不同脉络,它背后的权力关系本身具有复杂性,并不是二元化的。我们经常会用强弱或者统治与被统治的结构去理解它,但其实权力本质上更复杂,它可以很宏观,也可以深入毛细血管。”


现场读者


方岩谈到了舆论环境的简化,“一方面我们获取信息丰富了,渠道多元了,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的思维,我们给自己造成了一种‘我在发言,整个世界都在聆听’的幻象,以至于很多时候进入不了任何具体层面、具体情境的讨论。”


谈到社交媒体,金方廷认为社交媒体与舆论争夺的本质是比谁嗓门大,是带有语言暴力的信息争夺,而《她之所以为她》体现了一种说理的力量。与网络绝对化的语言相比,书中谈女性总是有许多暧昧与纠结。作者考虑到写作和阅读的交互,试图覆盖更多的面向。她说:“阅读中我不会像接受资讯一样接受观点,观点本身浮在浅表,更多是看观点落地的方向在哪里。”


读者提问


“说理不一定是说服别人,我看一本书,并不一定被它说服,但是它能做到让我理解它的观点。”吴海云说。她谈到,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大家逐渐习惯站队,但阅读并不是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我赞成还是否定,这不是阅读的目的,而是我想学到什么,是不是有所启发,是不是可以经历此前从未体验或者没有想象过的世界和人生,这才是阅读的态度。




现场:王若虚

撰稿:周欣怡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