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鸿蔚老师武汉华侨城原岸创意作品及创作思路20191016
欢迎各位业内前辈老师投稿
小李姐微信号
NO-1-XLAQ
似乎很多文案都不大喜欢写的比较白话的文案。
是白话没什么咀嚼的味道吗?还是生活中的你就不该是文案中的你?
这个系列中的四幅照片,也是摄影师一个人拍的。
他看雪下得这么丰沛,就往里面硬走了三个多小时。
可是这样,雪是没有踩踏了,可人就进来的太稀少了。
这个系列有故事吗?没有的。他一个人这样走进来,根本就不是来编故事的。
可是照片真的拍得很美。干干净净的天地,还有人。
这样的镜像,属于一个项目。所以,本来没有任何文字的画面,如果要说句话呢?
这第一张上面,是有文字的。
请勿翻越。还有图形。
借这个说话?
阻隔成年人的不过是一念间的欲壑。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么不白话。句都不断一下。
你是成年人,你懂吧?
这种场景,也只有一个人走进这样的天地,才能品得出它的言内和言外之意吧。
住在这个项目里的人,或许有些就有这样的精神。所以,不管他们看不看得见,就是送给他们的附加值。
很多人遇到的问题是,要先为还不存在的图片写文案。
这张图片的问题是,图片有了,写什么文案。
这张图片是没有文案的,因为没有人。还有人会说它就不需要文案。
也对。没有文案你的解读可能更多,更有你的想象空间。
可是,如果要有文案呢,哪怕是一句?
没有什么功利性的文案,因为画面就没有功利性。
你的文案的下笔点会在哪里?
会盯着这张图片看,它的聚焦点是什么吗?摄影师为什么聚焦到这里?这个定格跟人有什么关系?
没下雪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不显眼,这样的雪堆起来,它的轮廓线就出来了?
这是在说人吗?人的什么呢?人不在的时候的水与岸?
那么,是这一句吗?
拾阶而下方得见岸与水交集的界碑。
还是在讲人。在没人的地方。
哪里是岸,哪里是水呢?走到这里得见这风景的人才知道心里会因为这个“上下”而燃起什么吧。
你应该还有更好的切入点。
这张照片,是所有里面挑出来有人又显得比较干净的。
为什么呢,因为想保持一种调性。
但是,这张是有人了,可依然看不出什么故事。
雪景还是那么纯粹,这个人明显也是走进来赏雪的。不过摄影师没有说,这个人是不是一起进来的同伴。
如果还是要延续上两款的风格,这个的文字怎么写?
有人了,你的视线可能会第一时间扫描到人那里。
这能说什么呢,人与雪,雪与人。
风物岂会因视线的挪移而变幻聚焦。
还是雪景大过人。看什么都会飘过去。
看到这几款的文字位置没有,设计师尽量想把文字躲起来,躲到不扰雪路的地方。这一款的在桥的樑下。
完全没有文字你可能又会觉得缺点什么与人的沟通。
有点文字你依然可能看到文字其实在强说愁。
是无病呻吟,还是和一些人心通款曲呢。
第四款的这张照片,看上去会好些一些。
毕竟有一张人可以落座的长凳了。不像要么是栏杆;要么是水边;要么是桥上。
那么,这样的雪凳,如何坐下呢?人走过来到这里,会感受到什么?会去尝试坐一坐吗?
其实,拍到这样的雪景,还是给到走进来过或者没有走过的人看的。他们或者是游客,或者是住客吧。
不过,游客的心态可能会不一样,匆匆的心思下,流连把玩的意愿不会多。
附近的住客呢,闲暇的余兴可能多一点。好像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的领地一样。
所以,他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雪凳出神。坐一坐的可能不多,想一想的意趣更大。
这样的住客,想的是发呆和放空吧。他们就想有这样的地方,让他的房子买到了湖光山色的另一处。
这可能就够了。没有说一句卖房子的话,而让人看了这个想买这里的房子,那就真是善莫大焉了。
天地传导的温差还不足以感化世界。
是你想为这张雪凳想写出的心意么?
程鸿蔚老师最近其他精彩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