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务企业深化改革的四大共性问题探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象元管理 Author XYEMC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前言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之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政府及国企追求的目标。因此,改革的进程愈发变得如火如荼。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生产之要,水务是事关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最基本公共服务行业之一。水务企业作为关乎老百姓吃水、用水甚至水环境处理的重要、特殊行业,更是各地政府探索改革的一大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5年以来,从上海水务行业的集团化整合探索,到东莞涉水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再到绍兴公用集团供排水产业一体化的整合;从深圳水务适应战略目标的管控与激励体系变革,到江南水务夯实本地实力探索“走出去”的思路及配套机制,再到孝感等中小型水司人力资源机制改革的探索,各地水务企业发展、改革纷纷登场,好不热闹。

笔者在参与各地水务企业改革的咨询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水务企业究竟怎么改,改什么?改革的难点在哪里?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因企施策,但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状态,都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务企业是否真正理解了政府的关切及对企业的定位?






水务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政府首先关心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喝到、用到高质量的水,如何让老百姓免受污水和内涝带来的影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水源污染、管网污染、二次供水污染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城市一旦发生暴雨,就会造成“水漫金山”的状况,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这些情况都是政府最关心、老百姓最上心、水务企业最敏感的问题。

显而易见,水务企业保障的功能凸显,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而水务企业市场化的发展并不是政府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更多的是基于企业生存发展的自我谋划。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会考虑如何进行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如何最大限度的处理好城市涉水环境的治理。众所周知,我国是淡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如何高效地循环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最大程度降低水资源浪费,也是一大世纪难题。对地方政府来讲,根据所处流域特点,从江河湖泊的原水,到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收、黑臭水体等水环境问题治理,如果由几个水务主体分散运营、各自为政,必然会带来水资源协调管理上的难度。

所以,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资布局进一步优化、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朝向“管资本”深化以及新一轮“国企整合重组”序幕的拉起,水务企业(集团)整合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企业简单的变大”而已,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水资源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我们从东莞水务集团的整合重组、绍兴公用事业集团供排水一体化的整合重组上可见一斑。






二、水务企业自身有没有设定明确的战略目标?






对于水务企业来讲,根据所处水务产业链环节的不同,提升自身专业化运营能力,夯实自身实力,应该是普遍追求的目标。以供水企业为例,绝大部分城市的供水企业是亏损或微利的,难道这些企业不想盈利吗?不想“走出去”发展吗?不想同业扩大业务类型吗?当然不是。

如前所述,长久以来,各城市的供水企业都是以“公共服务”作为自身定位,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障城市全面供水、安全供水的目的,这也是政府最关心的。而其具有的公益属性,似乎与靠财政吃饭或政府背书银行贷款生存紧密关联。

笔者认为,水务企业本质上还是企业,具有企业的共同诉求。首先一定要确定自身追求的目标。像深圳水务集团,在特区宽松的政策条件下,很早就制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方向。对于大部分水务企业来讲,如何提升专业化运营效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如何通过管理服务的改善获取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最大化利用政府资源扩大业务规模、扩张业务类型,可能是他们中短时期内追求的目标。

水务企业积极思考,积极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与规划,积极向政府营销,既要让政府放心,也要为企业谋长远。俗话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水务企业虽不必谋万世,但也不能局限在眼前,在战略目标及规划明确的基础上,水务企业需要思考如何进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以及人力资源素质能力、意识态度的提升与改变,才能有利于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及规划。

近年来,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已经有一些水务企业几经演变,逐步“脱胎换骨”,正迈步走向现代化运营的市场化发展之路。比如杭州水务集团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

把握“保障生产运营和推进改革发展”两条主线,强化“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五水共治、智慧水务”四大引擎,推动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做强即提升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做优即让市民满意、政府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做大即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要领先。最终将集团公司打造成集投资、建设、运营和资本运作于一体的“省内第一、国内一流”的水务标杆企业,实现企业走集团化、市场化、专业化、资本化的道路。

该集团同时指出:“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要按照“1211”的发展目标来确定,也就是营业收入要翻一番,实现120亿;利润总额翻两番,实现20亿;投资额力争突破100个亿,实现主板上市。





三、关乎水务企业决策与组织效率的体制改革能否适应公司的战略目标?






水务企业体制的改革总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产权层面改革,二是组织体制改革。

产权层面改革,即从产权层面有效引入积极因素来提高水务企业的决策效率及能力。不论是十九大以后国资国企改革反复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通过上市进行的治理规范,均属于产权层面的体制改革。说到底,产权层面的改革,核心目的不应该是引资,更不应该是争权,而是在符合政府导向且可控的前提下引智、引能、健体。

同时,多元股东的引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保障功能与股东盈利之间的关系,需要这些企业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产权层面的改革绝不是“单恋”,更不能“一蹴而就”,在产权层面改革之前,需要进行缜密的战略合作者的遴选,密切沟通协商,双方需要对企业战略方向的谋划、短期与长期利益追求、各自需要作出怎样的贡献与让步等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形成良好的“婚前协定”,才有利于“婚后”持久的共同生活。

组织体制的改革,要基于公司整体的战略设想进行统一谋划,既要有组织体制的目标图,也要有结合实际现状的过渡版,但最终组织架构的调整方向是要满足公司战略诉求的。很多水务企业在组织体制改革时,往往重视不够,在战略诉求的分解、组织定位的明确、管控模式确立、职能部门设置及职能划分上往往思考不足,跳不出传统运营模式的限制。对大部分水务企业来讲,组织架构的改革都陷入以何种组织模式最为有效的纠结中。对多地区/异地投资运营型水司,如何进行集团化管理,管那些放那些,如何管如何放?对本地运营型水司,哪些以条线化进行管理,哪些以区块化进行管理,哪些集中化管理,哪些放权化管理?这些都是困扰水务企业变革的难点。

笔者认为,一定意义上,组织体制的改革没有绝对的对错,也不会始终不变,任何一种组织模式发挥最大效用都有其前提条件,比如: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否支持?人员认知及素质能力是否支持?交通地理条件是否支持等等。所以,水务企业必须按照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调整自身的组织方式,并根据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才有可能为最优化效能的产出提供体制保障。没有不变的组织,只有不断进化的组织。





四、关乎水务企业运营效率的各项管理机制建设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水务企业的管理机制是指在责任、权限、人员素质能力要求明确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责任、权限、素质能力要求相对统一的战略落地管理、风险管理、人才选拔/使用/激励/培养/储备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并通过制度流程的方式固化下来,经过不断的梳理、沉淀、磨合使各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运作更为顺畅高效。各项管理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非一日之功。其中,水务企业改革初始最为关心的多是人才的激励与培养机制。笔者认为,在水务企业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对人才活力的激发、人才素质的提升,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前所述,水务企业作为传统的公用事业企业,具备了很多国有企业的共性问题,诸如人员认知固化,专业技能较底,主动变革的意识不足,裙带关系严重等各种阻碍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因素。因此,人员薪酬与绩效管理变革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也正因如此,很多水司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正在积极谋求薪酬绩效机制的变革。但对薪酬及绩效管理机制的认识上,还停留在较为简单、初级阶段。这时,如何较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在外部资源的遴选上,应该侧重在实务经验丰富及能够给出切实辅导举措的顾问单位。任何一次变革都如同火中取栗,“不变革等死,变革找死”,不无道理。但是,变革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优秀外部思想的注入,更取决于自身主动性的激活及持之以恒的坚持。

人才激励机制的改革,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模式,与上级主管部门探讨建立业绩激励机制。在给员工匹配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薪酬外,也必须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或导向。例如:要向员工传达“薪酬的增长是大家共同干出的,而不是无缘无故的就能得到,自动加薪”的理念,只有公司/部门/个人完成了年度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员工才能得到应有的分配,并且分配应该向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及个人倾斜。

第二方面,从短期来看,要让部门/员工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完成到何种程度可以获得何种奖励,那么绩效管理就特别重要。绩效管理不等于绩效考核,也不仅仅是为了分奖金。绩效管理对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如何和员工共同制定明确且合理的目标,如何促进员工绩效的达成并促进员工的主动改进,方方面面都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换句话说,一个自身各项素质能力不过关的管理者是做不好绩效管理的。

第三方面,从长期来看,绩效优秀和绩效平庸的员工如何区别对待,也要予以考虑。绩优者可以得到更多晋升、荣誉、历练、机会等等,绩劣者则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奖罚分明才能战无不胜。

在关注人才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提升员工素质能力的培训发展机制。水务企业人员培养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参与积极性的问题。有的基层员工一说到参加培训,有的求着他也不一定去,有的就像放假一样,去了往往坐在最后一排,没有带着心思去。培训作为员工成长的福利,是公司根据员工能力素质的差距给出的针对性提升举措,培训目标一定要清楚,培训举措一定要得力。同时,要让参与培训、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起来,才能较好解决培训积极性缺乏的问题。 






近期热文

◆ 共同关注:农村供水核心十问及制度方向

【最新解读】城市供水条例修改!删去不代表失去保障

◆ 2020年世界水日都有哪些新玩法




我在这里等你哟!

必须要在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