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邓丽君》:半世歌王
1
邓丽君不是衔金汤匙出生的公主,童年于她,更多的是贫寒与清苦交织的记忆。在小学就读时,她是其他伙伴肆意捉弄的对象,孩子们常做的游戏之一,就是把邓丽君的头发绑在椅子上,然后躲到一边,等待下课她起立时发出惊叫,然后那些恶作剧的同学发出得意忘形的笑声。当她长大成人后,我们从她的脸上看不到那些怨气重重的阴云,她一径地笑着,仿佛生活从未薄待于她。在弟弟的记忆中,她自幼天赋异禀:“那时候没有电视,我母亲时常做家事的时候,就喜欢放收音机听当时的流行歌曲,然后她只要听过两遍,就会唱,我母亲后来发觉她也蛮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经常晚上等于是余兴节目就让她来唱歌。”6岁时她就开始登台,初试莺啼,便令人赞叹不已。同年,她就被父亲带上了军乐队的舞台。14岁时,邓丽君以一曲娇俏清甜的《采红菱》在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还应邀在中广公司的六个直播节目里演唱。但声名鹊起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业上的困扰,尽管邓丽君再读一年就可从金陵女中毕业,但校方仍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她放弃唱歌,专心于课业。在学业与梦想之间,邓丽君选择了后者,于是,她含泪办理了休学手续。休学后的那一年,邓丽君灌录了人生中第一张唱片,并参加了当时唯一的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奠定了未来成为巨星的基础。1969年,邓丽君因演唱台湾电视连续剧《晶晶》同名主题曲而名声大噪。清丽无俦的容貌,天籁一般的歌声,让年方二八的邓丽君成为台湾新一代的青春偶像。邓丽君从学生变成歌星的时代,也是台湾开始告别物质匮乏,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时期。邓丽君的恩师庄奴、左宏元等人都是当时勇于突破传统的音乐人,他们推动了台湾流行乐坛第一个高潮的到来。那一年,她不仅第一次出演了电影,还首次飞出了台湾,空降在香港。在香港工展会慈善义演中,16岁的邓丽君以其清新自然、黄莺出谷的歌声一鸣惊人,从此,这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姑娘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从此,港台的一些电影制作人,都把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題曲或插曲作为影片的一大卖点。那时她的足迹不仅遍及港台地区,而且去东南亚巡演。所到之处,她都被无数掌声和鲜花包围,她掀起的甜美“风暴”让人们陶醉梦乡,流连忘返。她待人一贯谦和,而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她都极少抱怨,始终笑意盈盈。同时,她从来没有放低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都早早起来去练声。1974年,正是双十年华,她在日本演唱的《空港》一曲,获得红白歌唱大赛冠军奖,唱片销售破70万大关。后来,她又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日本音乐颁奖礼大奖的最高荣誉。在华人世界里,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星。她的唱片、磁带畅销大陆、台湾及东南亚,销售总量至少在700万张以上。她的声音是明澈的、甜润的、清透的、有璞玉初开的质朴,也有泉水琮琤的欢愉。那种宛若银色月光洒满海面的梦幻,又似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是令人欲罢不能的沉醉......她曾经在谈及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但是我唱歌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内心的感受,都用我的歌声表达出来了,不管是欢乐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声来表达的。”
“如果没有遇见你,
我将会是在那里。
日子过的怎么样,
人生是否要珍惜。”
她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声。
1994年冬天,邓丽君患了重感冒,之后一直没有痊愈,从而演变成哮喘。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为哮喘突发导致急性心脏病,在泰国清迈去世,享年42岁。噩耗传来,万众同悲。她被安葬于台北金宝山的“筠园”。她的墓碑由黑色大理石雕制,在鲜花和绿树的掩映下,是她甜美如昔、嫣然回眸的丽影。
黑白相间的琴键,余音绕梁的歌声,诉不尽这惊鸿般短暂,又风华绝代的一生......
李宗盛说过,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成为“传奇”。用传统的均匀唱腔演绎中文古词,以11种语言唱遍华人世界,在芳华之年挣破男女困囿只为音乐绚烂绽放……作为华语乐坛的集大成者与无人能超越的神话,邓丽君上承古典余韵,下启流行元素,是唯一一个把中国带向世界的人,为华语音乐在世界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2
阿桑奇上过时代封面人物
纪录片《邓丽君》:君只活半世,我记君一生
这是邓丽君古诗词专辑,是至今无人超越的最高水准:
看电影神奇,全网最低价
实现手机画面投射到各种大屏幕无线同屏器,适用所有手机。无线高清同步,开启大屏幕模式。智能办公教学、墙体、电视、玩游戏,培训、餐厅、酒店等,打造私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