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3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喜迎十九大丨不忘初心 将改革进行到底: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第一轮综合试点改革回眸与展望

2017-10-16 西南交通大学

编者按:经过综合改革,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和治理水平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完成了第一轮改革的既定目标,而且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在第二轮改革即将展开之际,特刊发本文,旨在从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回顾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改革举措,客观评价第一轮改革的发展得失,认真总结在改革过程形成的治院办学宝贵经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土木工程学院综合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长远意义和战略意义,应有效把握该项改革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扬长补短,不仅有利于土木工程学院第二轮改革的系统化科学化,而且对于学校其他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事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校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进一步奠定基础。期待土木工程学院不忘初心,乘风破浪,将改革进行到底。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捷报不断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土木工程学院何川教授主持完成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与高效掘进技术”荣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在发明奖上零的突破。


2016年8月,土木工程学院何川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项目立项,项目总经费1.4亿元,刷新了我校单个项目经费的记录,也为我校“工程博士”学位点的申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土木工程学院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份份殊荣来之不易,这离不开科研攻关团队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更与学校党委全力推进土木工程学院综合试点改革,通过先行先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密不可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在西南交通大学一百二十一年的办学历程中,土木工程学院是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更是西南交通大学赖以成长壮大并铸就辉煌的重要依靠力量,始终承载着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不断谱写交大的辉煌篇章。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林同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王梦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学术泰斗和工程权威。学院教师和毕业生在重大国家级交通土建工程理论、技术与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先后承担了数百项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了90%以上的重点大型桥梁和隧道工程,解决了众多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桥梁隧道二级学科始终保持全国领先,为推动我国交通土建工程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的推动下,轨道交通领域正迎来高速铁路大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新目标,对土木工程学院及土木工程学科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

“改革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必须得改!”

2010年,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六大重要改革领域。同年,学校出台的《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提出,鼓励部分学院开展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探索。


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了国家试点学院改革项目。


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7所高校设立试点学院,在试点学院开辟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

学院作为高校办学实体,率先开辟改革路径的信号愈来愈强烈。


与此同时,土木工程学院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后,土木工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重视应用研究,忽视基础性研究;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导致学院长期缺乏高精尖人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上落后于国内顶尖同行,教师积极性不高,学院活力及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在经过认真研判之后,学校党政和土木工程学院党政深刻地认识到,继续按照老路走,路只能越走越窄,甚至无路可走!改革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必须得改!土木工程学院必须乘着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东风,把握百年难遇的国家高铁高速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先行先试,大胆地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子,才能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随后,一支由院长带队、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组成的调研小组,开启了土木工程学院综合改革的破冰之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土木工程学科顶尖高校,以及亚洲、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知名高校,均在调研走访之列。

2012年11月,《西南交通大学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下发,正式拉开了土木工程学院综合试点改革帷幕。


2015年1月,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学院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源动力充分提升。土木工程学院综合改革循着这一牵引,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到大着胆子快跑,不断地尝试、探索与突破,积累、沉淀与总结。

动真碰硬,构建研究型学院发展体制

土木工程学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深刻认识到,学院之所以长期缺乏高精尖人才,在纵向项目上落后,教师积极性不高,发展动力不足,其根源在于学院的发展严重依赖学校,学院缺乏系统科学的治理体系以及明确的发展目标。


“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必须从全局上下功夫,从顶层谋划上下功夫,从治理体系上下功夫。”这一声音在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振聋发聩。


改革伊始,领导小组认真梳理了治理体制中的桎梏所在,进而从全局、系统的角度进行学院综合改革工作的科学谋划。紧紧围绕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学院的转变思路,出台了《土木工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关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的学院治理的决定》等党委、行政、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实验室、工会、团委、学生工作等九个方面83个制度文件,从根本上厘清了权力边界,逐步构建了研究型学院的创新型治理体系。


为实现“教授治学”,土木工程学院率先推行“教授委员会”改革,修订完善了教授委员会章程。为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2014年,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退出教授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担任。教授委员会独立行使学院的最高学术权力。2014-2015年,教授委员会审议引进人才和兼职(顾问)教授聘任办法、“深水大跨桥”实验室建设、道路工程建设平台论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等二十余项重要学术议题。


经过一系列治理体系的构建,土木工程学院实现了学院发展由学校牵引到学院自我驱动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为实现从大院到强院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人才为本,青年为要,人人皆可成才

百年土木,人才为本。学院在前期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对标一流的原则,将重点聚焦在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首要任务上,2013年全校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学院随之提出“人才强院战略”,并一以贯之,将其认真落实。


2011年,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开始时,土木工程学院等待晋升教授的副教授数十人,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教师不得不焦急地排队等待,有的副教授一等就是八年甚至十年。


为打破这一现状,尽快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土木工程学院试行校院两级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制度,采用“2+2模式”(即两个校评教授+两个院聘教授)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学院自主聘用的教授和学校评审的教授享有同样权利,调动青年教师专心治学的积极性。


改革原有的博导遴选模式,打破博导终身制,施行按业绩竞聘上岗的博导遴选制。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被破格选聘为博士生导师,而长期没有国家级纵向课题的博导,限制甚至取消其继续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改革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场改革充分激发了每个人的竞争意识,人人都参与其中,无论老少,无论你是教授、博导,还是副教授、讲师,必须要通过竞争、参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一位土木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说到。


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秦顺全、梁文灏、杜彦良、王复明等4名双聘院士相继加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引进了赵兴权、王郴平、郑东生等3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自2012年综合改革开始至今,土木工程学院新增“千人”3人、“青千”2人,“长江”讲座教授1人;双聘院士4人,“杰青”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青年百人计划”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选8人。

转型,向基础创新转变

长期以来,基于服务行业需求的定位,土木工程学院形成了满足铁路发展技术需求的概念体系、人才培养与技术保障的学科优势,教师的研究项目多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因此,项目多、经费多、获奖多但发表的基础创新的高水平论文却很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很少。甚至有老师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土木工程学科关系不大。


2008年以前,土木工程学院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未曾突破10项,2012年以前,土木工程学院发表的SCI论文低于10篇。


如何实现从应用技术服务向基础创新研究转变,从土木工程学院改革伊始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全力打造一个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体系。


为适应土木工程学科中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土木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发展需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覆盖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1+2+3”重点科研平台体系,即“1”个国家级研究平台——“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平台——“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平台——“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1”国家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即“2”个土木工程国家级实体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平台体系

——设立一项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进入国家项目主战场,推动基础创新。


以鼓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和SCI论文发表为抓手,全力构建支持基础创新研究相适应环境。2014年,学院专门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出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基础研究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鼓励教师从事基础研究。2015年,土木工程学院首批次基础研究基金投入经费共计294万元,按照7万/人的标准,资助42位骨干教师潜心基础研究,意在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此外,土木工程学院还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SCI论文奖励办法》、《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著编撰及出版资助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办法,明确在职称评审、年终考核与奖励等方面对从事基础创新做出成效的教师进行政策倾斜或奖励的政策导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不懈的基础创新最终带来的是丰硕的成果。近五年,土木工程学院各项科研成果指标逐年攀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连续五年连创新高。目前土木工程学院所获批项目已实现土木学科的全覆盖。项目申报与获批数量均名列全校第一,位居国内高校同类学院前茅。

▲2005-2016年土木工程学院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土木工程学院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2015年,何川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与高效掘进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实现,同时也为学校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全覆盖的伟业,贡献了极为重要的力量。2016年,土木工程学院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充分展示了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科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土木工程学院综合试点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


五年来,获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火炬计划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项目91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约320余项。

▲2005-2015年土木工程学院科研项目总到账经费

五年来,科研总经费已达4.2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2亿元,占比52.4%,国家级项目经费实现五年连续增长,项目经费从2011年的1085.8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685.06万元,增长147%。

▲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年度总经费中所占比例

五年来,共发表(EI、SCI)论文1660篇左右,也实现了五年连续增长,其中2015年,SCI论文突破50篇,达到61篇,较之于2012年前低于10篇,增长约500%,EI论文突破200篇,达到233篇。授权发明专利43项,适用新型专利45项。

▲2005-2015年土木工程学院高水平科研论文数

人才培养为核,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院的最重要使命。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围绕学生培养,目前已经在自主招生改革、责任教授制度实施等方面先试先行。


2014年,学院全面施行《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核心课程责任教授聘任及团队管理办法》。为了提升本科生的上课质量和成效,学院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既体现教授治学,又让教授回归课堂,以带动副教授、讲师、助教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和提升教学能力。办法规定,课程建设责任教授是某一课程建设及教学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在分管院长、系(室)主任的领导下,负有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质量的全面责任,任期一般为三年。在聘课程建设责任教授每年可以获得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和团队建设;可优先晋级,优先推荐申报教师荣誉称号;对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有权进行调整、更换,以及评定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际化战略”,土木启动了学科与专业的国际化评估,探索教师的国际化考核标准,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去”。


“过去,很少出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自己主观上有点排斥,政策上也没有太多支持。这几年的氛围完全不一样了,从老师到学生,都积极地融入到国际国内学术圈中。过去,很怕开口说英语,这两年已经逐渐enjoy出国做英语学术报告了。”土木工程学院一位青年老师如是说。


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毕业生深受国内交通土建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8.3%。本科生招生平均分超第一批次省控线60分以上,研究生招生分数平均超过国家控制线35分左右,本科生毕业深造(含出国)超过25%,并逐年提高。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总量及等级也明显提升。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在学校党政的果断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在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和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五年的综合改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第一轮综合试点改革,土木工程学院的办学水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均得到大幅度的跃升,逐步实现了由学校牵引到学院自我驱动发展的深刻转变。

▲2010-2016年土木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数

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众所周知,“双一流”的动态遴选,使得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犹豫、观望抑或懈怠,只会被历史所抛弃。为了实现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目标,我们唯有靠持之以恒的改革才能在高等教育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土木工程学科争创一流,将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继续领跑全国的优势。


为早日实现“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长期定位和“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的战略目标,在总结第一轮改革的基础之上,土木工程学院以“线桥隧梦之队建设为龙头,谋划一系列改革,主要体现在:

——实施“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国家平台建设计划。全力推进“桥梁隧道与线路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加快推进“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和“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更加重视重大技术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实现从偏重应用研究的“单核心、单轨道”发展模式,切换到基础、应用并重的“双核心驱动、双轨道互促”的发展模式。


——实施“内培外引、拔尖创新”的杰出领军人才计划。坚决贯彻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实行引育逼并举,不拘一格降人才。依托既有优势学科,全力推进“院士工程”,尽快实现土木工程学科院士“零突破”;依托已有顶尖人才和国际顶级研究潜质的方向,吸引和培养更多人才,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并重,在道铁、隧道、桥梁、防灾等二级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千人、长江、杰青、四青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稳步形成规模梯队。此外,学院要对各种人才要提出明确要求,层层落实责任,确保人尽其才。


——实施“主动对接、面向前沿”的学科优化提升计划。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学科优势,将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打造成“梦之队”,确保在“人才、装备、成果、贡献、声誉”等方面实现全面超一流。同时,优化资源布局,做实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结构与岩土工程两个基础二级学科的人才与平台建设,弥补学科短板;充实市政工程二级学科人才队伍,提升研究水平,健全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建设与补短板相结合,用“梦之队”的发展带动各二级学科发展,实现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采取内外联合、理工结合,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不断凝练新的学科发展方向,推进筹备建立学部制,力争早日实现“工科登峰”计划。


——实施“名师名课、全面支撑”的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面向“一带一路”和高铁国际化战略,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和三个特设专业(铁道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的建设,优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申报工程博士学位点,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土木工程专业多模式协同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分类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土木领军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以“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建立“本研一体”的教学管理体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能力为抓手,健全IQA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核心课程责任教授制;探索与实践峨眉校区“院中院”办学模式,条件成熟后可直接挂学院牌子,构建“精卓协同,本研一体,名师名课,全面支撑”的培养体系,培养有理想、会思辨、能担当的土木工程领域的学术大师、管理精英和卓越工程师。


——实施 “评聘分离、分类分层”的教师岗位聘任计划。紧扣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通过岗位分层、注重产出、年度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完善聘任体系,实现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与岗位聘任分开,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等按个人实际聘任的岗位和层级发放,形成新的学院发展激励机制与人事管理工作体制。同时,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不做资金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兼职科研编制改革力度,用好兼职科研编制队伍。此外,对于自主聘用社会用工要不断紧缩控制,逐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长聘用工人员的减少。

——实施“岗位导向、混合奖励”的教师薪酬激励计划。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入科研经费准入,建立包括(国拨经费、院内经费以及科研经费)三方融资的薪酬体系,通过产-学-研联盟中归属学院的收益补贴学院薪酬缺口。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突出“教研并重、评聘分离、高能高酬、分解优化、突出骨干”等原则,实施薪酬向基础研究倾斜,行政兼职人员不减科研教学担子等措施。


——实施“多方合作、锻造精品”的联合办学构建计划。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部门,以项目制为基础,设立土木工程学院国内外分院,首期拟设立土木工程学院非洲分院等,构建土木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盟及合作办学;建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系列特色双语及全英文课程;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战略背景下,积极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国企海外工程精英,开设留学生国际精品班、商务部学位研究生班、国企海外工程精英班,逐步形成土木工程学院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实施“多方融资、双创促研”的学科发展支撑计划。打破学院办学经费渠道单一、发展动力不足局面,通过增加学院融资筹资渠道赋予学院筹资能力,多元化增加学院收入,解决学院发展动力不足的“瓶颈”。土木工程学院将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设计院、研发检测公司、海内外培训基地等技术服务机构设立成立土木科技集团。将学校内涉及土木专业的各类公司股权转由土木科技集团代持。土木集团公司行使学校出资人职责,履行股东权利义务。其中归属于学校收益的绝大部分划归学院管理和使用。利用该集团开展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海内外办学点,实行项目核算制,使得该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创新创业提供融资、市场与经营管理支持。科技集团与平台共同设立土木高端培训中心、国工实成果转化公司、各类新技术公司等,形成教师创新创业平台。学校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端人才引进、一带一路战略、学院学科建设岗位、学科发展基金、基础研究、企业上市等作为集团(平台)的考核目标。依托该集团的下属企业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基地、科创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实施“传承帮扶、持续奉献”的优秀教师延聘计划。突破学校有关退休教师的限制,创建学院优秀老教师继续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的延聘计划。同时,区别于年轻教师刚性的考核体系,为延聘教师建立“学校固定岗酬+学院奖励”的薪酬体系。校之本在院,院兴则校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这也是我校学院改革的设计初衷。从第一轮增量改革发展到第二轮存量改革,从资源投入发展到政策供给,从单兵突进发展到团队建设,从科研创新发展到一流学科建设,从作风建设到能力培养,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土木工程学院正以舍我其谁、逆水行舟的大无畏气概,义无反顾地挺进改革深水区。学校党委王顺洪书记在土木工程学院改革调研时明确提出,土木工程学院要通过改革,为打造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梦之队”出力,同时土木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办学121年的交大长子,更应该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成为示范,承担起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之外的第二个“双一流”学科建设重任。这是土木人的时代责任与历史担当。土木工程学院唯有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才能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喜迎十九大 系列宣传

1.喜迎十九大丨图说交大,砥砺奋进的5年(上篇)

2.点赞交大人丨十九大代表翟婉明:幸福感源自祖国

3.点赞交大人丨十九大代表姚鸿洲:“技术宅”的中国智造

4.赞!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交大人这样讲!

5.聚焦 !西南交大多位师生校友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6.图说交大这五年丨以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献礼十九大!

7.划重点 !这些关键词,十九大前你一定要知道


来源:西南交大战略发展处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马艳娟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师凯 王一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  聚焦 !西南交大多位师生校友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