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哲微谈丨西南交大邓自刚——用青春力量托举大国重器的“高铁侠”
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里,他被誉为“用青春力量托举大国重器的‘高铁侠’”。在凤凰网,他被列入“正在让人类颤抖的‘中国七才’”。在央视的采访中,邓自刚面对着镜头,自信而坚毅地说出:“在科学研究里面,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
砥砺科研路
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有望启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项目选址在天府新区,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论证。该试验线建成后,将可以完成时速15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直道试验。这意味着,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超音速的“近地飞行”离成为现实又近了一步 。
邓自刚是一个敢做梦的人。早在十几年前,他已经投身到了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中。而在将梦变为现实这一点上,他一直都是极为认真的。这无疑使他冲在了世界高铁竞争战场的最前列,成为了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研发的急先锋。
前沿科技,国际竞争激烈,拼的就是谁比谁快。
2000年,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于西南交通大学超导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而邓自刚真正进实验室是在2002年,那时的超导所有了一个新目标——轨道交通世界最高速度600公里/小时。实验室的精神激励着他,一定要做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出来。在邓自刚看来,“只争第一”的实验室文化并不算苛刻,而是自有其道理。
“学术里面,要讲究原创性。同样的东西,别人先做出来,就是别人发表。你再做出来同样的东西,就没有发表价值了。做研究来说,就是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把目标定的超前一些,要想到以后做出来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如果没有亮点,我个人觉得就没有什么吸引力。研究的指标一定要比应用的指标高一倍。比如现在的高铁运营试验线速度能达到400公里/小时,我们研究的东西就一定要到800公里/小时。”
“一定要对自己做的东西有信心,而且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国第一条高铁是2008年才开始修的。当时能想到过了10年中国的高铁就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吗?所以说我们在学校,特别是做前沿科学研究的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应该给这些人以包容。因为需要有人去思考未来的技术。如果没有人去思考,那我们未来怎么办?所以,一定要以包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只要是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我觉得就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做的一些工作,非常有意义。习主席讲,‘国之重器、前沿技术,靠化缘是化不来的,靠钱是买不来的’。我们这些基础的、原创性的技术研究,任重而道远。”
竢实扬华情
“老唐院”精神
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明诚堂,王家素和王素玉两位老师做了关于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的学术报告。这场学术报告,揭开了中国世界领先的超导磁悬浮研究序幕。在场的学子,无不被两位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感染。
其中有一个学生,在听完报告后,特意选修了两位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最终投身于超导磁悬浮的研究工作中,一步步走到了这一领域的前列。这个学生就是邓自刚。
高考后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学习,复杂的工程类课程让邓自刚始料不及,而王家素和王素玉两位老师的那场学术报告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选修了两位老师的课以后,邓自刚得以提前进入到实验室,随着一点点对实验室和团队的了解,他顺理成章地攻读了该方向的硕士和博士。
王家素和王素玉两位老师无不是在践行着“老唐院”精神,带领着“交大超导”人诠释着“立大志,致深远,求真知,开先河”的“交大超导”精神。时至今日,邓自刚自己又成了这一精神的传承人。
竢实扬华
在研究成果不明朗的时候,他也曾受到过外界的诸多质疑。“不切实际”的误解时常困扰着他。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被认可,邓自刚陷入了低谷。刚回国时的冲天干劲似乎消磨殆尽,内心也没有了最初的满腔豪情。
“我不喜欢和人反驳。因为我觉得反驳是没用的。我们就是靠实干来证明。比如,以前我们的车,有人评价说只能搭载1人,那我就做出能坐100人的车。有人评价说我们的车速度不高,只有50公里/小时。那么我就努力,让它跑得更快。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用事实告诉别人你可以。”
低谷的两年,在现在的邓自刚看来,其实是弥足珍贵的。“相对来说,沉淀的那两年,给了我独立的时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做基础研究,为将来打牢基础。”多年默默努力之后,邓自刚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认可。超导磁悬浮迎来了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在评职称的时候,邓自刚用了“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这个表述。多年的坎坷沉淀,他依然对自己研究的东西充满热爱和信心。“我的初心是什么?就是磁悬浮事业。我会毕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勇往直前,去推进这个技术。”
邓自刚坚信勤能补拙,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要“笨鸟先飞”。他自认为是一个枯燥的人,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平时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花在科研上。“我觉得每个人发展的时候,遇到的机会不一样。其实我们能抓住的就是把能接触到的事情做好。我们那时的学生,相对于现在来说,其实非常单纯,从来不会多想学习以外的事情。我觉得,做研究生,无论研究的是哪个方向,只要认认真真去做了,绝对会有亮点,会取得成就的。哪怕是一个小点也好。”
在邓自刚的眼中,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经历过诸多磨难之后,他反而看淡了荣誉和赞美,而更注重内心的满足感。“我们的学生,在努力积极地做事。我们的团队,在一点点地进步。我们研究的难题,在一个个得到解决。我觉得这些就是我特别满足的事情了。当我们的学生进步时,我是最感到满足的。”
来源: 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 扬华微语
排版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安然 鞠淳妃
往期聚“交”:
中国第一人!西南交大徐恭义校友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成就奖
西南交通大学“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