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丹校长:做硬核研究者

杨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8-18




精勤求学,矢志报国杨丹校长在西南交大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8月23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蓉城秋锦,玉垒晴云,成都迎来了又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西南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首先,我谨代表王顺洪书记、代表交大全体师生员工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怀揣“复兴号”录取通知书的你们成为百年交大的一员,肩负起交通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交大第66任校长,我比你们早报到一个多月,也是一名“新交大人”。你们是我迎接的第一届学生,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欢迎你们!


在123年的办学历程中,交大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形成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1位海内外院士和24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我校。你们应当有理由对自己成为一名交大人感到自豪,也应该有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同学们,即将开启的研究生阶段是你们学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作为一名研究生,学术探索和研究是你们的天职。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许从现在开始,就会终身与学术相伴。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1928年,唐、平、沪三所交通大学再次合并,成为“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随即交大提出了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并沿用至今。十六字校训中,被摆在首位的“精勤求学”其实就是指向如何做学术这一重要命题。在我看来,“精勤求学”这四字其实就是我们做好学术的“四字诀”。


精,在于专注执着,精益求精。

科学研究不是“临时工”,而是“长工”,需要方向目标明确,痴心不改,追求极致。科研的本质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信仰。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说过,“我认识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些人的特点是——专注于一件事情。专心非常重要”!《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的作者亚当·格雷萨认为:只有一次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不浪费人生。专注并不是限制住视野,偏执一方,其本质是剪掉那些不必要的“枝丫”。专注更多的时候是做减法。花长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远胜于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数学大师陈省身,他们的人生信条都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全国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我校1984届校友徐恭义2018年荣获第35届国际桥梁大会“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30多年来一直坚守“建造一座留存永世的桥”的信念,爱桥如痴、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设计了50多座特大型桥梁,助推中国桥梁设计走向新高度,为实现桥梁强国做出突出贡献。


勤,在于勤勉不怠,持之以恒。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字在古汉语中有“格外用力”的释义,引申到读书做学问,就是希望大家有刻苦努力、不畏艰难、见缝插针、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中国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是对“勤”字最生动的写照。老校长茅以升曾说过,“开发自己的智能,‘勤奋’二字最是紧要。人的天资是有差别的,但勤奋比天资重要得多”。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我们一天能真正用于静下心来做学术的时间有多少,大量的时间是不是消耗在刷抖音、刷朋友圈中。努力一天不难,难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这也是最终只有少数人能成功的关键原因。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的研究、应用和普及工作,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他将做工之余的一切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学习。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刻苦勤奋的精神,让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以其行动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求,在于敢于质疑,勇于求真。

在专注执着、勤勉不怠的基础上,我希望你们学会“质疑”和“求真”。科学是探求真理,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求真的过程。每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是从对旧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而始,经过激烈的、甚至是漫长的争论和冲突,最后走向颠覆和革新。因此,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前提。通过学会质疑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技巧,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凝炼出 “真问题”、“科学问题”,是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需培养的重要能力。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奠基人英国哲学家波普曾说:“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对疑问的探索是我们求真的动力,但光有疑问还不够,还应该主动去解决疑问。伽利略挑战了亚里士多德,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袁隆平突破了国外经典理论,让水稻长在贫瘠的盐碱地中。人类文明史上,几乎所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和创造,都是在质疑和探索中实现的。


学,在于融会贯通,大胆创新。

只有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具备超常的定力耐力,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奋进、持之以恒,敢于大胆地猜想和质疑,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所突破,最终学有所成,研有所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到治学的“三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学的最后一重境界——顿悟。顿悟是对所研究问题的总结,是总揽全局、融会贯通后电光火石间形成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创新往往就在“顿悟”的一瞬间产生。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用毕生的精力对抗疟疾。为了找到能够治疗疟疾的药方,她带领课题组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在屡试屡败的挫折中,她通过一部接一部地翻阅古代医药典籍,在传统医学里找到了破解的灵感,最终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她的成就改写了人类治疗疟疾的历史,极大地降低了全世界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同学们,以上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精、勤、求、学”四字诀!然而,这只是如何治学,殊不知,治学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治学必讲初心,恰如“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只有牢记为什么出发,才能知道要去哪里,能走多远。那么,为何要治学?从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又是为了什么?


我想,不同的同学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爱?还是仅仅为了找个“好工作”?……无论大家的初衷是什么,从今天起,我希望大家把“国家”装在心里,因为“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同时,他也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学术问题研究无大小,于细小处也可见真知;学术格局却大有乾坤,志存高远者方显本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交大学子应当心怀“大我”,精勤求学,矢志报国。


交大诞生之初,国家尚处于风雨飘摇、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学校多次迁徙,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无论如何艰难困苦,交大人一直不忘弘文励教、交通天下的使命。在办学历程中,有无数交大人,为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富强奉献了生命、青春和热血。从创办第一天起,学校就一直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学校第一位共产党员田玉珍到“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茅以升,从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工程队到3位“两弹一星”元勋,西南交通大学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无数这样的校友,他们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而立志求学,矢志不渝,值得学习。


同学们!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大时代紧密联系。《尚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论是国家民族的振兴,还是个人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立志高远,二是精进勤勉。青春正当时,时机无限,我衷心希望在今后学术探索的道路上,诸位能秉承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之精神,做硬核研究者,不做佛系“研究僧”;继承和发扬交大优良传统,切实担负起交通强国和科技兴国的时代责任;怀精勤求学之心、守矢志报国之志,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再次欢迎同学们加盟交大,祝大家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END


新的生活将要启程

在评论区说说你对新生活的期待

截至8月31日中午12:00

评论区留言点赞数前三名

可获得交大限量版定制戒指一对


2019级新生官方群已上线

我们在交大等你们来

交大新媒体火热招新开始啦!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刘中慧



往期聚“交”:

@2019级新生,入学报到全攻略来啦!

世警会室内排球明日开赛!西南交大刘江教授受邀担任总裁判长

没有套路,只有帅!

贺!西南交大徐恭义校友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听,交大人的歌与故事

被“海”笼罩的交大是什么样的?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