竢实扬华是一种精神引领!
他凝视着天花板沉思,浩海星河在他眼前铺开,他像个陀螺旋转进了黑洞,在即将消失的那一刻,地球的引力将他拉了回来。
”
他是徐君翔
2018级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2019-2020学年“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
▲徐君翔照片
个人简介
徐君翔曾获国家奖学金、扬华新秀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远洋“探海者”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等荣誉,2018-2019学年作为班长带领全班获得研究生忠忱班集体。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A++/JCR一区1篇,SCI/A++/JCR三区1篇,EI/A+1篇,其他期刊/A7篇,其他期刊/B+4篇;第二作者发表论文3篇:SCI/A++/三区1篇,其他期刊/A2篇。
最近发生了一件让徐君翔十分苦恼的事,据说全院的人都知道了,这令他十分的尴尬和羞愧。强大的自尊心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他决定搞点大事情。
清晨
一年前,疫情席卷而来,在名叫人生这条路上的赶路人纷纷按下了暂停键,放缓了脚步,奔波久了,也该换口气了。那时刚刚结束两个多月闭关的徐君翔显然还没能够接受那件事情。
天光微微乍现,黑夜还像一口扣在房顶上的黑漆漆的大锅,凛冽的风从缝隙里窜了进来,洒落在水池里的水打破了黑夜里的寂静,浴室里刷牙的徐君翔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徐君翔与妻子照片
早上6点起床,时间刚刚好。他不忍吵醒熟睡中的妻子,作为同年级博士生,昨晚刚和她因为科研上的事发生了争执,但在两个大致相同的研究方向上总是避免不了一些争论的。徐君翔不禁想起了当年什么都还没有的日子。成都的夏天又湿又热,知了和风扇嘎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更显得燥热,他和妻子在宿舍里探讨学术研究,常常会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分歧而引发一场科研辩论。没想到一路走来,“吵架”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也成为了一段段甜蜜的回忆。徐君翔舒了口气,差点笑出了声音。
中午导师约了徐君翔和他的妻子去做学术交流,也正好为这对追求完美的夫妇调和一下“矛盾”。早上最清净的时光,书房里响起了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如同在钢琴键上舞动的音乐。
回首
这种城市的清净跟马边县的清净不太一样。此刻的清净是心静,而五年前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清净则是大自然独有的幽静。
记忆里,川西的山,层峦叠嶂,连绵不绝。
当时在小凉山里盘旋了三个半小时,徐君翔才感受到些许人间烟火味儿,一路上的颠簸和转向令他疲惫不堪,尽管做好了“支教就要能吃苦”的准备,但这个距离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40公里的贫困山区,在出发的路上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这个地方是真的幽静啊!”徐君翔心里想,“这才是‘山外有山’的真实写照。”但当被告知这里的人们还过着“以物换物”的旧时代生活时,极大的不适感和落差感如浪潮般在徐君翔的心中汹涌,甚至有些许的绝望。他所在学校的同事几乎都是彝族人,为数不多的汉族老师也在想办法考出去,很多支教的老师像是来走个过场,只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好赶快回去。与幽静为伴的日子里,他的心也在动摇,多想回家呀,他曾不止一次地盼望。
▲支教照片
26年前,来自攀枝花的一位年轻教师在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也产生过要走的想法,但最终他却在这守护了整整2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俩坐在一起聊起了往事。昏暗的灯光下,光影在风中交错摇曳,一杯浊酒入肚,班主任老师刹那间红了眼圈,皱纹爬满了他的眼周,他对徐君翔说,要改变彝族的现状太难,个人能做的有限,但他还是想要扎根在这里,见证这里一点一点的改变。他说得无奈却带着一份坚定,但刚刚好唤醒了迷茫的徐君翔,“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一年的时间,能做的不多,但我必须做点什么。”徐君翔第一次热切地感受到了支教的意义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为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回报大山,徐君翔把自己的空闲时间都拿出来给孩子们补习。他能感受到,孩子们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远比自己当初想要回家的渴望要强烈得多。
▲学生照片
支教末尾,徐君翔决定把自己在这一年攒下的所有积蓄投到孩子们身上,他组织了一次十天九晚的筑梦游学活动。那些生在现代却从未感受过城市喧嚣的孩子见到了电视里的天府广场,他们兴奋地游走在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里,结束时仍意犹未尽,徐君翔将这些收在眼底。
从马边县回到成都,再次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活力,城市的笙箫和大山里的幽静相互碰撞,令徐君翔一时还有些恍惚。他走出了大山,心却留了一半没能带走。每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大山里的日子便一一浮现。大山里的那些人,大山深处的贫瘠现状,他放不下,也忘不了。
午时
快到中午约定的见面时间,提前赴约是徐君翔的习惯,和妻子换好衣服,他们携手走向离家不远处导师的家里。为了修改和完善一项基金申报书,这段路他走了很多遍。
大门早已为他俩打开,喝了口水,三个人便转向了基金申报书的讨论。徐君翔心里牵挂着那件大事,更是急不可待地想把近两天的困惑与导师交流。
在导师眼里,徐君翔是一个勇攀科研高峰的筑路人。徐君翔则把导师称作是自己的引路人,让他发光的角色。博士选题的时候导师建议他围绕交通规划与网络优化这个点去进行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志愿服务的奉献、坚持和韧劲用到服务国家发展上,导师所传递的科研理念与徐君翔夜不能寐的惦念不谋而合。
在得知导师有一个关于川藏铁路的课题项目时,徐君翔主动申请深入藏区进行调研,挑起了这个担子。高寒地区不仅贫瘠,环境尤为恶劣,身体有点儿虚弱的徐君翔依然克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生理不适坚持调研,沿途屡见不鲜“要致富,先修路”这般别样的风景,这让他又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的日子,虽然自己从马边县走出来了,但仍然有许许多多的青年还在那里,等待着出发,等待着远航。
▲身在藏区的徐君翔
徐君翔决定以川藏铁路沿线高寒地区交通成网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期盼通过研究在高寒地区的交通组织、交通规划来为国家建设超大型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为高寒地区的脱贫做出一份贡献。
他迫切希望能在那些七零八碎,晦涩难懂的理论里找到些许灵感,做出相关成果。十多个小时的科研时间,他最是坐得住冷板凳的那个人,他将对马边的牵挂转换为了对科研的专注。
可无论是做高峰的攀登者还是科研的攀登者都没有那么容易,三入藏区的身体考验与三被拒稿的心理煎熬两面夹击着他。
在完成调研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君翔曾一度在崩溃的边缘徘徊,面对着大量的调研数据毫无头绪,做了很多尝试却始终无法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面对这样的徐君翔,导师告诉他:“学术不应该去急于求成,理论研究切忌无病呻吟,应该先脚踏实地去突破一个个小问题。”
徐君翔最开始并不是十分理解这个说法,追求完美的他总想着面面俱到,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好,他知道他该缓下来了,脚踏实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徐君翔去办公室只干一件事情,反复研读审稿人的意见和导师的建议,琢磨每个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特点。闭关精研是徐君翔的秘诀,苦日子熬过去了,研究成果才能熬出来,成果出来了,才能帮助高寒地区的发展。
夜幕
从导师家中归来,疲倦感驱使他将目光投向了沙发,但徐君翔心中仍旧放不下那件令他苦恼的事,他转身望向了在众人眼中同样优秀的妻子,缓缓将头垂下了一些高度,又径直走向了书房。
打开电脑,对中午和导师讨论时的灵感和建议进行了整理。喝了口水,他点开了那封被申请国家拒绝的邮件。去年,他和妻子共同申请了国家联合培养,虽然顶着边学英语边写基金的双重压力,但是闭关苦修了近三个月的徐君翔还是对自己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从未想过自己的退路,也未想过妻子申请上而他落榜的情况,然而现实给了他这个结果。
此时,屏幕上被点开的拒信就像是一双手狠狠地蹂躏着徐君翔的自尊心,他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结果,他凝视着天花板沉思,浩海星河在他眼前铺开,他像个陀螺旋转进了黑洞,在即将消失的那一刻,地球的引力将他拉了回来,人总得面对现实。
▲徐君翔为学生授课
突如其来的否定让徐君翔更加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充分利用已拥有的资源充实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关掉了邮件,点开写了一半的论文和改了无数次的代码,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一行代码一行代码的调试和改进,屏幕上的字符再次随着他移动的指尖跳跃起来。
当黑夜覆盖这个半球,路上的行人都差不多归家的时候,徐君翔才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了伸腰,留下那逐渐熄灭的电脑屏幕,走进了浴室。
自从读博以来,晚上十点半入睡成了徐君翔的一个习惯。夜长,梦也变多了起来,他常常做梦,在梦里什么样的场景都有。
他会梦见给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村民拉资助,筹集过冬的衣物和资金而到处奔波,为了把这份爱心和关怀送达到每家每户,来回爬了七个小时、五万多步山路,差点休克在路上的日子;梦见他带领研究生支教团去往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那位扎根26年的老师开座谈会还有组织三下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日子;梦见马边彝族自治县里的老师越来越多,梦见自己成为了真正的高原筑路人,梦见马边彝族自治县不再贫瘠到无人问津,梦见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
靠站
疫情期间,日复一日,徐君翔只做四件事,写基金、写论文、吃饭、睡觉。
他筹划的那件大事终于在年底成功实现了。是的,他站上了“竢实扬华奖章”评选的舞台,用成果向大家证明了,自己虽然失去了国家联合培养的机会,但并不代表自己实力不够。博士阶段,徐君翔总共撰写了近9万字研究报告,发表17篇学术论文,受理4项发明专利,结题2项主研课题。在最初看来,笔者觉得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徐君翔是执拗的。
直到笔者知道他与“竢实扬华”的故事。那个从大一刚入学起就经常出现在评选现场观摩团里的男孩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他也要走上这个台子。
▲徐君翔在竢实扬华奖章答辩现场照片
“竢实扬华是一种精神引领。可能最开始的我不知道为了得到这个奖需要做些什么,十年过去了,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靠近它,我觉得现阶段获得这个奖章含金量是更高的,因为它见证了我每一个阶段的故事。我也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以后秉持这样的精神去做更好的事,引领更多的人。”
台上的灯光照亮了徐君翔的脸庞,观众将目光聚集在了他的身上,他不再是那个黑暗里望向舞台的男孩。此刻的他万众瞩目,如愿地向在场的每一个人讲述着。
内容来自于2020年度十佳校园媒体——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投稿,更多研究生故事,欢迎关注扬华研究生。
投稿:扬华研究生
记者:毛萍
摄影:王宗为 徐君翔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李希雯 毛家兴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优秀原创
交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