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严师,更是益友 !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爱岗敬业 甘于奉献
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孕育出桃李无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教师
在一百二十余载办学历程中
我校形成了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
”我身边的双严故事“征文活动
收到了许多优秀投稿作品
从学生视角出发
探寻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吾师如春雨 润育桃李
本期小微带你了解的是
我身边的“双严”故事(第三期)
(正中间为陈辉)
陈辉,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都市顶尖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副主任委员/地方委员会主任。主持项目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项目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铜奖等。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超过1.2亿元。突破中国高速列车轻量化结构材料与焊接技术、大型工程技术关键耐磨材料、国产化升级创新核心技术,并规模化工程应用,为中国高铁事业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丹心育桃李,严师出高徒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学,一所有着丰厚历史的学校,在“双严”传统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师生,抬笔落墨,在时代的篇章中,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
2021年,我踏入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门,有幸成为了一名交大材料人,也很幸运地成为了陈辉老师的学生。在他的身上,我第一次领会到了毛主席曾说过的“严肃、活泼”。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仿佛浑然天成,无论是在开会还是在日常交流中,他独特的鼓励式教育都让大家受益匪浅。他不仅是指导我们科研的导师,更是我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身体力行者。
陈老师寄语莘莘学子“青春年少,读书正当时!”他对每一届刚入校的学子都会强调做科研不是空谈、空想,而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去脚踏实地地做,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
陈老师作为学院院长,他勇担大任、果毅力行,强调将“一个目标”“两个驱动”“三个突破”“四个平台”和“五大行动计划”多方面融合,让材料学院形成具有行业和区域优势特色的学科架构。作为团队带头人,他统筹规划团队发展方向,致力于高速重载铁路、航空装备和核电关键材料与先进焊接技术攻关,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项目和课题。陈老师在书写材料时精益求精,在主持工作中尽心尽力,在学生有困惑时指点迷津。
从科研走入生活,他对我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的每一个举止、每一句言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治学的严格和处事的灵活。陈老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不苟言笑的严师,相反,他是一个幽默风趣、严谨治学的“江湖”严师,时常通过分享自己的过往经历或引经据典勉励众多学子。他说他有三颗“心”:一日之计在于晨,每一天新的开始就会充满喜悦之心;怀揣着对焊接学科认同感的感恩之心;孜孜不倦,锐意进取之心。
科研路上,他说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自救”——独立思考、独立担当、独立解决各种问题,但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他总会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与帮助。正是他如此包容的态度,我们才敢于去创新、去将每一个小的想法付诸实践。我们取得的每个小小成果,都离不开陈老师背后的鼓励与支持。陈老师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安全第一、学习第一,不管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还是实验安全,都要以人为本。他始终挂念着每位同学的身心健康、工作环境,并且在今年6月底,陈老师协调各方,为研究生们改善了工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科研环境。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他。在他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下,我们不仅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更明白了许多为人的道理。他不仅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与艺术是要相结合的。”陈辉老师这样说。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他的道理,可学到后面大家才逐渐发现,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如何选择更高质量的课题去进行科研,这都是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与我们个人层面的审美要求有极大的关联。从那之后,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在课余积极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将老师的谆谆教导付诸行动。
在陈辉老师的带领下,我更加坚信,也更加坚定,我们终将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丹心育桃李,严师出高徒。在交大“双严”传统的氛围中,我们也将继续精勤求学,诚信为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
(作者:纪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间位右一为王勇)
王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中央在川高校重大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合计20余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70余篇,累计他人SCI引用8400余次,H-因子52;参编专著1部、教材1本(副主编);授权发明专利22项。部分研究成果4次获得四川省科技奖励(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曾获得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等。
我的高分子领路人
2019年冬,我还是一个正在全力冲刺、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回母校宣讲的学长口中了解到了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交大的“双严”传统。学长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了我报考交大的兴趣,事后对交大进一步的了解则更坚定了我想要报考交大的决心,于是有了老套的“顿悟”剧情,我开始奋发图强,并在高考中超常发挥,压线进入交大,开始了我和交大的故事。从2020年第一次踏入西南交通大学到现在,我已经在交大生活了三年,回忆这三年中的一幕幕,我能确切地感受到“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每个交大老师都在恪守“双严”传统,为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高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果非要让我说出一个“双严”传统代表的话,那肯定是非王勇老师莫属。
初识:严格与幽默风趣
第一次认识王勇老师是在大一的《高分子与现代生活》新生研讨课上。由于这门课程是选修课,所以一开始我就抱着得过且过、及格万岁的想法,但是在听过王老师的第一次讲课后,彻底改变了我的消极想法。
还记得我和室友在课前十分钟才慢悠悠地去教室上课,一进门就看到王老师正在讲台上调试课件,王老师看到我们进来后对我们微微笑了一下,又继续浏览他的PPT。我和室友挑了一个靠后的座位坐下后,听到周围的同学说他半小时之前到达教室的时候王老师就已经坐在讲台上了,我小声地对室友说:“这个老师可能有点严格,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一点了。”严格是我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果不其然,在上课铃声响后,王老师把教室门关了就开始点名,对每个人都仔细核对,看到没人缺席,王老师欣慰地笑着说:“看来大家都是比较准时嘛,希望以后都能如此,我们这门课会不定时地点名。”他又开玩笑说:“如果是寝室两个人都选了这门课,要逃课的话两个人换着逃,记得留一个通风报信。”大家都被王老师的幽默逗笑了,我也在心中暗暗想道,这样幽默的老师讲课一定不会差。
在课上,王老师激情四溢,幽默风趣,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高分子的世界,从高分子的由来讲到高分子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一节课听完只觉酣畅淋漓。在课程最后,王老师还组织本课程的授课老师和我们来了一场小组式的面对面交流,让我们深入了解高分子系。这门课程中,我对王老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塑代钢”,研发高强度塑料去替代钢材,王老师说这是他的梦想,同时也是每一个高分子人的梦想。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正是这样一位老师,正是这样一句话,让我在专业分流中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选择高分子系。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年级高分子系中六十多人,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因为在大一上了王老师的课或者听了王老师的专业分流宣讲才选择了高分子。王老师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位极具感染力的老师。
再识:严谨与循循善诱
如果说王老师在大一的课程只是让我对他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大三的课程《高分子物理》更让我体会到了王老师“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教学作风。大二暑假,当我看到这门专业课是王老师教授时,我就知道这学期学起来肯定很轻松,同时又很辛苦。轻松的是王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肯定会让我们学起来十分容易;辛苦的是王老师对课程要求很高,我们肯定需要尽全力去学习。
我对能再次上王老师的课程满怀期待,同时也期待再和王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遗憾的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教学都改为线上进行。为了适应网课形式,王老师精心修改课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他的严谨与负责。
到后面线下上课时,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被王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每次上王老师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早早到达教室,别的课都是去晚了后排没位置坐,而王老师的课是去晚了前排就抢不到了,更有甚者,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一下课就去下午要上课的教室中用书本提前占座。在课堂上,王老师循循善诱,喜欢通过实际现象引出具体原理,而且总会留出时间让我们思考“这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么去利用它”,而不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有一次提到一个聚合物加热后应变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现象,他让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抽问几个同学后,他揭秘道,这是发生了重结晶现象。课后,我与王老师交流为什么不是热致型液晶,王老师对我的想法很惊讶同时也很惊喜,他先夸赞了这个想法,然后让我再回去思考一下,等下节课的时候再和我揭秘。后面仔细想想,我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是王老师在第二次上课后仍然耐心地和我解释了这一想法的误区。
提到王老师的《高分子物理》课程,就不得不提起永远不会因为放假而被挤掉的物理课,因为每一次被挤掉的物理课,王老师都会利用周末时间补回来。虽然他既是博士生导师又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但是他仍会在周末抽出休息时间,让我们上满一个学期18周的课时。每过三周他还会对我们进行一次小测,特地出一张试卷进行考试。他说小测只是对我们近期学习成果的检测,以便他调整教学安排,这并不会计入平时分。有一次我和室友因为数学竞赛在小测时间请了假,虽然这次小测请假的就我俩,但是王老师仍然抽出他的休息时间为我们进行了补考。
通过王老师一学期的严格要求,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在号称高分子最难专业课之一的高物课中取得了好成绩。非常幸运能遇到王勇老师这样的“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老师,在与王老师的接触与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交大的“双严”理念,更加幸运的是,这样的老师在交大比比皆是。璨兮如金在镕,璀兮如玉相攻,让双严传统在我们交大人中辈辈相传,为祖国的各行各业添砖加瓦!
(作者:傅岩轩 化学学院)
01
简约通用
(左一为何薇)
何薇,历史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百年潮》等多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等奖、优秀教学成果⼆等奖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优秀奖以及“四川省干部教育名师”称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交大在一百二十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下,一代代优秀学子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添砖加瓦。两年前我刚进交大,就有这样一位让我深刻体会到交大“双严”传统的老师,“双严”传统已经深深刻入她的灵魂,她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何薇老师。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入学报到前的暑假,我通过联系上一届师兄师姐,顺利加上了导师的QQ。当时的我在待人接物等方面还不是很周到,在何薇老师的提醒下,我在师门群里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师门的关爱。由于暑假时间较多,导师刚好在申报一项课题,为了锻炼我的能力,她带我一起参加项目,我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粗心大意,导致资料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错别字:我把一位历史人物的名字“郭汝瑰”写成了“郭汝槐”。何薇老师一下就看出不对,立刻在群里面@我,并且还私聊了我,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何老师经常提醒我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只是一个错别字,却暴露出我基本功不扎实、对历史不够了解的问题,还有做事情马虎、不够认真的缺点。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何老师是一位“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要求严格”的导师。何老师知道我基础不好后,给我推荐了很多书,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等等,让我充分利用假期好好阅读,否则开学后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我非常幸运在研究生时期遇到了这样一位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老师,她的悉心叮嘱让我受益终身。不仅让我在研究中不再出现错别字,而且还在生活中时刻提醒我“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样,我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做学术不是罗列
而是要挖掘事物背后的深意
谈到我的导师,就一定要提到我们名叫“天天向上”的师门群。从我两年前入群开始,群名就没有变过。我们师门群的特点在于,何老师经常在群里分享关于如何做学问、写好文章的经验贴,以及许多名人写的高水平文章,让我们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两年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何薇老师的治学理念就是“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更具体地讲,一方面就是“把话说顺,并且有逻辑”。何老师常常提醒我们“不管怎样,都要把话写顺。你写的每一句话,都是要负责任的,要写出来让别人看得懂,而不是到处去复制粘贴。也不是写出来,只管拿给我看就完事。文章的观点、结论姑且先不论,务必先把想说的话写通顺”。平时和导师在交流论文时,我没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总是耐心地引导我,让我理清思路,多说几次,慢慢地就流畅了。正是在何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把毕业论文写通顺,有逻辑”之下,我努力把论文想表达的意思写通顺,并且使内容围绕题目展开,前后呼应,做到逻辑链完整,并且不被答辩老师指出有原则性的漏洞。
何薇老师的“双严”体现在更重要的一点上,她经常告诫我们:“研究生毕业论文最关键的一条,不是描述性地罗列事物,而是需要挖掘事物背后的关联以及深意,否则,你的论文就达不到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标准。”何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针对自己的题目,努力去熟悉它、理解它、表达它。要做到前两点,就必须在阅读文献时努力思考,带着问题阅读,才能在众多繁杂的档案中找到自己苦苦寻求的答案。而文献阅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材料“看活”,让它们不断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就像亲身体验各种有声有色的故事。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认真践行何老师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努力达到“熟悉论文题目、理解论文内容、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的标准。
自从进入了师门,我才发现何薇老师不仅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我们也要求严格。我是一个眼界不够开阔的人,格局比较小,文笔也欠佳,看问题也很片面,总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缺乏大局观。所以很幸运有何老师的敦促和指导,我才得以迅速成长。在何老师的严要求、高标准下,我的论文质量在慢慢提升,为人处世方面也更得心应手。
回首过去两年,何老师对我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不少的指导和帮助。当我徘徊无助时,是您给我信心,指引我前进;当我一言不发时,是您及时引导我,鼓励我勇敢表达,不要怕说错;当我怀疑自己时,您也亲切安慰,赞扬我的优点。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生病住院时,您还打电话关心我的身体,给了同门两百块钱让她们买营养品来看望我。两年的时光,您真的把我们当作您的孩子一样,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您给予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当中期答辩快要到来之际,我的论文框架问题还是很大,何老师像一位着急的母亲,不辞辛苦冒着高温酷暑从九里开车来到犀浦,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从上午十一点帮助我理清论文思路,一个标题一个标题地改,直到下午四点,才从工作室离开。尽管您今年已经快六十岁了,但是您在我们心中始终有着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和孜孜不倦的教学激情。
您坚持每天学习到凌晨,早上五六点起床锻炼身体;您说您的时间都是以五分钟为单位,您的每个时间段都安排了事情;您说要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您说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女性要学会精神独立、经济独立;您说您每次严厉的批评都是针对论文本身,而不是针对学生本人,因为在您的眼中只看到学术问题,一心只想着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不要在意您的批评;您说程序不是简简单单地签字,您跟学生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只有学生好,老师才能好,我们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您说同一个师门一定要多交流,互通有无,吸取对方身上的优点,才能更快进步……
作为交大学子,作为何老师的学生,我很荣幸。我也一定谨记您的教诲,把您作为榜样来学习,努力把“严谨治学”当作我们这一代学生的求学标准,让“严格要求”成为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做事原则,让“双严”传统成为我们交大学子奋发向上、追逐梦想的有力武器!
(作者:穆春凤 马克思主义学院)
感谢每一位教师
“我身边的‘双严’故事”系列优秀征文展播正在陆续推出更多优秀教师的故事即将呈现敬请期待~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双严”教师呢
你对哪位老师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老师之间的故事
截至11月9日中午12:00留言点赞前三位的朋友可获得一份交大限定笔记本套盒素材统筹整理:交大新媒体 马晓悦
素材审校:孔祥彬 梁慧颖 刘娄 熊兰
内容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国内合作与教育培训管理处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作者:材料与工程学院 纪霏
马克思主义学院 穆春凤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唐海峰
封面海报:刘中慧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包靖越
头图尾签:曹家豪 刘玢《论文改成“一片红”“逮我们起床”……这几位老师,有点严!》
《电气学风“秘籍” !》
《研在交大丨我在交大做科研》
星标交大,关注交大每一天~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