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做慈善的新潮打开方式:先开一家医生集团!
“贫穷不应该成为疾病无法治疗的原因!”
刘兴鹏,这位现年47岁的医生集团创始人,正在以医者的初心和善念,带领新生的哈特瑞姆开辟一条慈善之路。
迟到5年的手术
2017年6月,来自三河市辛集镇刘白塔村的村民刘天祥,成为了 “齐心工程”公益基金项目的首位获捐人,并在哈特瑞姆及合作医院的费用减免下,完成迟到了5年的房颤手术。
医生第一次建议他手术是在2012年。那时他刚被确诊为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发病时心跳达到190次/分钟,足足是正常人的两三倍,心脏像是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一样。
但真是没办法呀……刘天祥说。他住的还是六十年代盖的土坯房,靠3亩地和打短工维持生计,45岁才结上婚,现在儿子刚参加工作没几天,助学贷款都没还清,夏天最热的时候连整个儿的西瓜都舍不得买,更别提几万块的手术费用。
像刘天祥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家里贫穷或因病致贫,倾其所有也无法支付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我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到了42.59%。
尽管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康扶贫工程如火如荼,但目前对一些大病,补偿力度仍力有不逮。
探寻慈善救助渠道
“我碰到过太多走投无路的人”,刘兴鹏说。
成立医生集团之前,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们都非常为难。一块起搏器几万块起步,医生个人捐是捐不起的,“只能去求厂商,看能不能赠送。”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彝族患者,支付不起更换起搏器的费用,病人一家三口来到门诊,对刘兴鹏一起鞠躬:“刘大夫,感谢你让我多活了10年,求你能让我再多活几年,等到我儿子长大成人!”
刘兴鹏感觉一筹莫展。
在厂家捐赠了一块价值近20万的起搏器后,事件得到了完美解决。但这也让刘兴鹏开始寻觅救助这类患者的渠道。
他发现,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主要针对儿童先心病、白血病、部分癌症等,社会力量也更多聚焦在藏区集中发病的先心病等方面,对成人心脏病患弱势群体的救助尚有很大空白。
2015年5月,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成立后,财务“自由度”更高了,刘兴鹏不由萌生了通过集团公益救助的想法。
尤其是在合作医院石家庄长城医院。“这里很多疾病终末期的患者,之前四处求医,因病致贫返贫,等最终找到我们,发现原来有办法能治疗或者大大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已经家无余财了。”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国家难以完全覆盖,亟待社会力量补充。
医生集团又是非常特殊的商业机构。以哈特瑞姆为例,董事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医生,他们对患者苦痛体味得更为深刻,也促使这个尚在幼生期的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早早踏入了慈善救助领域。
发起“齐心工程”公益项目
梳理既往公开报道,拿出纯利润做慈善的医生集团,哈特瑞姆是第一家。
2017年,在董事会的一致支持下,刘兴鹏发起了“齐心工程”公益慈善基金,专注于心脏病治疗的慈善救助,为贫困、弱势及大学生群体患者提供手术所必需的费用。
“齐心工程”属于非公募基金会,也就是说,所有善款都来自集团自有资金。而彼时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哈特瑞姆,甚至尚未解决生存问题。
“当时集团也很有压力,但财务不是考量的首要因素”,刘兴鹏说。哈特瑞姆的专家们都是因志同道合聚集在一起,先义后利是大家一致秉持的理念。
“齐心工程”的救助额度在每人2000-5000元左右,对个别特殊情况也可能增加救助额度。基金会设有评审委员会,对患者家庭收入等多项指标综合评审。
“拿出太少于事无补,拿出太多,坦率讲,也拿不起。”刘兴鹏觉得,健康、可持续的资金流,对慈善项目而言,比烈火烹油的一时锦绣重要得多。
几千元,在很多人看来真不算什么。但少吗?刘天祥老两口3亩地包出去,一年也只有4500元的收入。“对弱势群体来说,可能几百块都是挺大一笔钱了。”回忆起遇到的那些病患,刘兴鹏唏嘘道。
截至目前,“齐心工程”慈善基金会已经救助了18位心脏病患者。更重要的是,患者即使出院,还能一直与哈特瑞姆的合作医院保持密切联络,得到及时、科学的医学指导。
成功打掉房颤的村民刘天祥,术后一年多来都在接受燕达医院·哈特瑞姆心脏中心随访护士的专业随访。“什么苦日子都熬过来了,一切都会慢慢好的!”用他的话说,这次手术解决了一大块心病,“我觉得自己太亏欠儿子了,他要还债还要照顾我们。如果我身体好了,至少能和老伴儿相互照顾,能减轻一些他的负担。”
“我真诚地期盼,社会上能够再多一些救助这类患者的渠道。捐出点滴心意,积少成多,便会汇成拯救生命的力量。”目前“齐心工程”基金会还不能接受社会捐助,但刘兴鹏希望未来能逐步放开,让慈善成为成人心脏病弱势群体获得救助的一个有效渠道。
▶相关阅读:“齐心工程”首位捐赠者|“我的 ‘心病’没有了!”
"遇到这么好的医生,我也要当个好人……”(内附哈特瑞姆公益救助计划)
41岁心律失常+心肌病,在这里获得“久违的轻松感”罕见病下的打工男孩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