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龄小女孩儿:我的腋下,有一枚国内最小心脏起搏器……
11月2日,一枚国内可用的最小起搏器,被以符合身体生理的方式,植入了22月龄小女孩儿的体内。
手术由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核心专家李述峰教授主刀,他多年来致力于生理性起搏,曾在多个全国性会议进行复杂病情的生理性起搏手术演示。
哈特瑞姆核心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分会委员
关键词1生理性起搏
22月龄,不足两岁,她很可能是目前全球年龄最小的左束支起搏患者。
这也不难理解:
在仅有幼儿拳头大小的心脏里手术操作,本就困难;此次选择的左束支起搏技术更是高难度,即便是在成人中的应用,目前也仅有少数医生掌握。
“左束支起搏”,对老百姓来说还很陌生,却是在医学界起搏领域的一大新兴热词。
它的兴起,起源于过去几十年来,困扰着起搏患者和医生们的一个难题:长期起搏,患者会出现心功能的下降,甚至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
起搏下的心脏跳动,和人体正常的心脏跳动并不完全相同。
传统起搏,将电极放在右心房、右心室即可,那么电极发出的“心脏跳动”信号,到达左室的时间延迟,这就造成了左右心室的跳动不同步。
虽然只是微小的差异,但积年累月,就让心脏“老”得更快了。尤其对于幼儿,采用传统起搏,影响正常发育是必然的。
那如果把电极放在信号传递的“高速公路”希氏束或左束支呢?这个时间差是否就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发现让医学界从兴奋到怀疑,从怀疑到验证。而李述峰教授,正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
从零几年起,他就在追求更生理的起搏。“仅仅换一个起搏位点,就可以实现生理性起搏,让患者受益终身”,这引起了李述峰的极大兴趣。
以此次接受手术的小女孩儿为例,“因为先心病的影响,心脏已经扩大,如果再给予持续非生理性起搏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很可能会因为心衰而无法长大成人。”
生理性起搏,成为必要选择。
但希氏束仅有2颗小米那么宽,左束支区域稍大却也有限,想在狭小的心腔内操作把电极放上去,技术难度极高。
李述峰教授打了个比方:
传统的起搏器植入,像是走进一间屋子,把‘电极’放到墙角,就算大功告成;
而左束支起搏,则是要找到藏在墙后一根电线,在对应位置的墙面上精准地打个洞,再把电极穿过去搭在电线上。
直到现在,能够出色完成生理性起搏手术的医生也并不多,李述峰就是其中之一。
有鉴于他在生理性起搏方面的成就,近两年来他获得了CIPS(2017)CRT技术普及推广等多个奖项,并当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力衰竭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
这也是集团最终选择李述峰教授前往在阳光融和医院·哈特瑞姆心脏中心为小女孩儿手术的原因。
术前与术后7天的胸片对比:心脏明显缩小
关键词2腋下植入、最小起搏器
11月2日,手术由李述峰教授主刀,在阳光融和医院·哈特瑞姆心脏中心麻醉科和心外科医生的配合下顺利进行。
全程不到一个小时,一块仅有手表表盘大小的起搏器,就被植入了小女孩儿的腋下。
22月龄
三度房室
传导阻滞
腋下植入
国内可用的
经CFDA批准
最小起搏器
腋下,并不是常规的起搏器植入位置。
起搏器通常埋在“皮里肉外”,成人一般在胸口锁骨下,而低龄幼儿由于前胸难以支撑起搏器埋植,常埋至腹部皮下。
而这一次,按照集团多学科专家共同为她制定的手术计划,李述峰教授将起搏器埋在了腋下肌肉下。专家团队考虑得非常周到:
第一,腋下有小女孩儿此前接受先心病外科手术遗留的疤痕,以此为切口,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健康组织的破坏。
第二,腋下是胸部皮下空间最大,张力最小的部位,植入的还是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体积最小的单腔起搏器和最细、最柔软的电极导线,可以尽量减少对孩子将来活动、发育的干扰。
第三,没有采用传统的经锁骨下穿刺植入电极,而是经腋静脉穿刺。这是因为相比老年人,儿童的体力活动很活跃,非常容易发生电极在锁肋骨之间麻损断裂,经腋静脉可避免这一点。
术后,孩子恢复很快,囊袋及切口愈合良好,心脏起搏是健康的窄QRS波——也就是说,在起搏系统支持下,她心脏跳动与正常人几乎完全相同,对将来的正常发育不会有太多影响。
这一场手术,多位擅长生理性起搏的专家参与线上会诊,与其它心脏亚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制定治疗方案,安排了技术过硬的术者前来实施,调配来合适的非常备起搏产品……
而这一切无需转院、无需更多费用——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为病人带来的,是远超体制内医院所能给予的治疗结果……
文丨贾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