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武汉最美博物馆,3500吨钢铁方舟几乎悬浮空中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火了。
黑白灰、工业风,今年3月开馆,它迅速成为武汉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标。拍照攻略层出不穷,凹造型的人,永远比看展览的人多。
这一切,都在钱源的预料和设计之中。
钱源,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项目总策划,「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他说,从项目一开始,万科就打算要造一座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博物馆。
与幕后亲历者对谈,我们获知了许多关于博物馆的隐藏彩蛋。
© hufton + crow
里伯斯金的中国首作
“ 开始我们考虑了六、七个的建筑师,包括林徽因的侄女 Maya Lin,还专门去纽约见过她。最终我们选了 Daniel Libeskind。”
△ // 里伯斯金 © Majid Moussavi
里伯斯金痴迷中国文化,他热爱阅读,了解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位能用英语大聊特聊《孟子》的犹太老人。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是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作品,他是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者,也是重建 9·11 遗址的总规划师。
接手博物馆建筑设计后,里伯斯金至少来过 5 次武汉,登过黄鹤楼,看过省博编钟,也在东湖边吃过鱼。
△ // 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BitterBredt + SeanBatten
里伯斯金动笔前,钱源提了几个硬性要求:博物馆必须是全钢结构(致敬张之洞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贡献),它应该融入水的元素(江城武汉因水而生)……
借鉴中国古建筑的「飞檐翘角」,里伯斯金很快给出方案:一艘扬帆远航的钢铁方舟。
△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设计手稿
钱源的野心很大。
项目规划之初,候选的建筑师并不止里伯斯金,还有解构主义大师 Frank Gehry,设计天津图书馆(就是前两年刷屏的那个纯白色网红图书馆)的 MVRDV 事务所……
他去纽约找过林徽因的侄女 Maya Lin,考虑到林氏家族与中国近代史的渊源。Maya Lin 应承了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但因时间冲突,最终作罢。
△ // 现在看到的博物馆,几乎就是里伯斯金的最初构想 © hufton + crow
「异形」的挑战
“ 底部几乎完全悬空,两端像桥一样被拉起,这是一座「异形」建筑。传说中施工难度堪比「鸟巢」有些夸张,但,它的确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为了将底部空间开放给市民,这座全钢结构的「异形」方舟,几乎全部悬于空中。
构筑博物馆的1500多个钢构件,没有一模一样的。甚至还有在「鸟巢」施工中都难得一见的巨型弧形悬挑,难度非常大。
△ // 里伯斯金专门派了一位女建筑师,驻扎武汉大半年,抠每个细节。盖得不行,必须重来。© Studio Daniel Libeskind
最让钱源头疼的,是博物馆外表皮,做了九个月。
用他的话说:「用金属做出优美、连贯的弧线,非常难。」他们做了四、五个1:1的模型,研究三角形钢板该怎么贴。
△ // 除了外立面用到了进口不锈钢板,博物馆所有钢材都是武钢造,总共用钢 3500 余吨。
隐藏的设计彩蛋
“ 爱美的人可以来拍照,研究历史的能往深挖,这里埋了太多彩蛋,很多细节都让你有被击中的感觉。”
△ // 透过落地窗,可以看到汉阳钢厂的旧烟囱和红砖墙。内外相融,外部空间也是讲故事的地方。
钱源说,博物馆不该总是一副古板严肃、时刻想要教育人的气场,他就想做一个群众喜闻乐见、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博物馆:
「爱美的小姑娘愿意拍照,有什么不好?历史爱好者可以往深钻研,城市经营者能看到张之洞在城建、交通、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尝试,即使不知道张之洞的人,也可以感受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
△ // 「历史学家看张之洞」
六位历史学家的对谈视频,对张之洞的生平成就各抒己见。几位历史专家中,有位 80 多岁的老先生,癌症晚期,他特别希望在风烛残年时,能亲眼看见博物馆开起来。
△ // 「卢汉铁路」钢轨圆环
张之洞因主持修建卢汉铁路来到武汉,环形的钢轨装置,从三楼一直延伸到四楼,熟悉的「大智门」就在四楼。
「卢汉铁路」钢轨圆环的内侧,刻有当年经停的每一个站点的名字。站名会依次亮起红光,红色光带穿梭一圈,有一声「咚」的响。那是 112 年前火车车轮碰撞铁轨的声音。
不止如此,还有一个隐藏更深的彩蛋设计:站点亮起一圈所需时间,恰好是当年卢汉铁路全程运行时间的 1/60。
△ // 「一个改革者的孤独」
被设计在建筑内部一个陡峭的弧形边角上,爬上陡坡需要费一些力气,就像张之洞在内忧外患中推进革新,也并非易事。
金属立架上的书,摘取了各界人士对张之洞的谩骂质疑,坐在椅子抬头看,藏在悬梁上的几段话,直击内心:
“ 张之洞曾自述,「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作为清末的重要改革者,他始终处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之中,要面对来自朝廷、同僚、乃至整个社会的不理解、怀疑甚至是攻击,他必须慎之又慎,拿捏好改革与守旧的分寸,否则不仅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且他所秉持的改革理想也会付诸东流。
我们看历史人物,由于时间久远,往往能从远距离看到历史的脉络,所以可以轻易评价他的功与过,褒贬他的善与恶,但如果我们跟当事人一样,被困在历史的「此时此刻」,又将如何抉择呢? ”
△ // 「张之洞图书馆」
沿阶梯步入阅览区,两侧墙面有一个先收窄、再放宽的设计。收窄的墙面罗列着张之洞看过的书,放宽的墙面则是他所著的书。每个人都要先从外界汲取,进而才能向外输出。
△ // 「中西结合的近代学堂教育」
没有张之洞,就不会有今日的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在此策展区,能看见当时中学的「课程表」、大学的「文凭」,学堂的「校服」。
现代设计与百年历史
“ 这座博物馆的藏品并不多,更多的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和一些现代手段,来回溯百年前的遥远历史。”
印象中,博物馆总是塞满年代久远的瓶瓶罐罐,散发着深沉老旧的气息。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让人耳目一新,除了简洁利落的空间设计,还有新的技术、新的叙事方式,让百年前的史实不至于生涩难懂。
△ // 「武汉近代工商业」
旋转右侧旋钮,可以看见中俄茶道的动态轨迹。
钱源说,这样设计,也有不得已。与张之洞历史有关的「物件」展品,大多数已被其它博物馆收藏,而相关历史建筑,又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
藏品匮乏,制造了策展困境,也促使另辟「曲线救国」的灵感:
博物馆未必要以「博物」立馆,它也可以是一个承载了无数「超链接」的空间。通过声音、影像、书籍、投影,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物理空间上散落于武汉的历史痕迹。
△ // 「武汉近代城市公共设施」
张公堤、武泰闸、轮渡航线……都是张之洞的功勋。
△ // 「对张之洞的评价」
站在圆形区域,光随之亮起,地上映出光斑。定向声音感应装置,会播放一条对于张之洞的评价,褒贬不一。
这些装置实现起来并不复杂,更多的,还是回归设计细节上的巧思。钱源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张之洞生平年表。
一般博物馆会用「年份」来划分时间,而这里却用了张之洞的「年龄」:26 岁中探花,45 岁任山西巡抚,52 岁来到武汉……
年份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年龄却可以瞬间让人代入。
△ // 「张之洞生平年表」
最大的一件展品
“ 在博物馆顶层,你可以看见月湖,看见龟山,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曾经就在龟山脚下。与张之洞有关的最大的一件展品,其实是武汉这座城市啊!”
博物馆六楼,目前尚未对游客开放。未来会规划为咖啡休憩区。
应邀登上顶层,透过交错的钢结构,俯瞰城市。远处的电视塔,矗立在武汉朦胧秋色中,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就在龟山脚下。
于是恍然大悟:与张之洞有关的最大的一件展品,其实是武汉这座城市啊!
贯通南北的京汉铁路、车水马龙的中山大道、世界一流的大学……
百年前,张之洞来到武汉,开启 18 年督鄂生涯。他的作为,至今影响着每一个武汉人的生活日常。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门票:免费(凭身份证进入)
地址:武汉市琴台大道169号
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电话:027-84582013
· 推 荐 阅 读 ·
///
投稿邮箱 / whlywtg@126.com
: )点个赞再走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