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07年6月,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端方从德国归来。当他乘坐的轮船在天津塘沽靠岸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船上竟然载满了从未见过的动物。从长满条纹的斑马,到健壮凶猛的非洲狮,从长脖子的澳洲鸵鸟,到美洲大鹅,足足有59个铁笼,共计57只野兽、52只禽鸟。它们是考察期间,端方以6万马克的价格向德国商人宝尔德订购的,也是北京动物园的第一批动物。



民国初年的动物园大门,牌匾上名为“中央农事试验场”。


1972年,国庆节期间的动物园。

    


万牲园开办后,国内各地督抚和外国使节争相向万牲园赠送动物。万牲园里的动物种类不断扩充。到清末时,万牲园豢养的哺乳、爬行、两栖、鸟类等动物,共计100多种,其中包括丝猿、吐绶鸟、灵鹊、窝雕等许多稀有物种。

    

经过半个世纪的战火,新中国成立时,动物园瓦砾遍地,荒草丛生,仅剩下十来只猴子,几只鹦鹉和一只到中山公园避难的老鸸鹋。

    


1953年,动物园里的大象表演。


1953年,动物园的狮子。


1954年,动物园里的大蔡花鹦鹉。李祖慧摄


1954年,动物园四不像。李祖慧摄


1954年,家狗、犾狗和小豹子和气的在一起。李祖慧摄


1954年,驼鹿。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政府接管了当时的农林试验所,也就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并将其更名为“农林实验场”。之后,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公园系统。1950年3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将重新修整后的北平农林实验所,以西郊公园的名称对外开放。但当时的西郊公园内,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郊公园管理处,一部分是西郊农事试验场管理处(后改名为西郊实验农场)。

    

1952年8月,根据市政府“精简节约,紧缩编制”的精神,市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西郊实验农场合并西郊公园管理处。次年8月,就西郊公园更名的问题,市公园管理委员会请示北京市人民政府。1955年4月1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1954年,小黑熊吃牛奶。李祖慧摄


1954年,小朋友最爱看小黑熊了。李祖慧摄


1954年的动物园的一角。李祖慧摄


1956年,动物园的长颈鹿。


1957年,饲养员在喂小熊猫吃竹子。


    1958年5月,北京动物园由非洲运到一对年幼的黑猩猩。冯文冈摄


    

1952年8月,根据市政府“精简节约,紧缩编制”的精神,市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将西郊实验农场合并西郊公园管理处。次年8月,就西郊公园更名的问题,市公园管理委员会请示北京市人民政府。1955年4月1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的名称确定后,人家一致认为应有一块牌匾。经再三协商,动物园决定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于是,当时的公园管理处主任崔占平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开宗名义请其题字。不久,郭沫若的秘书打电话告知动物园写好了。郭沫若题字共有4款,动物园从中选出一款,放大并制匾,匾制成后,将其悬挂在动物园入门处。



1962年,北京动物园雪后初晴。高宏摄


1962年,到动物园玩的小朋友们。高宏摄


1962年,动物园的大夫给象治病。冯文冈摄


    

1955年后,动物馆舍迅速地向公园的中、西部蔓延。至20世纪60年代初,动物馆舍建筑面积已达7000平方米,动物活动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先后建成狮虎山、犀牛馆、羚羊馆、熊猫馆和长颈鹿馆等一批动物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建成。



孔雀开屏


猴戏。


鳄鱼


 丹顶鹤



1954年,动物园聘请苏联动物专家来园讲学,传授经验。1960年,聘请国内各方面的专家成立“北京动物园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重视对野生动物的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加强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国内外许多珍稀动物很快适应人工饲养条件,健康成长。珍贵动物大熊猫于1955年首次在园内展出,到1963年即达到首次人工饲养条件下本交繁殖成功。



大熊猫。   

    

    

动物园陪伴几代北京孩子成长,成为他们最美丽的童年记忆。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

资料来源 | 《动物园牌匾背后的故事》作者杨小燕、《从西郊公园到北京动物园》作者杨小燕 

编辑 | 黄加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