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育人专栏】王珂英:未来的实现者, 恰是现在的年轻人

菁菁渊渊 湖北经济学院 2024-04-13


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在采访时不禁问到这几项工作之间如何转换和平衡的问题,王珂英老师笑着回答道:“其实并没有转换的问题,说是三个甚至更多身份,实际工作中界限没有那么明显,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


一如低碳经济领域研究的多元,采访中王珂英老师始终给人一种包容、开放的温暖。在王珂英眼中,自己的研究和教书育人一样,虽然前行的路径错综复杂,但却蕴含着无限可能。用她的话来说,“爱它现在的样子,更爱它明天可能呈现的面貌。”



学习的不同阶段

都需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十余年的教学中,王珂英发现,“有的同学考试成绩很好,但是他并不一定知道经济学在研究什么,不知道经济学的精髓在于什么”。针对这种情况,王珂英老师会在前几周的课堂上补充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系统介绍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在经济学的知识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主题,和经济学视野下展现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脉络。


而到了研究生的阶段,王珂英认为,更多的是从“全”到“专”,从“基础”到“前沿”,这种思维上的转变。研究生需要参与到科研项目,通过基础知识、调研方法的积累,进一步打磨数据收集和文章撰写的能力,来做切切实实的工作,提高专业技能。


“知宏观,识脉络,也要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珂英补充道“大量的基础训练和知识储备,培养的是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具备在某个领域有着整体和长远的视角。但仅仅理解和分析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比如如何去定义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评估结果,去积极的寻求方法,动员资源,达成目标。学术上如此,育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低碳经济学院承担着碳排放权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发挥着科研平台、教学平台、学科建设平台、智库平台的作用,有着科研立院的特色。作为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王珂英承担着科研活动组织、项目申报结题、专著撰写指导、咨询报告起草、承接各项各类课题调研活动的职责。在王珂英看来,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更多时候扮演着沟通和桥梁的角色,对外联络组织学者之间的沟通,对内为老师服务,为学院、中心的科研服务。


通过每年组织不下20场的学术科研活动,学院逐渐形成上半年的能源转型论坛和下半年的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两大学术品牌。通过这两个学术盛事,学院老师能够结交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在王珂英看来,“把全国乃至于全球上有声望的专家请进来,对于老师的眼界提升是很重要的一环。” 此外,学院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起小型规模的座谈交流,邀请国家级的人才进行双方年轻学者之间的学术沟通,在会议上分享各自的学术成果,寻找合作的机会。


王珂英也希望学院老师能够“走出去”,通过博士后项目、短期国内培训,国外访学等形式,让老师能够跟前沿的学者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更深入的交流。学院先后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立了框架合作协议,学院老师可以通过短期的访学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合作。学院也会承担一些国际或者国内的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发掘和培养学院老师专业方向和科研能力。



“近零碳校园”

每个经院人都是参与者


在学校近期颁布的《近零碳校园建设方案》中,“近零碳校园”概念的提出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方案的参与者,王珂英详细解读了方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的“3060”双碳目标,目前来说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宏观计划和运作方式,主要依靠中央政策跟基层响应的相互配合。“但是还有一部分具体的工作,需要通过社区微单元的活动来真真正正的让这些零碳项目落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近零碳校园”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校园或教育机构在运营和管理中减少碳排放,接近于碳中和的状态。校园是零碳微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人口聚集,规模大的校园将近10万人,小型高校也有3-5万人,具有生活生产方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密集的特点。“如果能够在这样的一个能源使用密集、碳排放密集以及生产生活密集的区域里面,推行零碳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对双碳目标的促进也是非常重要的。”


王珂英介绍,项目在实施之前,团队对学校的所有的能源的使用和时间分布上面,做了很详细的调查,对学校的碳汇方面,包括林地、绿草、水源也做了详细的调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方案。


“近零碳校园”第一个切切实实的好处是能够优化校园能源使用。通过能源审计、智能温控、节能建筑设计、能源管理等方式,合理分配能源使用密度,提高能效。第二个好处是通过进行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升级改造,包括校内生产和生活的规划,达到控制能源成本、增强能源独立性的目的。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近零碳校园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师生碳排放认知,从意识上,行动上,到对外的宣传和示范效应的影响上,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王珂英看来,“未来的实现者,恰是现在的年轻人。”学生的“零碳”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



 

    近期推荐    

 



北经济学院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 李梓萌

资料来源 / 融媒体中心

审稿 / 金苑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或使用,敬请联系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news@hbue.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