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多学校的“融合课程”到底区别在哪里?内行来说说门道!

汪然 大手牵小手
2024-09-08

Q:怎样才能每天收到优质的升学育儿文章呢?

A:点击上方蓝字“大手牵小手”关注即可!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这两年,有个名词越来越耳熟能详——融合课程。尤其不少家长考虑让孩子在幼升小或者小升初的时候考双语学校,而双语学校现在都是融合课程,那么问题来了——

所谓的“融合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课程?

教材和知识点如何融合?

中教外教如何融合?

融合课程是否能够应对中考?


其实,如果比较过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你会发现,同样叫“融合课程”,其实不同学校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大有门道。


到底哪家的课程更有含金量?哪家课程适合自己的孩子?


今天,“大手牵小手”邀请一位资深的国际学校择校指导老师汪然,以目前初中各类学校里的“融合课程”为例,具体说说怎么分辨这些学校课程设置到底有多“融合”,适合怎么样的孩子。





作者介绍

汪然:十余年国际教育行业经验,咨询家长过万,喜马拉雅《国际学校选择系列讲坛》原创主播、SMG《教子有方》节目特邀嘉宾,《米特世界教室》创始人。



01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区别

先把概念搞清楚



先明确一个概念——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区别。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分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收外籍)和国际范儿的民办双语学校(招收中国籍)。双语学校可以收外籍学生,但国际学校不能收中国籍学生。


我们经常会说,“打算把孩子送国际学校”,但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国籍的孩子来说,能上的学校是“国际范儿的双语学校”,和外籍孩子上的国际学校是两个概念。


比如,世外、星河湾、平和、包玉刚、协和、万科、惠立都是双语学校;但上海美国学校、惠灵顿、德威就是国际学校;上中国际部、上外附中国际部也是只招外籍。


在2016年,上海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关心国际课程的家长中引发了关注,在当时民间称之为“新动态”。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当时的新闻。总之,经过“新动态”这场会议后,双语学校都对本校课程进行了严格的自查和审核,最终各校的“融合课程”陆续推出。


但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学校的“融合课程”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02一所学校的融合课程变化

有对比才有发现



我们以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为例,看看这所学校的融合课程变化。它在2017年初是这样的:


六到八年级的“上海课程修改版配合国际教学方式”课程,是以上海课程为基础,结合英国国家课程。

学生将在这三年中学习九门课程,它们分别是中文、英文、数学、人文(包含历史和地理)、科学(包含生物、物理和化学)、音乐、艺术、体育和计算机。艺术、音乐、计算机和体育学科将以全英文授课;数学、科学和人文则以双语授课。

中国大陆籍学生要求参加包玉刚实验高中入学考试(直升考),以此获得初中文凭。英文和数学的学科能力评估,学生还需参加国际学校评估,此项考试采用国际学校评估基准,测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数学技能。


经过一年的实施,2018年,包校的融合课程更新为:



对于“上海+”课程,做了挖掘和有底蕴的解释:


作为双语言并重的课程项目,“上海+”课程专为包校初中部6至8年级学生设置,是上海课程与精选国际课程的融合,并且对每一门课程,都有细致的课程图谱和落实纲要:


美术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非母语)


戏剧


英语


综合科学学科


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


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


人文学科


数学


信息技术


音乐



详细地说,包校初中开设的11门课程里:


1、传统学科饱含包校特色,课程设计以自己的主线贯穿,实施覆盖上海二期课程知识点,比如语文课程以文学体裁为分类线索,数学以知识模块为主线,实现覆盖教委大纲内容、拓展内容混合编排的展现形式;


2、英语课程注重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并重;


3、除去传统的语数外课程,还设置了8门课程,可以看到社会、人文、科学、信息应用等综合性强的、跨学科融合的设计思路,同时还有音乐、戏剧等修养型课程,体育课程还分为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两门课程;


4、授课方式上,也是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合理设置中外教授课模式,比如科学,作为核心课程采取了中英授课方式,融合方式采取了分知识点分配课时和相应中外教授课的模式。



可见,“新动态”对于民办国际课程影响不凡。下面,我们就针对大家感兴趣的融合课程实施方式,来进行几个层次的分类。


03融合课程的两大类

拼盘类VS烹饪类


01

“拼盘类”融合



每样菜原貌不变,只是组合方式不同。

根据在二期课改课程这个套餐里还拼入了哪些洋菜,我们还可以分为两类:


加罗宋汤


举个例子:


下图是一所普通体制内初中的课程设置:


再看下图,这是一所民办双语学校的课程安排:



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双语学校全部课程都为二期课改课程,看课表基本与体制内的那所初中一模一样,只是在英文课程中加了补充教材,有些使用wonders教材,有些使用朗文,这部分课时由外教授课。


所以,这一类融合课程就好像什么呢——


孩子在吃的还是一盘中餐,只是另外加了一碗西式罗宋汤。


此类学校比较中规中矩,只有在拓展课和选修课上才会做些文章。


好处:会考和中考都不影响,完全可以继续走体制内高中路线

劣处:用英语学习的环境比较有限




谁适合这类融合方式?


很显然,喜欢这类融合方式的家长,还是希望孩子的学习目标以中考为主,在中考考核的科目不能放低要求的前提下,英语得到一定提升和强化。


换沙拉


如果你理解了上文“罗宋汤”的意思,那么对于这第二类课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类课程,就好比孩子的主食、主材都是中餐。


但在蔬菜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课,比如艺术、体育、科学等,采用外教上课,就好像换了一盆洋沙拉。


当然,“加沙拉”的融合课程,基本也都会再“加罗宋汤”。


好处:英语提升比较好,会考和中考都可以参加

劣处:两条腿走路,孩子比较辛苦,用英语学习核心课程的能力较有限




谁适合这类融合方式?


适合那些目标比较摇摆的家长。


这些家长往往并没有确定孩子将来是走体制内、还是走国际课程路线,所以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太应试化刷题,要更多接触一些国际文化的元素,但同时也觉得体制内课程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希望双语学校不要把知识点难度降低太多。


此外,这类家长对于英语的学习态度比较鲜明,希望英语多浸润一些,能够在各类丰富的活动中塑造孩子全面的个性特点。

02

烹饪类融合


这一种融合课程是将中西课程设置和教材知识点做了选取、混合等融合,所以是烹饪类融合。


菜品单纯来看,既有中餐的精华,也有西餐的味道。


这种融合方式根据主厨是中方还是西方,也可以分为两类:


中方主厨


主厨是中国人,也可以做出不错的西餐,这类学校的融合课程设置无论从核心课程,还是多元化课程方面,都是按照国外课程的框架搭建的,授课以中方师资双语授课为主。


比如下面这个课表:



可以看出,核心课程比较偏向西式化设计,因为同样六年级,体制内的科学课作为副课,每周一般最多两节,人文类的课程也是较少的,而这份课表中,科学安排了三节课,同时增开了历史、设计、方法论等人文和学术英语类课程。


当然,是否为中方主厨,不是从课表看出来的,而是指校方管理层,以及课程实施以中方教师为主授课是双语授课。


谁会喜欢这类融合方式?


一定是选准方向要走国际课程路线的家长。


这一类学校往往是一些老牌的双语学校,从国际课程的教学设置和方案上都是比较匹配国际框架的,不过,这类学校一定是中方主导,最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上,细到学校纪律、规划,如果你想化妆,如果你不想穿校服,这类学校就不适合你咯~


外方主厨


从课表就可以看出主厨风格了吧。不仅是校园文化上,还是授课教师上,肯定是更偏向于西式。


一般这类学校,中文课和涉及会考内容的部分课程会少量用中教,其余课程几乎都是外教。70%的外教授课比例绝不夸张,中教部分也是双语哟。


谁会喜欢这类融合方式?


当然是那些准备随时到国外的家长,可能初中就会转学,或者升高中就有到国外高中去读的打算。课程教授方式、多元文化衔接,这类学校都是最适合的啦!


那么,“烹饪类”的学校是如何实现会考要求的呢?


首先,烹饪类的学校所用的教材一定是这样的:



从英语到各学科都会选用一本国外原版教材,当然,同时也会匹配一本二期课改教材。


但是外教不会教二期课改教材吧?当然,所以一定是中方课研小组把知识点做了梳理,凡是原版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需要给学生们配套练习,所以作业会是这样的:




另外,学校也会在课时分配中做文章,比如地理,涉及中国地理的部分由中方教师授课,涉及世界地理的部分由外教授课。


为了实现“融合”的要求,学校们真是煞费苦心呀!


04如何判断学校的课程是哪类融合方式

会问、会看


分析了那么多,是不是已经有点晕了?


更大的问题来了——就算上面的都已经看懂了,但这么多种类的“融合”,如果没有内部认识的老师和家长,你在择校时,怎么知道这所学校属于哪类“融合课程”呢?


官网和招生简章上确实都有写课程设置,但通过这种渠道,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因为信息量太少。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


1、  在招生宣讲会上问!

2、  如果有课程展示,一定要现场听课,要看教材!


那么,要问些什么问题呢?


1) 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的?科目有哪些?一定要了解“不同科目的课时量”;

2) 各科中教和外教的授课配置是什么样的?哪些是中文授课,哪些是双语授课,哪些是英文授课;

3) 一定要亲眼看到教材和作业,哪些课程匹配原版教材或补充教材,作业形式如何体现。


总而言之,学校的目标都是实现“全球公民素养”,不过实现的方法各有千秋。从提升语言,到逐步实现多元文化交融,再到课程跨学科融合——教育理念不同,融合方式也不同,教学目标和评估方式也不同,更关注英语能力,还是思维方式?择校前一定要先考虑清楚哟!





如果你还有些具体疑问的,比如“某某学校的融合课程到底算哪一类?手手君征得汪然老师的同意后,把她的个人微信号贴在这里,有需要的可以直接咨询她。不过她平时很忙,可能不会及时回复,大家理解一下~


汪然老师个人微信




— THE END —

大手牵小手

总有干货和惊喜

欢迎转发分享


大手牵小手

优秀教育公众号

独家信息 名师云集


长按二维码

一键领取大量教育资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手牵小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