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女神啊!家世惨烈却自立自强、惊艳联合国,被宋美龄一生敬仰!
Q:怎样才能每天收到优质的升学育儿文章呢?
A:点击上方蓝字“大手牵小手”关注即可!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今天,手手君想给小女孩们,说说一位“女神”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手手君带着女儿参加了一个亲子聚会,席间大家自然地吐槽起了现在的学习压力。于是有人说,“还是你们生了女儿的开心,读书不好也没关系,以后找个好点的老公就行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女孩子考上大学又怎么样,以后还不是辞职在家带小孩?”
老母亲当时默默翻了个大白眼,不想多争论。
恰好有个小女生玩耍间重重摔了下,拍拍灰尘起来,嘻嘻哈哈继续疯跑。那位老兄半开玩笑地拦住她说:“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你这么彪悍以后没人喜欢的。”
你们懂的,手手君这种时候肯定是忍不住了。
席间的三言两语,这里不细说了。但回家的时候,女儿在车上问了两个问题:
“妈妈,什么是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呢?找个好老公比读书重要吗?”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随着孩子的长大,自会见识到生活的多元与人性的复杂。
但在孩子的童年,在世界观价值观萌芽的时期,作为老母亲,手手君给她讲了一位女性的故事。
她年少时经历了巨大的坎坷,却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裹过小脚,却代表中国走上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主席台;终生未嫁,却永远是万千学子心中的母亲。
她叫吴贻芳,用一生守护金陵女大的一方净土,也守护了心中“正德厚生”的理想。
在那个女性尚处于非常弱势地位的时代,却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女神”——心胸里装着家国,眉宇中深藏志气,衣袖间挥得出学问,一生作为造福当世,泽被后代。
就在车上,手手君一边讲,一边从手机上找了很多关于她的照片、她的生平资料给女儿看。
回家后,仍意气难平。索性把这位“民国女神”的故事细细写来,写给每一个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小女孩。
01
以命相博的求学机会
1893年寒冷的1月里,湖北武昌候补知县吴守训的二女儿出生了。腊梅开得正盛,暗香过处,吴守训触景生智,为女儿起名为“贻芳”,别号“冬生”。
身为官家小姐,裹小脚、学针黹、务女红都是分内之事。但新时代的风还是悄无声息地吹皱了女孩儿们的心。
吴家的两个女儿贻芳和贻芬,都对绣花毫无兴趣,一心渴念的是能像大哥吴贻榘那样,亲炙现代教育的芳泽。
一次母亲的娘家亲戚从杭州来探亲,闲聊中提起,杭州开设了一间女子学校,名叫弘道学堂,用的是西方现代教育模式。
两姐妹闻讯像着了魔一般,闹着要去上学。可是在上世纪初的旧式官僚家庭,未出阁的官家小姐跑去外面读书,那简直荒唐。
吴守训恪守着千百年相习的古训,认为女孩子读书不算正途,只有嫁得良人相夫教子才是好的归宿,于是断然拒绝了女儿们的“胡闹”。
吴贻芳和姐姐贻芬都不甘心一辈子困守闺阁。多番苦求无果,性情刚烈的贻芬竟然吞金自杀,以死明志。
好在及时救回,父母大惊之下,不得不遂了姐妹俩的心愿。
02
花季年华惨烈家变
16岁,对于正在求学的吴贻芳来说,美好人生正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一场惨烈的家变。
1909年,因一笔公款亏空,父亲吴守训被上司指控贪污。旧式文人极重名节,百口莫辩之下,吴守训带着一身洗不掉的脏污跳江自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
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厄运似乎缠上了这一家人。
(吴贻芳一家与陈叔通兄弟合影,前排左二为吴贻芳)
两年后,大哥吴贻榘就读的清华学堂停课,出洋留学梦断,一家子妇孺的生计又让他无力承担。自觉走投无路时他竟也步父亲后尘,自沉于吴淞江。
早已久病的母亲再也经不住丧夫之后又失子的打击,旋即病亡。
自杀仿佛一场传染病。母亲入殓前夜,从小和吴贻芳最是亲密的姐姐吴贻芬,自缢在母亲的棺木旁。
一月之间接连失兄、失母、失姊,吴贻芳好像枝头的一片枯叶,在深秋的风里瑟瑟发抖,随时会坠落。
多年之后回忆起那段经历,她仍难掩悲痛:“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那种弥漫全身无从抚慰的痛,成了烙在心底的伤,终生不愈。
03
责任在身自立自强
深陷绝望之际,命运终于松开了扼住喉咙的手。
一直关心吴家的二姨夫陈叔通,得知吴家的惨状后,亲自帮忙料理一应后事,并把幸存的吴贻芳、她的祖母、妹妹接到了自己家里。
陈叔通还开导吴贻芳说,无论遇到什么事,自杀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大人们不在了,你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要对9岁的妹妹和年老的祖母担起责任。
(吴贻芳与二姨夫陈叔通)
心头还在滴血,吴贻芳却不敢死了,责任逼她活下去。
从天真烂漫到顶门立户,少女仿佛一夜间被催熟。
她应该感谢自己所受的新式教育,让她在巨大打击面前摆脱了旧时代覆巢之下女子的宿命,有能力,有勇气重新收拾起一切,活出不一样的余生。
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金陵女子大学特别插班生进校学习。
那一届学生少得可怜,只有9个。到毕业的时候剩下5个人。但是从此,中国有了自己培养的女大学生。
家变后的吴贻芳学习更加刻苦,性情却已大变,她不再有少女的活泼与娇羞,而是整日郁郁寡和独来独往,很少与人交流。
出于善意,同学们推荐她当了学生自治会的会长。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她不得不费心去组织活动,沟通联络,广泛社交……渐渐地,昔日敢作敢为的女孩子回来了。在社会的汪洋里,她一点点寻回失去的热情。
(金陵女大求学期间,右二为吴贻芳)
这一口气,这一条命,即便无缘回哺双亲,也还是可以为社会为国家点一星香火。
1919年毕业前夕五四运动爆发,吴贻芳率领全级仅有的5名女同学大步走在游行队伍里,她们代表亿万中国女性发出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在那个时代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04
异域求学守护尊严
大学毕业后,吴贻芳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其间,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她。
美国一所大学的校长到学校来演讲,吴贻芳担当翻译,一口流利的英语博得了校长的好感,被推荐去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1926年,应邀赴美的澳大利亚总理在公开演讲中大肆宣扬其对中国的偏见,声称“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临近的亚洲国家,应该移民到中国去……以免上帝赐给我们的资财,都被那些不开化的野蛮人,白白地浪费掉……"
吴贻芳愤怒不已,当场站起来大声抗议:"你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随后愤然离场。
第二天,《密执安大学日报》就发表了她撰写的文章,逐条批驳澳大利亚总理的种种谬论,态度鲜明,词锋犀利,思维严谨。
彼时,宋美龄还没有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林徽因正情陷两位优秀的男子,吴贻芳第一次让西方人见识到,一贯和婉的中国女子深藏的血性。
旅美六年,吴贻芳常常因民族尊严受到践踏而痛苦,这份屈辱促使她更加精进学业,以待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回国效力。
1928年,母校金陵女大发来电报,邀请吴贻芳归国担任校长。
冥冥中注定的这一声召唤,让她带着生物学博士学位欣然返国。这一年,她刚满35岁。
05
正德厚生重塑女校
民国时期,流传着一句笑谈:若说宋美龄是民国第一夫人,吴贻芳则是民国第一小姐。
二人同属时下杰出女性,宋美龄一生都毫不掩饰对前者的欣赏,曾多次致电邀请吴贻芳做教育部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职位的重要性不必赘述。然而宋美龄多次致电得到的回应都是“吴校长人不在”这类推辞。
在吴贻芳心里,她只专注于想把金陵女子大学办好。
站在昔日母校的讲台上,吴贻芳感慨万千。她的归来,给这座学校带来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而她也用接下来的整个人生守护了学校。
融合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她将校训定为“厚生”二字。
吴贻芳这样为“厚生”注解:“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丰厚”。
基于此,她决心从身体到精神塑造好每一个学生。
女性要承担她们的社会责任,就不能再像旧社会女性那样弱不禁风。初入校的同学,要接受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其中一项就是体态:是否肩歪?是否驼背?有无内外八字?倘若在体态老师这里留下"黑记录",就必须参加"矫正体操班"。学年末,还要竞选"最佳姿势小姐"。
学校里每年都组织舞会、运动会,学生在这里得到了最全面的人格培养。
吴贻芳本人,便是最好的榜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她都衣着得体,腰板笔直,仪态优雅。
作家冰心曾经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第一次得瞻吴先生的风采,是1919年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大礼堂,她从容地走上讲台演讲时,就惊慕她的端凝和蔼的风度,她那清晰的条理、明朗的声音,使我感到女大从没有过这样杰出的演讲者人选。”
而她培养的金陵女大学生们,走在街上就是有种与闺房小姐截然不同的自信气质。
她不希望学生们闭门读书,她要她们将年轻的生命汇入时代的洪流。
安徽发生水灾,她动员学生们捐钱捐物,帮助灾民;七七事变之后,他带领学生们参加募捐,到医院、难民所服务。
金女大还是所有女子大学中,爱国活动组织得最有生气的。义卖义演、歌咏比赛、出版小报……吴贻芳总是积极支持。
可是,学生们的课业成绩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当时金陵女大的教学质量已经获得国际认可。学生毕业后出国的话,只需要一纸吴贻芳签署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入读欧美的高校。
1937年南京沦陷。吴贻芳带领师生辗转千里,先到武昌,后到成都华西坝复课。她还采取勤工俭学等各种措施,帮助受战争影响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求学。直至1946年4月,学校才分批迁回南京。
流亡期间,她组织学生到乡村去服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培养她们从事社会调查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945年,当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公布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代表团名单时,金女大沸腾了:吴贻芳校长是中国代表团中的唯一女性!
这个从旧时代摇着小脚走来的女子,身穿暗色旗袍,沉着地走上主席台,用流利的英文讲述了近代中国遭受的种种苦难,阐述了中国政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看法。
当她用毛笔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身后肃立着一圈男士。
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中签名的女性。
06
校长妈妈宽严并济
吴贻芳终身未婚,也无儿无女。
曾经被命运残酷摔打过的女子,在她历劫重生之后,将无尽的爱与暖洒向学生们。
新生入学的时候,她会提前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亲自为她们讲授校史,还经常到学生宿舍去嘘寒问暖,亲自照顾生病的学生。
那个年代家境优越的人家才会供女孩上大学,作为教会学校的金陵女大此前也一直都是贵族学校。吴贻芳校长改了规定,穷人家的孩子只要成绩优秀也可以进入金陵女大学习,家庭实在困难的,还发放补助金帮其完成学业。
很多的做法和理念,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开明前卫。
学校本来规定不收已婚女生。当时一个女生偷偷跟南京的一位军官结婚。被发现后,吴校长没有简单地将其开除,而是带了礼物去到女生家里,恭喜她结婚,再委婉地告诉她不能再继续上学。
不久后,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恢复单身的她希望趁年轻完成大学学业,金女大重新接受了她,校长还帮着她抚养孩子。
大学女生谈恋爱是免不了的,有些女生跟外校的男生谈恋爱,晚归时只能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像每个体谅青春冲动的母亲一样,只是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她在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些半封闭的小间,开设“恋人专室”,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聊天,条件是离开时把制造的垃圾带走。(这在今天的很多大学里都还做不到吧。)
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大厦将倾之际对进步学生展开大搜捕。吴贻芳听说自己的学生被列入了黑名单,连夜赶去见教育部次长杭立武,严正地说:我吴贻芳担保,金女大没有你们要逮捕的人。
当时金女大里确有中共地下党的秘密组织在活动,但是吴贻芳以自己的影响力将警察挡在校门外,她的学生没有一个被抓走。
07
生活简朴看淡功名
在吴贻芳任校长的23年时间里,金女大的图书馆、礼堂、医院相继落成。学生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条件也都甚为优越,校园生活十分舒适。
而吴校长自己,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一年到头粗茶淡饭。除去一些特殊场合需要的几件像样衣服外,她常年穿着布衣布衫,破了自己缝缝补补。
她不要校方配的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用来接济亲友,外出演讲所得的酬金和礼物,也全都转赠困难的师生,还不让受赠者知道。
在她担任校长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合适的婚育年纪,此后更是一心忙于事业无暇它顾。
“我在等一个合适的人”,这是她对外界关于独身问题仅有的回应。没有遗憾,也无关悲喜。
也许这位奇女子早已把生命活出了不一样的境界,不再需要一个男子或者家庭的收容;也许她早就把自己嫁给了金陵女大,嫁给了中国刚刚起步的女子高等教育。
1948年,金女大举行吴贻芳主校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学生特别创作了一出话剧献给吴校长:吴家小姐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她始终不肯点头。最终,“教育之神”登门求爱,吴小姐欣然同意。
坐在台下的吴校长笑了。
1949年国民党败退迁台前夕,宋美龄专程派人给吴贻芳送去机票,力邀她赴台。但她放不下金女大,舍不得自己守护大的孩子们,最终留在了大陆。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第二年在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1952年,新中国在金陵女大原址建立了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1月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任该院副院长,后任名誉院长、名誉校长。不久,她又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后又担任过江苏省副省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吴贻芳继续着她的教育事业。南京以及其它地方的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留下过她的声音和足迹。
她心里始终牵挂着执掌金陵女大的23年里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999名学生(被外界称为“999朵玫瑰”),曾经如同亲生孩子一般地教养与呵护,早就在她们之间建立了超越血缘的情感连接。
无论多少年过去,无论身处怎样的政治形势,始终她记挂着她的玫瑰们——谁的生活有困难,谁的身体不好,谁工作上遇到了问题她都记在心里,尽力给予帮助。
文革之后,当劫波渡尽的昔日学生们再次见到吴贻芳时,大家拉着她的手呼唤着“老校长,老校长……”一个个哭得像孩子。
1979年,吴贻芳获得曾经就读的美国密执安大学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86岁的老太太再一次远渡重洋,去到美国领奖,并用流畅的英语作了20多分钟的答词。
08
桃李成蹊但留清芬
晚年的吴贻芳,生活上不仅有保姆料理,学生们还自发组织起护理组,排班照顾她。帮她洗澡,陪她吃东西,老太太牙口好胃口也好,像一位慈祥的老祖母,每天看着白发苍苍的学生们来来去去。
更令她欣慰的是,自己呵护了一生的玫瑰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继续播撒着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信念。
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领略她们的芬芳。
徐亦蓁,曾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中国代表。金女大校董事会主席。
严彩韵,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美国埃拉马医学院教授。先后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任职。
鲁桂珍,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博士,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夫人,与丈夫一道,参与了享誉科学界巨著《中国科技思想史》的撰写。
葛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首批荣誉学部委员。获“首届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
胡秀英,哈佛大学树木园林終身研究员。荣获香港特区“铜紫荆星”勋章,2010年年度“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
郑小瑛,中国著名交响乐团指挥家。
无论她们身处何地,年龄几何,吴校长的训诫早已深入骨髓,成为终生的准则:“为人处世,是施予,不是取得;是宽容,不是报复;是牺牲,不是自私。
有时间,大手牵小手 还想写几个人,包括手手君敬仰的物流学家吴健雄——
还有多年前曾经采访过的科学家叶叔华——
在采访叶叔华的时候,她有一句话令手手君记忆犹新,也送给所有的小女孩儿——
要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
或许,小女孩儿长大后,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她幼年时,希望她的心灵能被这样的女神照亮——心胸里装着家国,眉宇中深藏志气,衣袖间挥得出学问,长大后,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所在。
大手牵小手
每天都有干货和惊喜
进入公众号,选择“设为星标”
就能一键找到,不会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