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划重点!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

2017-11-21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编者按


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持续发展、理性规划”。本次年会共举办了57场平行会议,学术报告精彩不断。


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部分精彩报告、观点,更多年会精彩报告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后续报道


吴良镛:从“京津冀研究”到“广义的京津冀”

参会代表观看吴良镛教授报告视频。


吴良镛教授指出,京津冀地区的人居建设是我们数十年来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新的时代对京津冀发展提出新要求,也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吴良镛先生认为,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发展形势,宜乎建立“广义的京津冀”的思想,实现“包容式”、“融合式”的发展,充分考虑雄安与北京、天津的关系,三者相“容”、相“融”,化解矛盾,协同发展。同时要为河北的发展留有余地,不是从河北划出三个县来给新区,而是要充分考虑保定等的发展需求,从地区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进行研究和规划。


吴良镛教授指出,就雄安新区规划而言,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明确大的前提,包括:水、土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等,要将白洋淀的治理作为新城规划建设的前提;其次,要研究现状城乡布局,分析它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第三,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原理,按照步骤,一步步来,这是无法跨越的,要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城市设计当然至为重要,但是城市设计的开展不必过急,宜乎后期根据现实状况因地制宜;第四,启动的面积不宜过大,踏踏实实逐个把小片区做好;第五,要关注体制的创新。


伍江:关于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

伍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伍江教授认为,城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更新并持续迸发活力,城市更新本来就是城市永恒的主题。城市的更新是持续不断的常态化的生命活动。但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细胞层面的,亦即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断裂式的。手术式的更新改造只能是极特殊情况下的短期的暂时的行为。


在中国已经持续了30年的摧枯拉朽式的旧城改造运动必须尽早结束!城市改造更新必须尽快进入正常轨道,即城市的有机更新轨道。


2016年10月20日联合国第三次人类居住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特别关注:城市的包容性发展,注重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城市的绿色发展,保护地球环境,保证可持续;城市的韧性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抵抗各种冲击;城市的有序发展,依赖于高效的城市治理。


赵燕菁:衰败还是崛起——东莞的危与机

赵燕菁  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教授


赵燕菁教授认为,成功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强大的城市,而是能最后活下来的城市。


赵燕青教授指出,从追逐资本到追逐现金流,未来成功的城市是可以创造最大现金流剩余的城市,现金流是劳动力要素的函数,留住最毒的就业人口的城市会获得最大的增长。城市竞争:最低的居住成本+最好的公共服务。


1、最低的居住成本:住房

东莞的机会:创新住房制度。租赁市场已经解决“住”的问题,住房问题的核心是财富积累和再分配。好的住房政策:先租后售、与就业挂钩、造就中产阶级。


2.最好的公共服务:现金流收入

城市化1.0阶段的教训,“违章”致公共资本流失。城市化2.0阶段的关键,减少公共服务价值的漏失。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存量资本最大限度转为现金流。建议:违章建筑合法化、对所有物业征税、为新市民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价(水电费等)、建立公共资金(养老社保)、公共服务收费返回基金个人账户。


边兰春: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城市设计价值导向

边兰春 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边兰春教授认为,城市塑造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意愿行动,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始终是文明程度的标志,其形式以是居住城市中的人们所做的决定的多样性来确定的。


城市设计实践在于空间维度的比较,认识城市设计实践的不同特点与社会影响,是从共时性的视角进行城市设计比较的重要方法。城市设计的目标是--美好生活追求。


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下,在试图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来实现城市发展理想模式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原则。


一个好的城市理想的特征,应当是一个空间弹性有序,充满经济的活力,体现社会的包容,促进民主政治,生态可持续以及具有市民归属感和文化意义的城市。


郑德高:都市圈与巨型城市地区:功能性地理重构的两种模式

郑德高 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


郑德高教授分析了都市圈的理论演变,他说,都市圈理论从理论缘起上来说,偏重地理学、生态学,在全球化、信息化下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圈理论侧重功能地理。他指出,都市圈与巨型城市是功能性地理重构的两种模式。


郑德高教授解析了功能性地理空间的研究框架,即建构功能(what)、范围(who)、如何(how)、在哪(where)4W的研究框架,他以上海都市圈、武汉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进行实证研究。


上海大都市圈在功能关联方面,依托大数据平台,运用总部-分支法;重点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组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向上海中心城区及近沪综合城市再集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常熟等地。


郑德高教授以长三角为例对巨型城市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其在功能关联上趋于网络化,以功能地域为基础,结合形态区与政策区综合界定长三角范围,在生态、城镇等方面实现区域协同,关注产业节点、创新节点、枢纽节点、特色节点四类关键节点。


潘安:总体规划改革新思路和新要求

潘安 广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潘安认为,城市总体规划要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行得通、改得过、稳得住、不偏不倚的反映各行各业空间需求的城市中长期规划”。


总规要控制这个城市15年的发展,预测和实际之间会出现一个缝隙,怎么样建立一套行政机制,让总规既能控制城市发展,又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这是总规要做的事。


总体规划是以统筹全域的愿景和发展目标为基础,整合所有涉及空间领域的行业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引导要素和控制底线要素,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总体规划就两件事情,第一是引导,第二是控制。引导就是你这个城市到底怎么发展,控制就是控制我们的生态、日益稀缺的资源不能再稀缺下去。


一个好的总规至少能做到四点:上级政府知道你要干什么,本级政府要知道怎么干,相关部门知道如何协调和配合怎么来干,社会各界知道如何评价与监督。


叶裕民:城市治理体系与规划变革

叶裕民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叶教授介绍了城市治理体系逻辑架构: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质量决定中国制造2025。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核是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核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城市空间品质。


叶教授说,空间规划矛盾的根源是各部门规划外延持续扩张。各领域空间规划职能交叉重复,导致空间规划重叠冲突。既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又是规划管理的问题,本质是公共治理问题。叶教授指出,多规冲突导致两大问题:


1、大规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失效。

2、空间失序,过度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

过度开发和保护不足导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度保护和发展权保护不足导致土地饥渴症,地方盲目扩张,城市空间品质差,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内部人居环境恶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叶教授指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年会精选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尹稚:中国新型城镇化 大国•大局•大势

重磅!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