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望田园,这里是三段春天的乡村故事
导读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乡愁”也已经成为流行词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18年3月发起的“望田园”专栏活动,希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以简短的图文方式,来记录和分享亲身体验的乡村。它不以图片是否精美为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图片后的现实、回忆、故事,它可以是一个传说,也可以是一段美好或者揪心的回忆,甚至只是一次偶遇。
第一期“春”季收稿已经结束,我们也获得了甚至有些意料以外的惊喜。本文精选了三篇稿件,这些投稿各有侧重,但图文间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乡愁不是忧愁,而是内心深处的温情和理想。
与此同时,"望田园"春季篇的推优活动正在进行中,截止时间为6月24日24点。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为你喜欢的文章投票哟。
本文字数:5876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乡愁”也已经成为流行词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18年3月发起的“望田园”专栏活动,希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以简短的图文方式,来记录和分享亲身体验的乡村。它不以图片是否精美为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图片后的现实、回忆、故事,它可以是一个传说,也可以是一段美好或者揪心的回忆,甚至只是一次偶遇。
第一期“春”季收稿已经结束,我们也获得了甚至有些意料以外的惊喜。因为这些投稿各有侧重,但图文间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乡愁不是忧愁,而是内心深处的温情和理想。正是在这些图文里,我们也看到行业性的历史担当。非常高兴能够在学会平台上进一步推送分享,也欢迎更多的朋友为我们接下来的“夏”、“秋”、“冬”投稿。
以下为第一期“春”季的三篇精选稿件,讲述了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招贤镇小塔子村、江苏常州西夏墅镇梅林村、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这三个村庄的春天故事。
004号 山西
小塔子之春:“瓮”中故事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费智涛
小塔子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招贤镇,是碛口地区唯一一个以生产陶器为主的生活生产聚集地。
小塔子村是我姥姥家的所在地。自我记事时起,就被进村路上不断涌现的“瓮墙”所吸引,这些“翁墙”不但是罗列规整的,更是色泽鲜亮——一排排的釉彩黑,映衬在皑皑白雪下,万里无云的蓝天之中,太阳仿佛也不是那么炽热了。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鱼米香,说起这小塔子村,还有一番耐人寻味的历史。山西,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能源大省,在外人看来,却都是煤黑色的。我在外跟别人说起自己的家乡,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条件反射:“你是山西人,你们那边人都挖煤吧”,亦或是“山西呀,山西煤多,煤老板也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记忆中的大货车在街上“摩肩接踵”,天总是灰色的;就连下的雪花,仔细看会发现,都是煤灰夹心的。但就在这“单调”的天地间,山西所珍藏的却是华夏文明的记忆。
山西有三大古村镇分布的地方,黄河边上的古村落、汾河流域古村落和沁河流域古村镇,在黄河边上的临县因其临河而得名,这里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碛口古镇,也有被吴冠中老先生惊呼为“汉墓”的李家山明清古建筑群,而小塔子村正是黄河边上古村落一线中最为别致的一个——碛口地区唯一一个以生产陶器为主的生活生产聚集地。
小塔子村位于招贤镇,据记载,隋朝初年间,招贤镇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矿﹑磁铁矿与陶土矿。充足的资源加上在当时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初步具备了炼制铁与烧制陶器的条件。官府张贴招贤榜,吸引来各方人士对该地区资源进行开发,招贤由此得名。小塔子村就是该地区唯一一个以生产陶器为主的生产生活聚集地。因陶土矿的开发聚集了人,小塔子村由此形成。
与大部分黄土高原村落一样,都是以窑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形式。村子的选址十分讲究。村落位于两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山体间,除了非居住功能的窑洞外,其他窑洞在山体的基础上基本都朝向南或南偏西方向,保证了窑内充足的日照。
小塔子村最大也是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村中处处可见的“瓮墙”,是构成小塔子村形态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村中各户将烧制陶瓷活动中的残次品再次利用,加以适当的排列﹑堆砌,形成了独特的院墙。黑色的釉彩直接点缀了黄土高原凄凉的固有色;“瓮墙”不同于普通砖墙严丝合缝的排列,而是多缝﹑多空,在空间上联系了墙两侧的院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邻里的亲密感。
作为招贤镇地区唯一一个以制陶业为主的村落,小塔子村拥有与之功能相配套的大小瓷窑。瓷窑是小塔子村民日常生产活动的主要集中的地方,窑内具有完善的制陶设施,每个瓷窑均有配套的空地作为其产品的堆放处。古语云:“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瓷名天下”。可见古时对小塔子村陶器的评价与其地位。
小塔子村的窑洞依山而建,分层错叠,形成了不少新的可利用空间——窑顶,这些窑顶随着时间推移,自发的形成了村中的次要小节点。村中的几处窑顶十分受村民的欢迎,窑顶实质上是——别人家的屋顶,性质与建筑上层的露台相似。平日里,村中的几处窑顶都充当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与之相近的几户人家以窑顶作为工作后,休息时间的活动场所,聊天﹑拉家常。
除了院墙,在排水系统方面,小塔子村村民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据当地特色的雨污系统。由于地形和地质性因素的影响,在村中开辟独立的排水系统难度大,难以联系村中各个节点的状况下,村民基于村中的坡道,同样利用废弃的陶制品,如:瓮﹑瓦和盆等的半圈残片,有序叠放,敷设于坡道内侧(靠近山体的一侧),山上的雨水及生活污水均可以通过这些硬质的“地上雨污处理管道”排入山沟。
小塔子村因陶而兴,因瓷而名扬天下。但其位置偏远,对外联系有一定的困难,除了满村堆聚的陶制品外,村中也形成了一种“聚”的传统村落气质。聚落形态因“山势如瓮”显现出一种“围合势”,工作区与生活区的交流在空间上具有极其便利的特征。两山之间的隔沟而语成为最简单的沟通方式。
在日常生产劳作之余,戏台是最聚人气的场所。演出的日子里,各个职业的村民化身为乐器手﹑演员等,创造出多彩的文化生活。戏台也成为了这个“瓮村”的核心聚合点。
以村中的窑顶烟囱为中心的小片区域也是村民的好去处。村中人家窑顶的烟囱利用“无底瓮”制成,黑色的釉彩十分漂亮。不少村民也都愿意在一些烟囱旁享受闲暇时光。
年末回家,都免不了到小塔子待一天。姥爷亲手做的饭菜配上清醇的汾酒,窑洞之外,宁静而无车马之喧。酒足饭饱,出门快意,席木而坐,旁侧小狗在看着远方,远方有什么呢——蓝天片云,山头白雪,青松黄土,还有黑亮的瓮墙。
希望小塔子会越来越好。
006号 江苏
梅林芳草踏春去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廖航
出了常州北站,沿S122省道往西开上30分钟,便到了西夏墅镇梅林村。看到四野平旷,方田之中村道笔直地引向远处村落。片片丛簇的村落一边依着短草苍茫,一边枕着潋滟水光。而间间敞开的门扉里,藏着烟火气,等着旅人归。
梅林村总面积9.17平方公里,共60个村民小组,户籍户2245户,总人口近7800人。
巷里组
凭借江南水乡的村庄风貌以及较好的村庄建设基础,近年来梅林村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
去年,梅林村龙王庙入选了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名单,并在今春四月的和煦时节,实至名归地被评为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
龙王庙组
01
产业兴旺:春自村间田里来
先望向那广阔的田野,那里是村庄产业发展的根基。
站在村道田埂上远眺,平坦低伏的草地占据了视觉的大半,仿佛土地的帆布上先大笔刷上了嫩绿的底色,再换工笔细细描上远方的点点草木村庄。
这一刷纯色的大地布景同时也意味着农业基础。自2004年从戎家开始引进草坪种植,逐步带动了其他村民也参与进来,现在村子里近70%的村民从事草坪种植,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6000亩。
草坪除了自身之外,还可以延展出什么?
在这片片绿茵之上,孩子们可以牵起高飞的风筝,汉子们可以踢上翻腾的足球,新人们可以承诺郑重的山盟。
风筝节
风筝节、足球赛、集体婚礼庆典……四月的春光里,村子里趁着美丽乡村现场会,霎时万人空巷,仿佛搅动了一池碧波荡漾的春水。
沿着乡野慢道走了一圈,发现几处农庄散布在村域各处。村里的能人大户,在外拼出一番天地,念念不忘返家乡,陆陆续续修路筑园,形成几地周末游玩好去处。
叫上三五好友,到农庄里水畔垂钓,吃上一口农家饭,随得浮生半日闲。
02
生态宜居:春出能工巧匠手
前两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历久弥新。孔家组里白墙下,前后错落的菜园,时蔬生长葱茏。
孔家
巷里、严家组村民们用竹藤木条围起篱笆,砖砖瓦瓦砌起砖墙。一方菜地便可自给自足,万事于我何加焉?
严家
而家前屋后的株株梅花果树,各家各户可以向村委进行认领养护,到秋天摘下自己劳动所结出的果实,以及在冬日里看那傲雪的梅花。
村里的工匠们,从新孟河旁的拆迁工地里捡来一块块废弃砖石,在菜田里铺上乡土的小径。
东风河
河如明镜台,须要常拂拭。沿着东风河,铺上乡间的慢道,补上破损的驳岸,种上芦苇菖蒲,还要安排定期清淤的人手,才能形成河道的长效管理,时时看得那一道清如许。
03
乡风文明:春风细雨润无声
每当问起东林寺,老梅林人的话语里不由得都透露着着深深的怀念——这里曾是他们上小学的地方。
东林寺
在上世纪末小学被撤并后,肃穆的庙宇和高大的银杏依旧,不闻朗朗读书声,但闻喃喃禅语声。
龙王庙
老龙王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烧毁,现在在各方邻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复建,重新燃起了袅袅香火。
每年三月三,是村里的举行龙王庙会的热闹时节。
匠心铺外观
在省道的另一边,村委收下长巷里的闲置民宅,龙控集团将其设计改造为匠心铺。
匠心铺内景
在这一间一间铁匠铺、剪纸铺、风筝铺里,竹编、纸艺、刺绣、虎头鞋等传统技艺在手工艺人和孩子们的手里再次焕发出生机。
04
治理有效:春光一脉照庙堂
自明朝景泰年间孔子后裔六十一代孙迁徙至此,孔氏便在梅林村孔家扎下根系。
孔庙和孔氏家谱
可叹在历史变迁中,巍巍孔庙留下一座大成殿,映在池畔依然彰显着孔氏的传承。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坚守礼仁的的祖训犹闻在耳。
村民议事堂
时过境迁,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又该如何进行乡村自治呢?在孔庙中轴之南,村民议事堂是发挥村民自治的评议之地。
05
生活富裕:春返寻常百姓家
每天清晨天光熹微,在草坪里做工的村民便要起早,到田地里进行劳作:补草、起草、折叠、搬运、装车,直到正午炽阳高照,催人避暑。
田间的劳作虽然辛苦,却又着实给村民们带来了比种粮种稻更高的收益。
本村村民从事草坪农事零工的话,每人每天工资100元,一年的工作日按300天计算,据此每人可获得30000元的年收入。
金杉小菜园
此外,村委在龙王庙西侧收下了6亩多土地,以每年10000元/亩的费用向社会单位出租菜园,将菜园提供给周边的低收入农户种植,并向他们支付工资。同时将餐厨垃圾和废草废料进行有机化处理,返还到菜园当中。
06
虽说春已尽,夏花亦繁茂
自2017年夏初访梅林村时,这里已然有着牧歌般的水乡田园风光。
巷里组
而看着这一年建设过程中村里发生的变化——村落环境更加整洁出新,乡村文旅业态更具特色,村民的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途径更加多样。
刘家组
——不由得遐想,当我再来梅林村的时候,她还会显露出如何当代乡村景象,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叹呢?
注:本文感谢栾峰老师和工作室王怀、王雯贇、杨犇、张引、任超群、邹海燕等各位师兄师姐,以及罗圣钊、赵天舒带领我参与梅林村—东南村美丽乡村规划和梅林村龙王庙特色田园乡村规划。
007号 云南
茨楞的春天
昆明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师,崔亚飞
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竟真的有两日都到不了的地方。从昆明到贡山800多公里,但足足走了两天,这一段旅程我称之为“漫行在国境线上的扶贫者”。
茨楞,一个滇西北的小山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距离县城所在地茨开镇3公里左右。全村共有56户1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74人;国土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4.7℃,年降水量1726.5毫米。有耕地224.36亩,有林地3761.8亩。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04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丰富,风光奇秀,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开发潜力巨大。
昆明至贡山县茨开镇(800km)
4月18日早上八点出发至19日晚上7时多,舟车劳顿,终于到达贡山县城。我们一行在慨叹全身的阵痛以及怒江的波涛之外,对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句话深有同感——“要想富,先修路”,而对于处在边远山区的怒江州各乡村而言,这句话尤为确切!
茨楞,打开谷歌地图,上面显示的名字又叫“慈堎”,无论哪种叫法,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接触较多的以汉族为主聚居的村落一般冠以“某某山”、“某某庄”、“某某屯”之类的名字),村子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当地傈僳族音译。这是一个以傈僳族聚居为主,周边杂居有怒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村落,村子呈条带形,南北布局,沿着普拉河(怒江支流)分布,几百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成为如今的样貌。
茨楞村卫星图
茨楞全景图(现状)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深刻关注边远地区农民的脱贫问题,有许多优秀的基层干部便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扎根于农村,切切实实将“扶贫”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牵挂的事业来干。之于茨楞,黄队长(黄璐,现属于茨楞村小组扶贫工作队长,原为中共怒江州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主任)便是这样一个踏实的人。她带着我们在整个村子现场踏勘,介绍这边的基本情况,村子的特色资源,并挖掘属于茨楞村所特有的“人马驿道”精神,讲述前辈那些曾经的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自身对贫困户切实的帮扶。尤其是对丰正爷爷一家,帮助其打造特色的农家小院,保留三层小木楼;将土地流转过来并授之于渔,开展鱼、鸭、鹅套种养殖,短短一年,已经让丰正爷爷一家实现了脱贫,用黄队长的话来讲,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来年的“致富”。我内心深受感触,茨楞拥有如此良好的资源条件,以及这么些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脱贫是肯定的,致富亦是早晚的事。
同黄队长深入交流以及丰正爷爷农家小院
通往村子的主干道极为狭窄,两车会车时极难错开。对于规划者而言,这样的主干路是迫切需要改造的,但谁又曾想,百年前的老一辈人从这里开始,开创了“人马驿道”,沟通独龙江同外界的物质文化联系之时,21世纪的今天,车水马龙般的流量已将最朴素、最历史的道路冲击的支离破碎,而我们却要与时俱进,改变其原有的状态。进入村子,一排排沿街而建的木板房似乎在倾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辉岁月,但沧海桑田,时代的变迁又揭示出属于茨楞村没落的必然规律,如今想要改变这里的贫困状态,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显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狭窄的主干路和沿街而建的木板房
沿着普拉河,通过村尾便进入了接近4公里的“人马驿道”第一段——茨楞至双拉娃村。沿途层峦叠嶂、涛声依旧,还时时伴有花雨洒落,林鸟层音,山居幽径,俨然一处世外桃源,充满了舒适、惬意,身临其境,伴着春意盎然,多的是心潮澎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马驿道”显然不会过时,那个时代是属于前辈们奋斗的故事,已然封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而现在,这条道路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这给茨楞村的精准扶贫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考。这样一条美丽、静谧的道路,属于任何一种性格的人,喜静的你,便着一本郁达夫的散文集,在普拉河的畔的林中小屋,饶有兴致地品一品当地的“故都之秋”;喜动的你,带好装备,备足干粮,去探索遍布的山洞,亲近林中的鸟语花香,拥抱属于普拉河的波涛。
行进在“人马驿道”和“人马驿道”景观
花雨洒落和普拉河的波涛
4km左右的“人马驿道”第一段
回途中,我已深深被这片美景所吸引,久久不能逃离其中。一路上黄队长从河边捡了许多从上游冲下来的木头,奇形怪状,同时还移植了好几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黄队长说,这些木头“因材施教”,做些木雕、根雕,这些花草呢弄成一盆盆的盆景,然后将它们拿到丰正爷爷家,内外一摆设,所要的那种感觉便有了,茨楞将来搞旅游,丰正爷爷必是第一家做民宿的人,我坦然讲,这一家也将是茨楞脱贫致富的第一人。当然,为后来的贫困户提高良好的示范效应,起到带头作用,也是我所期望的。
丰正爷爷家的小木屋
沿着普拉河,看着一处处拦河木栏,我深深被它们的质朴与智慧所折服。这是属于茨楞的母亲河,生养了他们,未来也必然会使他们走上富裕之路,美丽的茨楞,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普拉河上的拦河木栏和普拉河养育的傈僳族人
最后将黄队长的《我在普拉河等你》小诗附上,从词句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她对于这一方水土的热爱!
我在普拉河等你
黄璐
奔流不息的普拉河,
贡山人民的母亲河,
想撩开您神秘的面纱,
重拾马帮记忆,
重走独龙驿道,
穿越原始森林,
去看看传说中的秃杉王,
去听听马锅头、嘎达娜的故事,
去与奇花异草来次亲密接触,
去寻一段千古奇缘……
我在普拉河畔等你……
来吧来吧,我在贡山深处等你,
你若不来,我便不离 。
来吧来吧,我在普拉河畔等你,
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
"望田园"春季篇的推优活动正在进行中
截止时间为6月24日24点
点击“阅读原文”可为你喜欢的文章投票哟
本文来源: 乡村规划与建设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为你喜欢的文章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