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徐健:侗寨密语—浅析湖南通道坪坦河流域侗族古村寨地域文化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化 ,作者徐健
导读
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昔日交通最困难的地区,许多民族尚保留着发达地区已经消失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聚落形态、宗教礼仪和生产工艺,蕴含着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进行民族学、人类学、遗产保护、村寨聚落研究的宝库。
本文字数:5340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西南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受汉文化波及较为缓慢,至今保存着众多古村寨,表现出与我们汉民族文化的显著不同。研究这些古村寨的社会结构、人文历史、文化要素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聚落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高步村田园风光
自2015年以来,本人参与了一些与古村寨保护相关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湖南通道坪坦河流域侗族古村寨申报世界遗产活动,借此机会对该地区的古村寨进行了走访与初步研究,随着对古村寨的逐步了解,深深感觉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对于古村寨的形成、发展和演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古村寨中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这些古村寨是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地,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村寨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是文明进程的活化石;
这些古村寨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式;
这些古村寨就像一本历史教科书,让我们重新检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寻找失落的文明。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在当今城镇化大潮冲击之下,这些古村寨应该何去何从?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城市的视角,以设计师的观念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往往这么做产生了水土不服的后果,现在让我们忘记这些观点,回到事情的本源去了解这些古村寨,去了解这些我们所不熟悉的文明。
1.坪坦河与古村寨形成
择水而居
坪坦河,源自三江,顺西高东低的地势经广西高秀村、湖南通道高步、阳烂、平坦、横岭等村,最后至通道县城汇入双江。坪坦河流域属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的地带,这里是一片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地、河网密布的山地,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坪坦河两岸之所以聚集大量村寨,源自侗族先民对于自然环境的朴素认知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崇拜意识。他们在选址时首先考虑是否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适宜建房的地形以及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等条件。坪坦河所处地形如一条狭长水槽,周边分布为河坝和密集森林。坪坦河为周边村寨带来生活、灌溉用水,也成为下游通道县城的饮用水来源。
河谷台地
坪坦河自发源伊始,就穿行于山间低地,冲积出一些河谷台地。为山麓河岸的村寨提供有限的耕地。这些侗寨位于逶迤而来山脉之下的地势,背山面水,前低后高,可谓依山傍水。沿着山脚弯弯曲曲的河流,往往是三里一村,五里一寨,地势布局得体,民居散落有序,中步、高步、阳烂、坪坦、横岭、黄土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侗寨。
水运物流
在元、明时期,坪坦村是南盐北输、北米南运的集散地。古村的林木业也是依靠河流放排,坪坦河是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1954年前后,坪坦河里还有200只船,都是可运1吨多重的小型船,沿途村落建有驳岸码头,凉亭、风雨桥供往来路人歇息。坪坦河是村民生产运输的重要依托。
2.侗族大、小款
我们现在所谓的“大款”大概就是指那些有钱的暴发户,而侗族的大款可是了不得的称谓,它是一种位高权重的社会组织。侗族社会由“户、族、寨、村、小款、大款、大款联合所组成,“款”是侗族的社会组织,是通过盟誓、约法形成的集政务、经济、法律、军事于一体的联盟,相邻村寨结盟成小款,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小款”的职能是以盟誓的款条款规,规范房族内部、村寨内部的过激行为,排解内部纠纷,维护房族和村寨的秩序,确保族群的和谐相处。若干小款组成“大款”,也称“合款”,在古代侗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常发生纠纷与战争,需要借助“款”组织加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款组织侗族社会具有了规范性和约束性。由于历史上侗族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支系多,分布广,迁徙频繁,始终没有形成地方性的民族政权,处于没有国家法制管辖的状态,款组织就是实际上行使管辖职能的组织形式。
款组织架构由款首、款脚、款军、款坪、款约、款词等组成。
款首即款的首领,款脚是下设的办事人员,款军为所组织的军事力量,款坪为讲款议事的广场,款约是盟誓约定的法度,款词是把教化内容编成上口押韵的词句。
首款在讲款
3.款师的纸片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纸片可是侗族的大法,也称“款约”。是一种归纳和发布款组织内部规章约法的款词,也可以把它看是款组织的法律条文,俗称习惯法。它主要有三种传承方式:口头背诵、书面传抄、石刻碑文。
款首所讲的款约中,有“当初六郎立款,宫主制约,订下六阴六阳,六六三十六条大款”。款约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成员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家庭组织、民族起源、区域划分、宗教崇拜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款约包括以下内容:
约法款。规范侗族社区成员行为道德的约定,是侗族社会的“基本法”。“约法款”包括“六面阴”、“六面阳”和“六面威”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六面阴”多适用于重罪,对触犯者一般会处以沉塘、活埋、杀头等死刑;“六面阳”所规定的罪行较轻,对触犯者一般处以罚款等处罚,或令其敲锣喊寨,表示悔过;“六面威”则属于一般的礼仪或道德要求,如提倡相互尊重、热情好客、和睦共处、避免纷争、禀公断案、依约行事、齐心合力等,对触犯者则以劝教为主。
另外还有族源款、款坪款、出征款、英雄款、创世款、习俗款、请神款、祭祀款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勒石定规”就是款组织重要的立法活动,在“款坪”上筑“款坛”,坛上竖巨石称“法岩”,法岩上无文字,款组织在此议定和宣布款约,“人人引以为戒,寨寨同护其威”。
4.神秘的墨师文
吴庆雄师傅在做木工活
在侗寨,款师、墨师、风水师都是受人尊敬的称谓,顾名思义,墨师就是执掌墨线准绳之人,侗人也称“梓匠”。墨师是一个工程的主持人,从堪舆选址、确定开间举架、地基开挖、掌墨放线、木料加工、请神祭祀、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环节,无不熟记于心,而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就是掌墨放线,丈杆和竹签是测量的基本工具,而标注于丈杆和竹签上的刻度和文字就是墨师神秘的墨师文,可以认为墨师文就是民间建造的《营造法式》。
墨师的竹签
墨师的丈杆
丈杆标注的是建筑构件的长度和竖向尺寸,竹签标注的是构件上榫卯开孔尺寸,两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模数,尺寸旁的文字标注的是构件的空间位置。因每建造一栋建筑建造基地和要求不同、用材不同,每次就需要制作重新制作一套丈杆和竹签。
我国古代的匠人技艺大多是口口相传,因而外界对那些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关于建造的书籍凤毛麟角,侗寨“梓匠”的墨师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墨师们形成于头脑中的那些思维逻辑和权衡方法是无法用文字描述和记录的,需要亲身体验和实践方能掌握其中奥秘,这一工作任重道远,尚需作出艰苦努力。
高步村民居建造
5.神秘的石堆
凡立村寨,必在村子中心位置筑一半圆形土堆,四周砌石块,人们要在这里祭拜、取火种,然后才开始建设,这个神秘的石堆究竟为何物具有如此神力?
高步村萨坛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萨”又称萨岁,是侗族普遍崇拜的女神,又称始祖母,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人们认为她能主宰世间一切,神通广大能影响风雨雷电,保村安民,镇宅驱鬼,是最高的保护神。
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这时,鸣锣燃炮,男的吹笙前导,女的随后又边歌边舞。在春节,寨里男女歌队、戏班或芦笙队要出发去别的村寨为也时,也要先到萨坛前祭祀,以求出行顺利。古代,寨众出师抵御外敌时,更要祭祀萨,祈求萨的庇护刀枪不入,胜利班师。
高步村祭萨活动中的芦筝表演
坪坦村祭萨活动
6.侗寨的龙首—鼓楼
提起侗族的鼓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村寨中最雄伟、最显赫、造型最精美的建筑,在物质财富不是很充裕的侗族地区,花费如此心血和财力建造鼓楼又是为什么呢?
早期的侗寨是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族人聚集建造的,鼓楼就成为了家族的标志和象征。鼓楼的建造与萨坛的建造是建寨的头等大事,只有这些建成之后,才可以建造自己的住房,鼓楼凝聚了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鼓楼的华丽或简朴,直接反映出家族的兴旺或衰落,通过观察鼓楼就可了解家族的大致情况,因而各个家族都竭尽全力去建造本寨的鼓楼,将它作为家族荣誉的象征。
鼓楼的高度和繁简程度体现了家族地位的差异,最早定居的家族称“上寨”,所建的鼓楼也最高;来寨稍晚的家族称“下寨”,其鼓楼要比上寨低矮;从上、下寨分离出来的家族称“坝寨”,其鼓楼必须低于上下寨的鼓楼。
肇兴侗寨鼓楼群
鼓楼作为一个公众聚会的场所,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早期的鼓楼起源于村寨的公房,其体量和规模也较小,具有公共服务的职能。在这里鸣鼓聚众,颁布款约,调解纠纷,惩治违约,断案判决,遇重大事件及涉及全体族人利益者均在此商议决定。鼓楼也作为军事指挥的中心,在这里举行出征、凯旋仪式,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对鼓楼的敬畏和依赖,使得鼓楼在精神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对鼓楼的崇拜。
芋头村鼓楼
鼓楼最普遍的功能则是社会教化交往功能,人们在这里迎宾聚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平时围绕火塘“摆故事”,对歌舞蹈,加深了对场所的依赖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鼓楼内景
侗族信奉龙图腾,整个村寨就是龙的化身,而鼓楼当仁不让地成为龙首,给村寨带来祥和兴旺。
7.异常讲究的风水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修一座桥,会修成什么样子呢?交通、交通、交通!而看到侗寨众多的桥,我们不禁为想象力的贫乏而汗颜,桥的含义远远不止交通这么单一。
侗寨临水而居,而联通两岸的“桥”就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侗族人们创造出了平廊桥、楼廊桥、亭廊桥、阁廊桥、塔廊桥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风雨桥,与侗寨的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因为人们寄予它太多的文化内涵和祈望,桥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抬头四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无处无彩绘,有的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中央的亭阁里,供奉着“祖母神萨玛”,也许还有桥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攒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绘,或吉祥动物塑像,或葫芦宝顶。
风雨桥上的牌匾和壁画
侗家人讲:“鼓楼通天,花桥接地”。侗寨的整体布局似一条蛟龙,连通天地和宇宙万物,这就是侗家人心中的风水宝地,风雨桥面向溪流的上游,拦截在水面,含有截财聚财的寓意,防止村寨财富外流,所以风雨桥又称为“风水桥”。
暴雨天气在风雨桥下期待收获
男孩女孩在风雨桥下戏水
下午是风雨桥上最聚人气的时候
如果说鼓楼是一个村寨的行政中心的话,那么风雨桥就是村落的市民之家,这里四通八达,迎来送往,人们忙完了手中的活计,三三两两来到这里,谈天说地,下棋打牌,或仰卧、或斜倚,好不自在。一个本属于交通设施的桥,被赋予了多重职能,让人们停下来、坐下来,聊起来,唱起来,活脱脱一个村寨会客厅。
侗族人平时玩的一种类似麻将的纸牌
清晨,风雨桥上静谧的阳光
8.永不熄灭的火塘
火塘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火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火崇拜”。古代先人视火种保存为生活的头等大事,而保持火种不灭的需求就导致了火塘的产生。
火的使用大约可分为火塘、火炕、炉灶三种方式,炉灶和火炕被认为代表着汉族南北方的用火方式。而火塘则代表着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游牧民族的用火方式。
侗族火塘可分为公共火塘和家庭火塘两种类型,公共火塘位于鼓楼的底层,约一米见方,四周摆放着宽大而结实的长凳;家庭火塘设在住宅的火塘间。
鼓楼在侗寨建筑群落里具有向心和召集的作用,而承载这种向心力的就是那一米见方的火塘中的灵性之火。公共火塘能够产生汇集人气的凝聚力,带来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火塘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其现实的功效,其精神上的凝聚力定义了场所的社会属性,而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关乎村寨命运的事件以及广泛的传播力又使得人们对场所无比依赖,成为村寨公共生活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中通常都有一个或几个火塘,成为人们在家中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有的学者认为,火塘分别是家庭、家族关系、生计和性别的象征。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火塘作为取暖及煮饭的工具,但在一座新房建成或一个小家庭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来举行隆重的置火塘及点火礼时,火塘的意义就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范畴,而成了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另立火塘,标志着家庭的分化,由一个家庭中分化出的血缘关系的家庭便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
火塘间是侗族家庭故事文化、歌谣文化传承的场所,人们围坐火塘边,吃着油茶、糯米饭,喝着自酿的米酒;也是侗族家庭内部和亲友之间聚会、议事、谈心、娱乐、做家庭小型手工业(妇女打鞋底、绣花、男子编织竹器)的场所。家庭内部诸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在这儿交流;亲友之间,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想感情也在这儿交流;它是侗族爱情的摇篮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火塘的实用功能逐步被暖气空调所替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火塘快速的消失,在那些改造过的家庭中,已很少能看到火塘的痕迹,伴随而来的是与火塘密切相关的火塘场景和文化的退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火塘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侗寨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物质文化,我们从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先民们在交通不便、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组织起社群组织机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如何传承宗族的文化,民间的匠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和村寨,其建造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乡融合,世界的距离在缩小,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我们不可能原地踏步,更不可能回到过去,如何保存和传承那些先人们创造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值得深思又十分紧迫的课题。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对现有的文化遗产开展抢救性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只有弄清楚我们的家底,才有可能做好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保护;
其次,要多学科融合,做好全面的历史信息收集和整理研究,从多视角多维度认识遗产的价值,防止挂一漏万;
第三,加强交流和资源共享,把社会上碎片化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整合起来,更加充分的利用好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更有学术价值的系统性综合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湖南侗族村寨调查简报(1)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区鼓楼与风雨桥
中国侗族村寨文化
侗寨建筑
款约法-黔东南侗族习惯法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作者信息
徐 健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来源: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