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第四期UP论坛在京召开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作者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导读

8月31日,由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小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共同主办的第四期“UP”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


本文字数:1844字

阅读时间:6分钟



8月31日,由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小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共同主办的第四期“UP”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为主题,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高吉喜所长,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规划院许景权副院长,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林坚教授针对问题具体点评并提出建议。会议由国土空间规划小组成员孙雪东主持,用途管制小组成员赵毓芳、国土空间规划小组成员张兵及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北京、上海、河南、海南、重庆、南京、厦门、武汉、广州国土厅或规划局相关项目负责人参加。


政策酝酿报告


谢海霞处长,从基本概念,中央要求,地方实践,存在问题,政策设想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总体考虑。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统筹划定,以双评价为基础,明确三条线的规模、布局、管理,突出底线约束。原则上不交叉重叠,布局冲突时,按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进行协调。三条线划定后既严格管理,又要兼顾刚性与弹性。做到统一底图底数,逐级协调落实,协调边界冲突,严格管控检测。但目前依然存在三线划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足,三线划定之间协调性不够,大量交叉重叠,三线管制规则尚未明确,划管脱节问题。


李枫处长,从背景介绍,划定原则,技术流程,划定方法,管控要求,工作难点等方面展开,阐述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总体考虑。按照先底后图,保护优先,生态优先;远近结合,规划引领,形态优化;边界锁定,规模刚性,布局弹性;自上而下,上下衔接,分级落实;因地制宜,内外有别,差异管控的原则;边界内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许可”落实用途管制,边界外通过“指标约束+分区准入+村庄规划”落实用途管制。制定开发边界实施规划,明确开发边界外治理措施。此外,还提出关于三条交叉问题、弹性空间的比重、有条件建设区划分问题。


地方实践汇报



北京、上海、河南、海南、重庆、南京、厦门、武汉、广州国土厅或规划局就目前地方实践试点过程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结合地方实际围绕如何科学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问题进行探讨。做到第一,坚持保护优先,尽可能避让现在已有的永久基本农田。第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外延向内涵转变。第三,优化布局,要提出城市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的要求。第四,协调统筹,三条线统筹划定,特别关注城镇密集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三线的衔接问题。第五,因地制宜。


专家点评


特邀专家对各地方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意见建议。


高吉喜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高吉喜所长点评指出:目前城镇化存在自然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破碎化问题,需要系统性和完整性结合三区三线;重视国土空间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区别;三区三线的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大家需要转变观念,形成完整的自然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观;根据宜居性,资源生态的绝对性来控制边界,要顶层设计,跟地方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许景权


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规划院许景权副院长点评指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也有不确定性的问题,针对这种不确定性,在空间规划的空间划定上,要有相应解决的办法。空间规划的编制,应进行多情景规划方案比选,合理划定空间边界,给出一定的弹性。


林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林坚教授点评指出: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是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空间治理体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统筹划定,加强和其他配套改革联动进行。“三线”的划定,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划”的逻辑、法理、技术手段统筹,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问题分析和应对措施具体化,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等三条控制线的具体实践问题研究。


总结发言


孙雪东


国土空间规划小组成员孙雪东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一是加强与实践有关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三线划定是空间规划改革的第一枪,与空间规划改革要结合起来,要从分散化向统一化、统筹化转变,要在国土规划空间规划中统筹来划,划与管的规则要结合起来,要吸收原有空间类规划精华部分,做好顶层设计,和地方的需求结合起来,坚持实践中来,实践中划,概念要少,规则要明。二是加大实践的力度。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要夯实底图、底板,立足2035年规划蓝图,保证绿色、品质、美丽和公平。把问题找准,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快总结和提炼。大家共同成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遗余力地承担起编制规程,技术支撑,启动规划的制定工作,对专项规划的指导起约束作用。四是加大正面宣传。空间规划同志们要积极发声,防止极端主义作祟,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五是落实好陆部长的要求,处理好行政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关系,保证科学性,阶段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相关阅读

清华大学“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报告发言摘要

探索新方向,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引发业界思考

文章精选 | 袁奇峰:自然资源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