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九——设计下乡:如何避免城市化

集思广益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11月26日上午,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设计下乡:如何避免城市化”成功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致力于乡村研究与实践的业界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设计下乡的相关话题,分享乡村建设的经历与经验,并就重点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学术对话由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承办,300余人到场聆听与交流。


本文字数:2881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张伟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张伟院长主持学术对话,他介绍了设计下乡议题的相关背景,指出了设计下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表示设计下乡是我们这一代城乡规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机构和团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次学术对话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我们可以真正地深入乡村、服务乡村、推动乡村。


与会专家围绕话题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杨贵庆   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


杨贵庆教授认为,乡建是一种微观人居环境改造活动,需要与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乡村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乡村现代化而不是乡村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将是既现代又宜居的两种不同的人居环境类型,共同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石。基于此,他结合同济大学团队在浙江黄岩六年来的乡建实践,提出了文化定桩法、点穴启动法、柔性规划法、细化确权法、功能注入法、适用技术法、培训跟进法、党建固基法、城乡共享法和话语构建法等十大乡建方法。最后,他认为乡村规划人才的稀缺、规划资源的缺少是设计下乡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并呼吁各大院主动承担历史与政治的责任,助力设计下乡的实施。


段德罡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段德罡教授认为,乡村空间不仅要与自然融合,还要尊重内在的规律性,讲究空间的长幼有序。因此,乡村设计要注重与天地相合、与传统相合、与人相合。首先,乡村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顺应地形地貌,选择乡土材料,运用乡土技艺,并注重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做到“与天地相合”;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应让它表面化,停留在书本、画板、雕塑、小品上,而应更多地活化在乡村生活中,做到“与传统相合”,比如,探索建筑废料、弃置物品的回收利用,让村民切实体会节俭的传统美德;最后,乡村生活的主体是村民,乡村规划建设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提升村民的家园意识,通过五年乃至十年让村民再次回到自己的家园,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去关心自己的家园,做到“与人相合”。


赵   毅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赵毅副院长认为,以县级市为单元构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有利于分片、分类、有重点地引导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江苏省城乡院扎根溧阳乡建十余载的实践和感悟,他提出,乡建内容小而微,乡建过程大而杂,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其一,“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村民共建模式”相结合,政府负责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企业负责投资和运营、村民发挥参与意识和共建热情;其二,“设计中的建造”与“建造中的设计”相结合,采用驻场设计的工作模式,陪伴乡村,做多方交流的桥梁,将更多的诉求和能量融合在乡村设计和建造中;其三,“匠人经验”与“设计创意”相结合,尊重本土工匠,从他们那里学习乡建经验、获得乡建灵感,推崇有创意的乡土设计,将乡村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崔曙平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崔曙平副主任认为,乡村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保护好乡村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首先,要了解乡村,尊重乡村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农民意愿等,不能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将个人的意愿强加在乡村设计中,而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用专业知识去帮助村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要保护乡村,特别是保护传统村落和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村落,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不能让它们因为草率的修缮而变得似是而非;最后,要传承营造技艺,做好调查、访谈和活化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乡村营造技艺。


张  川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所所长


张川所长认为,乡村具有地域性、有机性、系统性和具体性,在地性乡村设计的核心是因地制宜。他结合南京大学规划院近十年来在南京江宁的乡建活动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其一,乡村在地性设计,应该从更大尺度的空间着眼,细处着手,至少要在一个行政村或镇开展工作;其二,在我国现行的基层治理状态下,要实现乡村在地性设计的目标,乡村设计师需要参与并主导顶层设计,影响地方政府在乡村建设的政策、目标、路径、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其三,乡村设计师要扎根于地方,融入地方社会,进行在地生活式的工作,全面参与、深度参与、持续参与。


杨新海    学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杨新海教授认为,设计下乡就是与农民共谋、共建、共治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乡村设计和营造的质量,从而提高乡村品质。在设计下乡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其一,从设计理念、方法、手段上做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地域乡村特色,避免乡村建设城市化;其二,设计人员不能成为权力和资本的代言人,自上而下地将规划设计强加给乡村和农民,否则,不仅会带来形象和面貌上的城市化,更会带来市场本位主导下的乡村资源开发拟城化,形成城市开发模式在乡村的二度泛滥,对乡村和农民利益造成二次剥夺和侵蚀,这是乡村振兴的异化;其三,设计人员要树立农民是主人、村民会议是决策主体的意识,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设计下乡过程建立在服务、咨询、建议的基础上,坚持做农民心声的代言人,做农民利益的倡导者,做“陪伴式规划”


陈安华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陈安华总规划师提出,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正在逐渐演变,在设计下乡的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考虑未来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关注未来乡村人群的需求,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其二,乡村设计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关注村民基本诉求基础上,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引导村民理性建设;其三,乡村作为一个庞大的族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要鼓励村民、企业、设计师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并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与诉求,真正集合多方力量,为乡村振兴从组织到落实提供一个完整的方案。 


黄春晓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春晓教授拓展和延伸了设计下乡的话题,围绕乡村本身的发展谈了几点思考:其一,乡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城市不可分割,就乡村面临的问题而言,既不是农民的问题,也不是乡村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城乡关系挂钩,所以乡村的发展必须要跟城市一起考虑,并统筹考虑周边的地理环境和更大的自然山水;其二,乡村不能只从传统和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它可以展现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引入新经济、发展科技农业等手段,吸引有活力的年轻人进入乡村,振兴乡村;其三,乡村的发展要注重创新,乡村可以成为科技发展更好的实验田,乡村建筑可以与乡土材料融合,也可以与高科技新材料结合,我们可以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先进的东西,为乡村现代化探索发展道路。


现场嘉宾合影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十三:面向实施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务实与实务

2018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品质营造•共建共享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六:城乡规划转型下的治理重构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