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品质营造•共建共享
导读
11月25-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城市设计专题会议“品质营造•共建共享”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会议以“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生根”、“城市设计的当代性”和“掌上城市设计”作为特邀主旨报告,精选26篇学术报告围绕城市设计的方法理念、公共空间的营造、人的行为特征研究、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结合各地方实践以及国外借鉴进行交流。
本文字数:7059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会议现场
邓 东
边兰春
袁 牧
徐苏宁
作为宣讲论文数量最多、会议持续时间最长、会场规模最大的专题会场,坐满毫无压力,串场的小伙伴们只能站立着听报告了。
特邀主旨报告
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生根?
金广君
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金广君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对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认为完整的城市设计包括两个部分:设计创作和实施管理。在去年的城市规划年会上,金广君教授以“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落地?”为题,提出了城市设计“生存空间”的建议,包括设计思维的创作、法定化的成果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等。
今年,金广君教授以“城市设计:如何在中国生根?”为题,提出如何利用容积率的技术属性,让城市设计生根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土壤”中,通过科学利用容积率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操控作用,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金广君教授指出,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对城市设计的需求已经今非昔比,因此要针对本土化需求,继续学习西方的城市设计经验,“为我所用”。
金广君教授通过对容积率的技术解析,阐述了容积率两个层次的含义,即基础容积率和最大容积率。基础容积率是开发该地块必须的最小容积率,最大容积率是该地块和所在片区能够承受的最高容积率,在基础容积率和最大容积率之间即是奖励容积率的可变化范围,这部分容积率是城市设计动态导控的“基本动力源”。
金广君教授认为,第一,作为城市规划的下一个层次,城市设计的实施技术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与城市规划实施技术一脉相承,因此应该从城市规划实施体系上做全面梳理和改革是必要的,从而为城市设计从制度和法律上提供保障。第二,开展对城市设计实施技术属性的研究,建立以容积率和城市形态规范为核心技术的弹性制度和配套的法律制度,以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在法律保障下使城市设计技术的成为城市建设过程的主要推手,让建设项目在“阳光下运行”。
最后他强调,城市设计的落地与生根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城市设计的美好理想。
金广君教授对城市设计的思考和研究引起会场所有听众的共鸣,报告结束时会场响起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为金广君教授对专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点赞。
城市设计的当代性
张宇星
趣城工作室创始人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张宇星老师谈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转折点,土地经济正在走向式微,而空间经济在逐步兴盛。这里的“空间”,不是传统地理经济学中“作为土地代名词的抽象要素空间”,而是真实可体验的三维空间。
所谓“具有当代性的城市设计”,是超越于传统规划权力体系之上的“身体自由性设计”。“身体自由性设计”让“基础设施”转化变成“身体设施”。身体城市需要“城市设计+”来重塑。第一,空间经济+科技创新。在土地经济“波谷”区域,通过空间经济孵化科技创新;第二,空间经济+社会公平。空间经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公平的社会获得感;第三,空间经济+文化特色。空间经济让处于身体自由状态的人,自己创造出特色。
因为空间经济的独特凝聚作用,会产生一些同时兼容了科技创新、社会公平和文化特色的城市社区,称之为空间聚落。人们的聚集,因为空间里的有趣关系、有趣人脉、有趣体验,因为大家可以自由地“共同创造聚落”。城市设计的最终价值,也许就在于“在空间中解放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空间之美,并愿意永远以空间为家。
张宇星教授对城市空间的思考,从全新的角度启发了现场听众,引人思考。
掌上城市设计
朱文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朱文一教授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城市,还是城市+(复合使用),还是城市++(虚拟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朱教授通过他主持设计的国际竞赛案例,生动形象阐述了他对城市+的认识。认为对于城市+,首先建筑师与规划师应通过挖掘相关要素提升城市设计空间品质,最小占用现有用地,利用河边、水上等空间使公共空间最大化。其次,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丰富城市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更加的公共化。再次赋予公共建筑更多的功能,增强空间与人流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最后通过城市设计将已有地标再塑造符合21世纪新审美、新功能的新地标。
他指出,数字化空间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掌上城市设计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万能视角优先,可以从更多的维度感受城市。其次掌上时代会带来扁平化的设计。最后是如二维码般的现实虚拟化设计,拥有简约性、均衡性、动态感等特点。
朱文一教授提出城市地标扁平化设计的五原则:原则一“突出二维效果”,原则二“追求极简风格”,原则三“注重字体排版”,原则四“创造象征意蕴”,原则五“巧用图底关系”,并对这五个原则展开了详细论述。
最后指出,针对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小屏幕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关议题的讨论其实才刚刚开始。万能视角建筑学之掌上城市设计不仅是屋顶优先、第五立面优先,而是从万能视角到鸟瞰视角到凡人视角的全方位建筑与城市体验及设计,不仅要考虑实际建造而且还要顾及虚拟空间特别是智能手机小屏幕上的建筑体验,不仅要考虑实际的周边环境,而且还要在其虚拟空间中的关系。要打破设计壁垒,融通设计领域。
朱文一教授的演讲把大家带入了耳目一新的空间,让现场听众如有看电影大片的感受,畅想着更为有趣的复合公共空间设施,体验游泳上下班的全新感受。
论 文 宣 讲
徐碧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徐碧颖结合北京中心城的案例,提出应立足于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要素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作体系建立和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数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探索特大型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管控的方式方法,加深了对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和空间组织规律的认知,并有效提升了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操性和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曹仿桔 清华大学
曹仿桔针对我国城市特色问题,从类遗传学角度,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文化模因模式,从自下而上演化和自上而下催化两种方式注入城市建筑风貌,尝试建立一种缓解现代城市的特色问题、信息熵等问题的新方法、新系统。
李佳霓 北京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李佳霓认为住区形态的塑造对提升城市形象有关键作用,以国内典型城市北京、天津以及地理气候与我国类似的韩国、日本为例,采用建立典型模型的方式,对日照间距规定、日照时数要求及住区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日照时数要求与间距规定的双控在住区营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
张韵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韵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城市设计为例,对底线思维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建议以底线框定发展总体构架,以矛盾化解为思维主线,以公众意愿为方案依据,实现城市设计与多领域城市建设现实的对接。
朱天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天以亚运村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征集为契机,审视赛会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厘清赛会举办与城市发展在时间与空间双维度上的关系,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下的亚运村区域发展建设重点。对赛时、赛后亚运村区域发展进行推演,以三维空间为媒介,模拟城市发展策略的落实,对高品质办赛、国际水平城市建设要求做出回应,并为后续亚运村区域规划建设提供指引。
——以苏州市胥口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陆月圆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陆月圆以苏州市胥口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梳理了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以文化资源与文化体系的梳理为提前,构建了“文化+空间”特色塑造的总体设计框架,并从宏观空间与微观空间两个层次,针对山水格局、功能组织、建筑肌理、城市风貌、街道空间、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城市家具等八个方面,提出文化要素与空间载体的耦合原则及设计策略,探索文化要素在空间设计中的显性化表达路径。
——以兰州为例
李晨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晨以兰州为例,结合近年来城市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重新梳理总体城市设计特性与主要症结,结合大数据应用、定量研究等技术手段,从工作路径、设计对象、目标特色、理念策略、技术方法与实施管理六大方面阐述总体城市设计的转型思路,并初步提出适宜于当下大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要点与工作方法。
——以福州青口汽车城为例
张宝铮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宝铮以福州青口汽车城为例,构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内的城市风貌体系构架。从宏中微三个层建立城市风貌系统要素管控指引体系,包括城市风貌分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市绿地水系景观系统、城市道路与空间界面组织、城市竖向形态、城市密度分区、城市色彩控制、城市雕塑及城市夜景灯光景观系统九大方面。
青年学者与学委会专家合影留念
——以南京城市标志为例
黄力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黄力星以南京为例,发现网络视角下公众对城市标志的认知呈现时代动态性,此外标志逐渐由个体呈现向群体协同演进,成为城市中异质性最强个性最为鲜明的地区。通过区位和功能两个维度将南京城市标志进行类型化,发现在影响簇群形成机制的因素中,功能方面呈现出一定组合协同规律,可以由此进行布局导控以发挥城市标志建设的积极效益。
魏娟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魏娟从中西方公共环境艺术规划体系进行对比,并以武汉临空新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例,总结技术方法:从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入手,提炼出航空文化、盘龙文化等文化主题,并通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个层面来塑造城市文化空间。通过制定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相结合的导则,从12个控制要素落实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管控。
毕书卉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毕书卉以杭州为例,提出从总体城市设计角度营造城市文化空间的策略。她提出,城市设计是一个工作框架,城市文化空间营造需要与规划管控结合,通过规则的建立,针对不同风貌区提出具体控制方法,塑造特色风貌区,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文脉延续的关系。
林凯旋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林凯旋从街与街道、街区与街区制四个概念辨析入手,认识及反思有关“街区制”空间模式运用以及城市街道营建的三个问题,包括“街区制的运用是否针对特定功能区;窄马路、密路网是不是街道营建的充分条件;为什么多数新城开发倾向采用封闭式大街区模式”,最后,提出城市街道营建的三个方向,即“认识街道的核心内涵,厘清城市街道空间基本要素;回归人本的价值取向,转变城市整体交通支撑系统;明确街道的设计要点,匹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
——以北京《朝阳区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唐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唐燕教授指出,本次街道导则的编制从“八大途径”进行落实,包括:政策文件指引、街道精细调查、导则检索方式、成果框架设计、重点内容设定、数据与技术平台支撑、管理实施机制以及实践示范提升。通过充分解读政策文件和精细调研发现问题,创新导则检索方式,制定三大类33项重点管控内容,同时探索支撑技术平台、资金保障、公众参与、部门协同、长效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最后借助街道改造实践,反馈升级导则的相关要求。
——以上海市杨树浦路为例
李华治 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李华治以杨树浦路地区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的历史传承和风貌保护为前提,提出了杨树浦路更新改造的规划方案,统筹考虑了交通功能与风貌保护的平衡协调、历史遗存与地区活力的相互促进、街道空间与公共功能的有机融合。同时,基于平台搭建、公众参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讨了在历史文化保护背景下街道设计的原则、方法、策略和路径。
张峰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张峰以《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实施规划》为例,从街区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和街区价值再认识入手,提出应合理确定街区公共开放的比例和使用程度,“低冲击”、“最小干预”和“动态可调节”是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关键;特色的文化线路组织与精细化的环境景观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突出街区的风貌特征与人的感知体验效果;区域上的功能整合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展示利用对街区内部的扰动;落地性的行动计划与实操性的实施机制是历史文化街区长久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稳固保障。
——以滨州大数据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
卢杰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卢杰试图探求新时期适应我国国情的产业社区规划设计路径。他指出,导致产业园区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联系的缺乏,如何去强化这种联系,恢复园区的人气与活力是规划的核心内容。报告指出,改善联系缺乏的核心思路是“共享”,即将园区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与“共享”理念相对应的是三大策略,全要素活力的功能策略、高效混合的功能布局策略、共享开放的空间建构策略。
常雨时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近年来“爬楼”摄影爱好者的大量涌现和无人机摄影的兴起,揭示了人民对城市中游憩、观赏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平面化的局部空间向立体化整体空间转变。通过大数据和问卷调研,分析了现有城市公共鸟瞰空间需求和城市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总结了城市公共鸟瞰空间的特点,明确了发展共享的城市制高点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城市设计、规划审批等方面的实施建议。
常雨时的演讲特别幽默,现场欢声笑语,犹如让大家听了一场专业相声。自己作为“爬楼党”拍摄的照片也是张张大片的既视感。
肖颖禾 同济大学
肖颖禾以集美西亭中心区协同设计为例,探讨激发新城空间活力的协同设计方法。提出协同设计的四个阶段以及评价活力度的四个维度。发现,集美西亭中心区空间活力较低、吸引力较小,协同设计对于街区紧凑性、界面连续性等并为起到很好效果。建议在各地块控制标准详细化的基础上给予建筑设计主体一定创新空间。
——以重庆为实证
明峻宇 重庆大学
明峻宇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和商业网点POI数据,利用随机分布期望论证社区层级商业分布特征与空间开口要素的联系。他通过商业业态分类对比分析揭示社区开口要素影响社区商业分布的机制与作用路径。得出社区商业布点密度与门禁小区开口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社区开口影响了周边商业业态分布的比例的结论。
何莉莎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何丽莎指出尽管邻里中心已经成为住区规划比较著名的概念之一,但国内大部分规划学者和新都市主义学者都忽略了邻里中心概念在塑造健康城市方面的历史影响力。认为健康住区首先应服务于家、园、区、城四个层面中的住区(社区)这个层面;其次要具备便利性、多样性、联通性、相对均衡性、社交性、伦理性以及绿色生态性,在普惠原则下注重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应该覆盖商业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
——台北经验及启示
张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张鹏以政府、制度、组织、市民四个维度谈到台北的街头艺术的管理。指出空间特色的塑造还包含人与空间的互动,街头艺术家的行为带来了活跃的公共空间的气氛。“街头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街头艺术—公众—公共空间”良性互动机制模型。让街头艺人获得城市生存的尊严,对文化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体现城市的包容。
——以上海市区视觉建筑色彩情况为例
张鼎 上海城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张鼎尝试建立普适性的灯光亮化评估方法,提到大数据研究就如做菜,需要首先“清洗”数据,然后对复合数据进行“切割”。提出了建筑的视觉密度这一新概念。通过中位切分法首先进行色彩还原与基因色提取,然后进行主题色聚类。发现上海城市中心颜色偏暖、外围偏冷。通过这种方式城市的色谱复合对于城市的认识,对街道的分析、认识成为了可能。基础数据够充分、街景数据进行更新,任一范围研究成果均可进行更新。
李鹏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李鹏鹏指出城市活力是检验城市空间使用品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城市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重要诱因。好的城市空间更能鼓励人进行活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活力的研究,量化的城市活力分布有助于城市决策。利用手机信号的数据,判断城市活力中心、通过业态分布确定城市功能中心的位置,两个中心进行比较,对其偏离值进行分析。城市功能中心等级越高、偏离性越小;多中心城市比单中心城市偏离度更大。并提出问题导向下的数字化技术介入城市设计,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决途径。针对不同的城市问题,运用不同层次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强调技术方法的适用性与前后关联性,体系化的打造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
刘堃 高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刘堃的研究关注于儿童友好社区规划,提出儿童有权利生活在舒适、有趣的空间,有权利参与到关乎生活的决策当中,需要儿童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来。呼吁建立一个尊重儿童,与其他群体共同很好生活的城市空间。将儿童参与游戏化,通过引导儿童让其掌握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活动,进行城市规划的参与。
——以南京青龙片区为例
宋晗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宋晗指出健康与人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而环境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进行主动干预,引导人们做出有利于他们健康的行为,是城市规划实现人的健康目标的重要手段。提出了应关注三种具有健康行为导向的空间环境,包括支持人进行更多户外体力活动的空间环境、支持人产生更久户外逗留的空间环境、促进人产生更频繁户外交互的空间环境。在具体案例中转化为规划策略,应用在城市绿地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
魏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
魏越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案例,指出老年人的活动规律而单调,但是老年人青睐的集市类菜市场正在逐渐消失,从而指出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建议在菜场满足可达性的基础上,提升其吸引力,在距离居住地600米到99米范围内,可以设置在符合老年人买菜偏好的菜场。对于菜场建设和管理层面,建议发挥路边集市优点和弥补开放市场不足,建设有专门场地的实现性多功能菜场。
总结环节
主持人在每一位宣讲人发言结束后均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在会议总结环节中,主持人感谢各位演讲者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研究,提供了众多优秀案例和经验,总结了大家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邓东副总规划师指出,城市设计的本源应该回归使用者,它的使用性使得它区别于规划和政策,城市的优劣,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老百姓的满意度;其次,不要用规划的思路做设计,城市设计师首先是设计者,要回归设计本身;最后,城市设计的评判标准要以“实施”为基础,而不能以方案评判城市设计的优劣,希望以后的报告人能拿出落地的城市设计成果来和大家分享。
袁牧总规划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分别是城市设计是什么,城市设计为谁而做以及城市设计的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城市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法条的区别,城市设计是多方利益的体现,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它超越了法定规划所要实现的目标,这就是城市设计的生命力,城市设计未来大有可为。
徐苏宁教授回顾了一天半会议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关于城市设计的理念、方法、实施途径等,并提出城市设计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够研究、落实下去。他感谢始终在城市设计专题会场坚持聆听的同行们,正因为大家共同参与,城市设计才会越来越好。
最后嘉宾向各位宣讲者颁发了奖状并与部分青年学者们集体合影留念。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城市设计专题会议圆满结束,我们明年重庆见。
青年学者与学委会专家合影留念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
相关阅读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