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启示录 | 从城市“朋友圈”变化看城镇化发展新动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州市规划院 Author 王皓、朱寿佳
导读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活动。近几年来,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春运客流总量已趋于稳定,但我们运用“位和人口流动分析云平台”在对近5年的春节前10天人口流动数据进行分析却发现,人口流向在空间上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城市的“朋友圈”与以往不同了。变化的背后,揭示了外来务工人员流向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本文字数:3935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1
城市“朋友圈”稳定老朋友 结交新朋友根据我国城镇化经验,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吸引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越多,春节前的返乡人员也越多。春节前从城市流出的人口主要由返乡人群、外出旅游人群以及商务往来人群三部分组成,其中返乡人群占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图1:2019春节前10天全国人口流动情况
图2: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人口流出热度前20城市
*人口流出热度基于迁徙人次、交通方式(航空,铁路和公路)、迁徙距离综合计算得出,排名基于人口流出热度,并做标准化处理后得出.
我们选取了2015年和2019年20个人口流出热度最高的城市并进行排序,发现了以下现象:
1
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十分稳定,其中北、上、广、深人口流出热度遥遥领先,在人口吸引力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
2
西安、长沙、贵阳、南宁等中西部城市排名上升,说明中西部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正在快速增长。而南京、郑州、天津、合肥、宁波、济南等中东部二线城市排名下降,或许也说明这些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波动。
进一步分析城市的“朋友圈”,我们还发现:
北京
北京的城市“朋友圈”范围最广,不但有稳定的大北方,更是扩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华南地区也逐渐成为北京人节前外流的重要目的地。北京2019年春节前人口流向了全国25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前五位的热门城市是重庆、上海、长沙、哈尔滨、廊坊。
京津冀地区以内,共有7个城市进入北京“朋友圈”前20,其中廊坊、天津两市2019年的排名相对2015年大幅提升。
京津冀地区之外,哈尔滨、长春的排名有所下降,杭州、南京、南昌等南方城市的排名上升,这说明北京与南方城市的联系正在逐渐加强,一方面可能是南方地区前往北京务工的人数上升,另一方面可能是北京人前来南方地区避寒、度假的数量增长。
图3:2019年春节前10天北京人口流出目的地
图4: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北京流出人口目的地热度排名
上海
上海的城市“朋友圈”仍集中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尤其是与江苏省的联系热度最大。上海2019年春节前人口流向了全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前五的城市是重庆、北京、深圳、苏州和广州,体现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影响力。相比2015年,排名前20的长三角城市从4个增加到8个,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
从长三角各省来看,2019年江苏省有苏州、南通、南京、盐城、无锡5个城市进入上海“朋友圈”前20,而浙江省仅有杭州1市进入,上海对江苏的吸引力要远大于浙江。那么,浙江省除杭州以外的居民难道不需要来上海务工吗?或许是我们的统计未包含自驾人群的原因,故难以说明。
图5:2019年春节前10天上海人口流出目的地
图6: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上海流出人口目的地热度排名
广州
广州的城市“朋友圈”集中在华南和长三角地区,并仍以省内联系为主。广州2019年春节前人口流向了全国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前五的城市是佛山、上海、成都、重庆、清远,11个省内城市入选广州人口流出热度排名前20。
省外联系则出现明显变化,2015年节前广州的跨省流出人口主要目的地是湖南、湖北两省,2019年则转向上海、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一二线城市。
当然了,两湖地区向来是广州的“老朋友”,人口联系的热度仍有较大比重。我们推断可能是因广州近几年人才政策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让更多一二线城市的高素质人才也来广州“掘金”了。坊间也有传闻说,高素质人才想去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只有广州房价偏低,适宜居住,这样的回答也很有道理。
图7:2019年春节前10天广州人口流出目的地
图8: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广州流出人口目的地热度排名
深圳
深圳的城市“朋友圈”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但似乎更偏重于粤东各市。深圳2019年春节前人口流向了全国20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前五的城市是成都、上海、东莞、西安、重庆,而粤东的汕头、汕尾、揭阳等城市进入了前20。
深圳与省外一二线城市的联系热度相比广州更高,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广泛吸引全国各地人才息息相关。同时,近几年深圳大力建设交通枢纽,似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图9:2019年春节前10天深圳流出人口目的地
图10: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深圳流出人口目的地热度排名
2
空间格局演变城市“朋友圈”的新POSE:
多点支撑的钻石结构
2015年,人口流动热度最高的地区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重庆地区,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四极”;2019则呈现了多极化的态势,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等地人口联系热度逐渐上升,总体格局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为顶,以珠三角为底,以长三角、中部地区、川渝地区、关中地区等城市群为腰部的多面体结构,犹如一颗钻石镶嵌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称之为多点支撑的钻石结构。这个新POSE够帅吧?
图11: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全国人口流动空间格局演变
为进一步剖析空间格局演变,我们从2015年和2019年各选取了20组跨省联系热度(流入+流出)最高的城市CP组合,发现了以下现象:
跨省联系热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排名前20的跨省CP组合总体联系热度下降了近1/5。
跨省的双向联系更加均衡。2015年排名前20的跨省CP组合平均流出热度约为流入热度的2倍,其中不乏广州-武汉、广州-衡阳、深圳-武汉等流出热度占绝对主导的组合。2019年上述组合却未进入前20,这说明跨省的流出与流入差距缩小,双向联系更加均衡。新进入排名前20的城市有杭州、西安、南京,郑州等,这些城市为钻石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图12:国内前20跨省联系城市CP组合(以流出较强城市在前)
3
同城化趋势“铁杆”还是“铁杆”,交情更深了在多点支撑的钻石结构框架下,通过分析2015年与2019年前20省内联系热度(流入+流出)最高的城市CP组合后,进一步发现了省内联系和同城化趋势都在增强。
省内联系热度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双向联系更加均衡。与2015年相比,排名前20的省内CP组合总体联系热度下降了约15%,下降程度低于跨省联系热度。下降程度最高的CP组合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深圳-东莞、深圳-广州、东莞-广州、广州-清远分别下降了20%、40%、40%、30%。(人口流动热度仅统计了航空、铁路、大巴三种出行方式,自驾等其他出行方式并未考虑在内,因此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与跨省联系热度相似,省内联系的流入与流出也更加均衡。
广东省仍然是同城化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城市之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联系热度有所下降。2015年,排名前20的CP组合中有11对位于广东省,但2019年只剩下6对,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仍牢牢位居前三,广佛之间的联系热度还上升了16%,但湛江、揭阳、茂名、韶关从却榜单中消失。看来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还真的就是一群抱团的兄弟啊。
中西部城市的同城化趋势不断增强。2019年四川地区共有5对城市CP组合进入前20,均为成都与省内其他城市;西安、武汉、郑州、贵阳、长沙、合肥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占比逐渐上升,个别城市的CP对象达到2个。
图13:国内前20省内联系城市CP组合(以流出较强城市在前)
4
区域板块联系“朋友多了路好走”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人越多,虽然进出这个区域的人流量也大,但人流却未必显著。相反,如果一个地区人少,进出的人流量却很大,这种人流则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值得我们关注。基于这种思路,我们通过“位和人口流动分析云平台”对全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春节前人口迁徙进行显著性计算,同时通过空间聚类汇集各地级市之间具有同样走势的人流,以显著性水平来衡量区域的人口流入/流出水平,寻找背后的区域板块联系特征。
图14:2015、2019年春节前10天人口迁徙显著性聚类分析
2015年,跨省的显著性迁徙较多,显著性最高的迁徙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成渝等城市群向外流出。
而在2019年情况则发生了变化:
1
跨省的显著性迁徙活动开始下降。仅有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仍然有明显的跨省人流,华东、华北、中南地区以省域内流动为主,全国的人口迁徙格局呈现“省内强、跨省弱”的趋势。
2
中部地区的迁徙活动显著性明显增强。武汉、长沙、西安等强省会向外流出的人口表现为最高显著性,人口流出显著性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持平,且均流向了省内其他区域,跨省的长距离迁徙不再具有显著性。这意味着相比较2015年,中部地区的强省会城市吸纳了省内大量的就业人口,区域的中心化趋势不断增强。
3
西部地区开始出现明显的迁徙活动。不仅川藏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双向迁徙活动,新疆至甘肃一带的迁徙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出边疆与内陆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朋友圈”可以辐射到青藏高原了,这条曾经的天路看来也要为朋友让路了。
5
关于城市“朋友圈”的几个启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践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等理念,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大批的劳动力人口的回流,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跨省联系热度持续下降,大量就业人员从跨省的“远走高飞”转为省内的“就近就业”,人口联系热度开始呈现“省内强、跨省弱”的变化趋势。中西部以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合肥为代表的强省会城市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为中部崛起战略注入新的活力。
钻石结构逐渐成型,城镇化格局更加均衡
过去,我国的经济版图呈现出“T”型结构,主要产业集中在沿海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在,伴随着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时空界限成为可能。在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大背景下,全国逐渐形成了以各大城市群为支撑的钻石结构。城市群对人口、资本、产业的集聚特征决定了各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以此为支撑的钻石结构将更加稳固,促进城镇化格局更加均衡发展。
都市圈发展效益明显,同城化趋势增强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特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加,在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已经打破行政边界,与周边小城市的同城化趋势不断增强。都市圈之内的城市联系相对都市圈之外更加紧密,而且流入与流出更加均衡,意味着都市圈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使得区域分工将更加合理,充分发挥“1+1>2”的效益。
本文来源: 广州市规划院
*文中的人流数据由“位和人口流动分析云平台”提供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