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规划年会 | 学会对话十五: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建设

集思广益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11月26日上午,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建设”成功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中国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话题。


本文字数:2621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在跨过50%之后,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下一程"的重要载体,并在促进区域协调和城市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月26日上午,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建设”成功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中国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话题。


沈迟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副主任


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承办。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闵希莹分别作为对话主席和学术召集人参加会议,数百位来自政府、院校、从业单位的人员到场聆听交流。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围绕该话题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崔功豪

学会顾问,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崔功豪教授对都市圈、都市区、城市群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说明,都市圈服务于于中心城市发展,城市群重点解决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并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地区的统计标准,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群、都市圈都缺乏一个非常科学的衡量标准。崔教授还以江苏省提出的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为例,说明都市圈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即“点——区——群”,要看到所处的发展阶段,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崔教授还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的、城市群是区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不只是城与城的关系,还包含着城市发展如何带动乡村的城乡统筹关系


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李善同研究员从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理论性分析入手,提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整个城市化非常重要的直接动力,特别强调要素的流动是城市化这些年发展的微观动力。整个制度的变迁,譬如企业制度、社会制度和行政制度变迁,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城市群研究的背景。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决策者应该注重城市功能,而不只是讲城市规模。在城市群发展中特别要注重城际的合作、区域的共赢,特别是要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大中小城市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群内部的城乡关系。


方创琳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

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方创琳研究员认为城市群是空间上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结合体。城市群与城镇群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都市圈在是城市群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把城市群发育过比喻成少年、青年、中年、壮年的话,都市区处在少年阶段,都市圈是青年阶段,城市群就处在壮年阶段,再往后演化为大都市连绵带阶段。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初级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基于不同驱动力,形成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国家推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圈是高度同城化的,城市病的发生主要是在都市圈内。最后他将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概括为“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


曹广忠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委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教授


曹广忠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阐释,首先城市群、都市圈都是城市分布的空间形态,有其发展的机制和规律。随着城市和区域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内部关系越来越复杂。其次,从新型城镇化背景出发,当下关注点与早期工业化阶段应有所区别,更多要以人为本,做好人的服务保障,体现生态文明的贯彻和生态空间的落实。第三,在新时期也要关注地域差异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发展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国家对重点地区给予关注、地方有积极性,都可以理解。但在都市圈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强调尊重它的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黄章晋

大象公会创始人


黄章晋先生作为资深媒体人,主要从人文、社会角度进行讲述。结合新疆牧民定居工程,从宏观结构上的政府视角,以及微观机理上老百姓生活角度,阐释了城镇化的影响。黄先生指出,对于都市圈,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视角关注,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同样是都市圈,东亚社会和欧美社会形态有差别。当今中国都市圈主要集中在少数一线城市,从经济增长、物流、效率来说都市圈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从社会角度分析的话,存在一个更加极化的社会,当今大城市中更多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分化值得关注


陈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陈鹏所长首先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都市圈建设与以前的建设有两个区别,一是从行政主导、“拉郎配”、规模攀比到未来主要靠经济合作和自由加盟;二是从宏大叙事、忽略人的需求,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共享共赢发展。其次,对于都市圈如何建设,提出“聚、散、通”的“三字经”。“聚”,首先要强化核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主要体现为创新引领、服务引领、协同整合三方面作用。“散”,指的是功能如何更加有效的疏解。“通”,指的是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包括硬件方面的“通”,也包括软件方面的“通”。最后,从对核心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对村镇乡村地区三个角度,阐释了都市圈建设产生的影响。


杨新苗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杨新苗副所长主要从交通角度展开讲述。都市圈里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里,较容易实现同城化,但跨行政区的同城化存在较大的困难,建设投资运营带来的后期问题难以预期。杨所长提出电踏车可以作为未来大都市内通勤的交通工具,代替小汽车交通,并介绍了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展的绿色交通实践。此外,杨所长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以及环境生态问题等非常严峻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在规划体系、技术标准当中,应当更加重视和考虑能源消耗、排放的问题


邹宏楷

法国电力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监


邹宏楷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智能能源供应、能源规划和城市规划融合等领域的研究。能源供给在都市圈建设中存在差异化的做法,多样的自然环境和都市圈功能形态决定了不同的城市结构,与之对应的是不同的能源利用结构。通过上海临港新城、长江新城、三亚海棠湾区等案例,邹先生说明了集中式和部分式能源供应如何从规划角度纳入城市建设。针对不同规模和环境特点的地区,其能源整合利用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根据都市圈建设和城市发展、当地气候条件、分区功能配置等进行区域能源管理。最后提出要达成以上目标,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机制上的突破。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四:城市安全发展与品质提升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八:新技术提升空间规划品质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五:城市更新,品质生活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