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八:新技术提升空间规划品质

集思广益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11月25日下午,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八—— “新技术提升空间规划品质”会场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与会嘉宾围绕多源大数据应用、城市定量分析模型、城市街道品质定量测评、居民时空行为分析等热点进行探讨。


本文字数:2585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11月25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八—— “新技术提升空间规划品质”会场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主持人 詹庆明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本次专题会场由詹庆明教授主持。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以及来自规划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三百余人参与了本场会议。与会嘉宾围绕多源大数据应用、城市定量分析模型、城市街道品质定量测评、居民时空行为分析等热点进行探讨。十位与会嘉宾做了精彩的发言,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和建议(按照发言顺序)。


特邀报告

 

龙瀛:城市空间失序:识别、评价与干预

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


龙瀛博士从城市空间品质出发,通过建立空间失序的指标要素体系、使用基于大规模街景图片的人工判别与深度学习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空间失序现象的分布、程度、类型及其影响等,对北京五环内的城市空间失序现象做了量化的探讨与研究。他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特有的城市空间特征,对空间失序进行了概念辨析,并建立起了共5类19项的中国城市空间失序的评价指标要素体系。最后他提出基于街景图片和虚拟审计的失序空间识别与测度有着极大的潜力,成为未来中国城市精细化空间干预策略特别是“城市修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晓春: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之启示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信息中心主任


黄晓春主任对两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大赛的设置与城乡规划量化研究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公共设施配置、基础设施配置、安全设施保障、生态环境控制、历史文脉保护、城市设计研究、时空行为分析、城市综合管理相结合,以提交成果的完整性、模型方法的创新性、系统工具的可操作性、规划模型的实用性为标准进行评定。接着他对两届参赛作品的选题新颖性、方法先进性、数据综合性、模型实用性、工具通用性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大赛在交叉学科及专题性研究、模型理念方法及模型算法、开放数据大数据使用的科学性、系统工具的完整性实用性等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学术报告


曹越皓:基于街景照片与机器学习的街道绿色景观测度方法研究

重庆大学曹越皓


曹越皓从研究背景、研究动态、数据方法和实证研究四部分分享了他基于街景照片与机器学习的街道绿色景观测度方法研究。他从规划师设计师的角度,游客和居民的视角,用街景照片和机器学习构建测度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朱凯:程序与城序  编码思想延续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浙江工业大学朱凯


朱凯认为,城市秩序的源头是编码思想,城序特点的可移植性和可多元化表达配合秩序的逻辑语言和城市规划里面的很多逻辑关系进行匹配。城市基于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做规划,用计算机用PS,CAD,后来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它的类型语言的逐渐成熟,包括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事实上逐渐形成一套一系列的城市规划空间的工具,开启对于城市空间秩序研究的革命。


郑婕:未来生产性城市社区食物系统空间规划

天津大学郑婕


郑婕在社区的范围内探讨食物系统如何更好的与空间相结合,她认为食物系统是城市功能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分析,找到研究的问题:在确保社区的空间规划和食物系统更加匹配可持续的背景下所生成的形态模型会是什么样。


安庆:大数据在保障性住房布局与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庆


安庆从实际规划应用中阐述大数据在保障性住房布局与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他首先利用大数据特别是公积金数据来做空间分布以及策略的研究,接着通过一个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测算一下实际的住房需求人口以及住房需求的总量,通过POI数据,传统规划数据,以及问卷数据来确定位置,最后根据手机信令数据来研判职住平衡的状态。


朱慧超:数字化支撑下山地城市整体建筑高度管控方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朱慧超


朱慧超以安吉为例,探讨了传统规划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优化和规避的办法。他认为,应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把民意规划和科学规划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形成更加数字化的高度控制方法。以人为本,精细化的数字管控是让城市建筑高度更符合城市运行的要求。


杨烁:就业多中心结构尺度精细化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烁


杨烁从问题提出,方法构建、实证研究,以及总结讨论四个部分来探索精细化尺度就业多中心结构。他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1、2008年到2013年期间,北京就业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如何在现有数据条件下,实现精细化的就业分布研究。接着他用大量的数据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证,最后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次中心的规模和密度在增大。


李旭:用地结构、街道网络演变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旭


李旭结合历史地图,研究用地结构演变的特征,对于街道网络主要通过历史地图一个转译,建立空间句法的模型。把用地的网络用地结构的变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比如可达性位置的变化,用地性质演化的关系,希望揭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以探讨当下对旧城和交通优化相应的启示。


单欣宏:基于手机数据的南京社区居民职住关系的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单欣宏


单欣宏以南京的两个社区为例,通过手机信令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社区居民的通勤、社区居民职住空间进行研究,并对产生职住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做了总结。最后他认为,对于一些集中型的商业地,还是要考虑这种近相关。对于远距离通行,要考虑产业迁移造成老小区职住分离的关系。


会议点评


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


党安荣教授点评了会议,他认为十个报告都体现了“新技术提升空间规划品质”的主题,每一个报告所覆盖的要关心的城市与规划设计的方面各有不同,组织在一起却都体现了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有基于整体城市设计方面城市空间,也有基于街道居住区角度;既有关注居民居住,也有关注就业;既有关注生产空间,也有关注生活空间;既有关注更多偏向于自然,也有更多偏向于人文;既有当代,也有未来,更有历史,应该说体现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所表现出来需求化的特色,就是精细化、品质化、定量化的支撑

 


会议最后,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家晖给两位特邀嘉宾和八位报告人颁发了演讲证书。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五:城市更新,品质生活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二: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十九——设计下乡:如何避免城市化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十三:面向实施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务实与实务

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