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二: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导读
2018年11月25日上午,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2BC举行。会议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生态规划面临的跨行业整合、跨学科融合趋势,聚焦城市生态规划从理论方法到实践案例交流学科的多维发展动态。
本文字数:4004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2018年11月25日上午,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2BC举行了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本专题会场围绕会议主题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生态规划面临的跨行业整合、跨学科融合趋势,聚焦城市生态规划从理论方法到实践案例交流学科的多维发展动态。与会代表对此专题会议热情高涨,现场400余座位座无虚席。
专题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本场会议分为特邀主题报告与学术报告两部分。特邀主题报告由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许重光主持,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何永作为特邀嘉宾作了主题报告。
主持人:许重光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特邀主题报告
沈清基:论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实践的品质
特邀主题报告人 沈清基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沈清基教授紧密结合本次年会主题,对生态规划与生态实践的概念内涵和研究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生态规划、生态实践、品质、规划品质等概念进行辨析,认为品质是中性词,品级和品味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生活”、“高品质城市”、“高品质规划”不可省略“高”。
沈教授认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并提出高品质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的若干重要理论思考:一是从规划本体品质的角度对城市生态规划品质类型进行界定;二是从外部效应视角对规划实践的外部影响进行分析;三是高品质城市生态规划的作用及表征;四是高品质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普遍意义层面的方法。
最后结合国内外城市的详细案例剖析,提出高品质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的若干操作性路径及方法,包含了“扭困、机巧、极致、温度、机制、共享”几个主要方面。认为“扭困”是不利条件下的转圜,“机巧”在于精准与综合效益的发挥,“极致”在于工匠精神的坚持,不断自我反思改进,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城市温度”是城市教化的体现,“共享”是体现共生、体现生态学的重要方面,并从空间资源共享、人与生物的共享、管理对共享性的影响、城市低碳、智慧共享等方面进行生动案例分享;认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某种程度上具有合一性,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的品质可从品质、外部效应加以考察,高品质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实践的构成元素丰富多样,有必要对其关键因素进行辨识。
何永:新时期城市生态规划的社会实践——以北京大栅栏街区生态诊断为例
特邀主题报告人 何永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何永副主任以北京大栅栏街区生态诊断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大栅栏街区的生态问题,探索总结与社会实践融合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法,提出城市生态问题应放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全局中进行思考和解决,利用基于街道和社区尺度的多源数据、通过公共咨询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街区生态诊断体系,实现老城更新模式的制度性突破。
何永副主任首先分享了北京大栅栏街区生态规划中,规划人员以“第一人称”开展角色互换,全面体验街区的管理及服务情况,从“第二人称”视角进行问卷调研和咨询访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开展风貌评价、业态评价、设施可达性分析,通过“我、你、他”三种模式全面体验式的调研方法,从社会生态、住房条件、经济生态、管理生态等方面诊断出十大问题,并从管理一定要统筹、人口一定要疏解、文脉一定要延续、设施一定要改善、违建一定要拆除,“五个一定”的底线思维提出了后续规划管理完善对策建议。
何永副主任认为大栅栏是老城发展困境的一面镜子,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找准问题,所以此项社会实践,创建了一套适用于街区单元的诊断体系,让“街区诊断”作为一种新的评估范式首次得以尝试和应用,最后形成一套诊断方法、一个信息平台、一份体检报告、一套政策汇编、一个实施办法、一种创新模式。
学术报告
主持人 彭瑶玲
学会理事、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学术报告由彭瑶玲副院长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姜允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侯逸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耿煜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程望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彬、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霜、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沈志意7位论文宣讲报告人针对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生态资源共享、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空间治理等重点,围绕蓝绿空间规划、生态设计、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城市生态修复方法、生态控制线划定等热点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姜允芳:城市小型河流对居住街区降温作用的空间分析
论文宣讲人 姜允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姜允芳以上海三个居住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小型河流要素对居住街区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其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小型河道的降温作用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在45-50米范围,是沿河空间距离影响热环境因素的重要区域。结论对平原河网地区城市居住环境热舒适性的改善和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并可为其他类似城市的蓝绿空间保护利用、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侯逸康:“水城分离”到“水城融合”的城市生态设计思考
论文宣讲人 侯逸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侯逸康基于纽约曼哈顿、杭州、深圳等国际水城融合发展较为成功的生态城市实践启示,结合苏州相城漕湖地区发展规划案例探讨了分析水与城市生态、水与城市功能中心、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关系,从“水城分离”到“水城融合”角度对城市生态设计进行再思考,寻求水系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城市生态设计理念与方法,在构建地域原有水网系统格局、滨水功能中心、地区公共生活的前提下寻求水与城市共荣的“生态化”发展。
耿煜周:生态共享视角下城市水系规划策略研究——以美国城市河流复兴为例
论文宣讲人 耿煜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耿煜周在归纳城市水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整合、延伸水系规划计理论的必要性,从区域尺度、城市尺度、街区尺度结合美国三个河流复兴实践案例的剖析,提炼出生态共享价值观下城市水系规划的四个策略与方法:推进多重价值导向、建立城市生态共享文化体系、精准规划与精细管理、全面公众参与;提出通过生态资源、生态文化、生态成果、生态权利和责任的共建共享,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开放空间,为城市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有利于构建具有生态共享精神的城市共享社会体系。
程望杰: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城指标体系转型与实践
论文宣讲人 程望杰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程望杰通过对国内外经典指标体系的回顾与反思,主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生态城指标体系的转型导向,提出生态城指标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标准应由技术文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型、应融入新技术革新及理念创新、应面向目标分解与管理实施;并通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总体规划实践,结合生态城自身特点对量化管控方法进行研究,并探索指标体系的实现路径,以期对生态城规划建设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王彬:基于全球城市品质提升的上海市生态间隔带规划实施思考
论文宣讲人 王彬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彬通过对上海生态间隔带在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综合治理以及操作路径等实施难点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经验借鉴,形成上海市生态间隔带规划实施思考。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全球城市的高品质生态建设,生态空间功能内涵要实现理念、结构和功能的三大转变;生态空间的规划实施具有更高的统筹性要求,既要有创新性,又要有政策性和差异性,体现更有高度的定位、更鲜明的生态特色、更贴近实施操作的行动路线;要实现多部门高度融合、多专业高度整合的“一体式”平台;要分阶段有序开展,持续性推进地区功能与品质的提升。
高霜:规划引领下五采区修复及再利用方法的探索——以昆明市滇池流域地区五采区修复及再利用规划为例
论文宣讲人 高霜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霜以昆明市滇池流域地区五采区修复及再利用规划案例为例,在对传统五采区修复方法途径反思的前提下,提出五采区修复是一项集生态、环境、规划、景观、市政、地质等于一体的多学科研究工作,修复方向要从以“国土、林业为主的修复”向以“规划引领”修复与再利用相结合的复合模式进行转变,应结合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及“城市双修”的要求,以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功能、挖掘特色价值为目的,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探索以“用”代“修”为主导的五采区修复与再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径。
沈志意: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研究——以湖南湘江新区生态控制线专项规划为例
论文宣讲人 沈志意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沈志意结合国内生态控制线划定情况分析,总结规划理念由强调底线规划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向全域规划的“生态控制线”转变,生态控制线由“生态控制线底线区(禁建区)”和“弹性生态控制线区(限建区)”构成,生态底线与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并重;划定方法由“生态技术”走向与“多规合一”的结合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湘江新区的生态控制线实践,探索底线思维下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新思路、“多规合一”、“分区分类”的划定方法以及“多规合一”视角下的管控实施机制。
最后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董事长何昉、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叶兴平三位点评嘉宾对各位报告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中肯的建议和热情的鼓励;同时,希望规划同仁们今后继续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生态资源共享的角度,关注城市生态空间的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化、规划成本与规划实施以及城市生态空间的节点性、社会性和均衡性等问题。
报告人及嘉宾留念合影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十三:面向实施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务实与实务
觉得好,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