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区域协调与都市圈发展”,2019年度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在南京召开

 

导读

6月1日至2日,2019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在南京举办,2日上午,青年规划师年会主题聚焦“区域协调与都市圈发展”,2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探讨“青工委的未来与规划的未来”。


本文字数:5074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2019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于2019年6月1日至2日在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工委”)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协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嘉宾合照


2日上午,青年规划师年会在南京大学安中楼鸿意报告厅盛大开幕,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东南大学建设学院副院长孙世界三位嘉宾分别致辞。

 

主持人:罗小龙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崔功豪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


崔功豪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青年规划师是重要的生力军、是规划改革的先锋,为规划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也培养了大批现在规划界杰出的领军人物。城市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青年规划师冲锋陷阵,继续以创新精神、改革精神推进中国规划事业向前。最后预祝年会圆满成功,青年规划师们万事如意。


石    楠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谈到本次年会的“都市圈”主题首先是一个政策的话题。区域协调针对最大的不平衡,作为政策话题很重要。都市圈发展是区域协调重要思想的延续,是新时代下针对主要问题采取的更有效的措施。“都市圈”同时也是科学的问题,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就尤其重要,比以往更需要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氛围,所以在学会平台上、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平台上来讨论这些问题有特别的价值。在新时代特别是在构建新的国土规划空间体系的关键时刻,搞清楚基本概念,弄清楚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对于城市发展尤其重要。新时代,学科发展、规划师工作都需要更多地从政策和科学之间如何能够相互支撑角度思考,青年规划师要发扬创新精神,要有担当意识。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孙世界

东南大学建设学院副院长


孙世界先生代表东南大学欢迎大家来参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是为青年规划师提供学术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作为学校是一个培养的平台,要更加全力以赴为规划人才做一点贡献。感谢今天来参会的全国各位专家、大咖,希望学会能够继续支持学校的一些学术活动。最后祝贺年会圆满成功,祝贺大家在南京过得愉快、身体健康。

 

本次年会以“区域协调与都市圈发展”为主题,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叶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段进,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等五位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致精彩报告。


叶斌:南京都市圈规划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叶斌局长从发展背景、南京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协调工作难点介绍了过去十年南京都市圈规划实践。他认为南京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重点可以总结为“四共”:共创都市圈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共建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共谋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策略、共抓都市圈跨界协调组织保障。协调工作难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各城市政府受行政区划分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多立足于本地利益,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难度大;二是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自上而下的高位协调机制;三是跨界地区协调规划落实困难。最后总结到,南京都市圈为国家区域协调模式创新提供借鉴,但在区域发展机制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并希望以南京都市圈助力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杨保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杨保军院长以宏观全局视角从资源公服、发展路径、空间格局、创新发展、政策支持、思考展望六个方面,对三大城市群做了有数据有观点有理论的分析。从资源公服视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问题优势各不相同。从发展路径看,京津冀城市群是政府干预下的区域合作,长三角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城市化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是高度市场化的集群发展。从空间格局看,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都市区地区,以北京为核心对外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是都市圈特征,内外联系均较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U型连绵带的特征,内部联系偏强。从创新格局来看,京津冀原创能力强、平台强,转化不行;长三角原创和平台强,但是转化能力一般;珠三角原创能力弱、平台弱,但是转化能力强。从政策支持看,三大城市群分别有京津冀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珠三角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


段进: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感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段进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的长期选择、规划范式的导向转变、学科发展的改革机遇、空间规划后的学科挑战思考四个方面介绍关于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感悟。


第一,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长期选择,学界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需求。


第二,规划范式的导向从需求到约束。原来由于发展的原因,行政力量对于规划干涉,规划应该促地方发展,未来规划的约束是一个大前提。新范式的层级职责分明,约束条件明确,约束制度严格。


第三,规划学科从单一学科拓展走向多学科综合,需要更全面的综合知识培养,但基本的原理和学理并没有变,综合发展中的改革初心不能变,综合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不变。


第四,学科和专业的原理应该有一个更宏观的联系,学科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学科支撑行业或者多个学科支撑一个行业。空间规划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专业,但还有很多外延内容。而课程知识是加还是减、是不是要和国际接轨等问题还有待探讨。目前空间规划只是建立了一个框架,怎么做好,是需要各学科在教育中重视的。


最后段进教授点出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约束在划线前后如何衔接是重要问题,任何的规划要落实,需要设计来辅助。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各个层面应管好自己,目标定位和细节设计需要相辅相成。


李郇:珠江三角洲创新空间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郇教授利用2000多万条全国专利数据,以产品森林理论,识别中国创新空间,发现创新空间联系,形成创新产业集群等来全面演化珠江三角洲创新空间发展历程。珠江三角洲创新模式实现了外生的逆向工程、非正式创新到内生演化创新的转变。2011到2017七年间,珠三角的创新空间从分散独立的创新走向集群创新,包括机械设备、电子设备、汽车等交通设备、计算机通讯、化学医药等创新集群,每个城市也体现自身的特色。珠三角的创新空间还有企业、高校的联合创新模式的特征,尤其是出现了跨区域创新联动。从演化视角下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创新发展,指出企业创新空间各个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簇群;从创新发展策略角度,产业集群是重要的,地理、制度、文化上的邻近,形成新的产品和构造;通过组织衍生进行产业演化,有利于形成组织邻近、技术临近;创新氛围是重要的地理、制度、文化的邻近,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邻近促成创新的集群。


郑德高:新经济视角下长三角中心演变与都市圈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副院长从新经济视角下长三角中心演变与都市圈发展对比传统关联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发展来解读长三角中心演变和都市圈发展的未来趋势。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发展下,上海、南京、杭州靠前,沪宁强于苏杭。新经济维度下,城市认知出现一系列变化。一是中心城市排序变化明显,沪杭核心区凸显,杭州超越上海。二是出现明星城市杭州、异军突起的城市合肥。新经济网络下,都市圈也在发生变化,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比重越来越大,以产业关联度划定虚拟都市圈,仅上海、杭州、合肥三个都市圈,上海收缩跳跃、杭州拓展增强、合肥转向,南京、宁波、苏州则尚未形成都市圈。总结新经济关联下的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变化,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宁波六个中心城市不变,但内部升降有变,杭州、合肥、宁波上升,创新都市圈路径各异,需重点关注。最后指出新经济发展具备面向未来的优势,新经济关联网络在创造新的中心和都市圈。


学术报告之后,崔功豪教授和石楠秘书长对上午的会议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崔功豪教授希望广大青年规划师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顺应规划调整协调的形势,用创新的精神做好我们的规划。石楠秘书长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学术研究、坚持追寻学术发展的规律、永葆学术青春和坚持学术定力。

 


6月2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南京溧水凉篷下村举办,本次工作会议探讨的主题为“青工委的未来与规划的未来”。青工委近30多位新老委员出席。



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孙娟主持当天下午的工作会议,整体回顾并总结了2018年度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2019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度青工委工作主要包括在武汉举办的“未来城市”主题年会,青年规划师学术论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七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在西安举办第三届“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坊”,参与协办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协助承办深圳市第三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评选以及参与协办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中美联合设计工作坊。

2019年度青工委已成功在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召开青年教师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就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学术发表、专业成长、融入学术组织等展开探讨;参与协办2019年金经昌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与《国际城市规划》走进校园活动;以及刚刚成功组织与举办2019年青年规划师年会,主题为“区域协调与都市圈发展”。本年度将继续重点承办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即将正式启动公开征文。


随后,委员们就青工委的未来与规划的未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辽宁省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邢铭作为从第一届开始参与青工委工作的委员首先发言。首先,对年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祝贺;并希望青工委可以扩大组织成员,吸纳更多的规划人,扩大青工委的影响力。


青工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建议,明年的年会主题可以围绕当前规划热点——国土空间规划或乡村振兴;并希望可以利用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术手段,为青工委和年会带来新的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彭翀教授基于自己在青工委工作的经历,表示可以发挥各大委员的不同特点,逐步扩大协办量;以及在当前活动类型和规模上采取更丰富的做法,例如在保证学术类活动数量的情况下,尝试增加青年人喜好的设计和文体类活动。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敬东也从自身工作体会出发,回忆了2018年度在同济参加“新生代中生代”的学院活动,提出当前年轻规划师们对于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迷茫。希望高校和规划院可以互利互补,在规划设计院里组织更多丰富的学术活动,也为高校学子提供更多在实际项目中的实习机会。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哲感受到了现在青年人对专业、职业、生活的焦虑,但也看到青年人各方面的交流很多。青工委的工作重要的是回到初心,青工委是为青年人服务的协会。三大品牌活动是显性活动,这类活动想增加就可以增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委员日常在各自的单位和青年的工作也可以纳入进来,体现青工委帮扶的工作特点,可以定期汇总。此外,在各个其他学会板块中,也有我们青工委的身影,可以进一步增加为青年人服务的版块。


委员们纷纷表示理解当下青年规划师们的需求,认为重点培养规划院的青年人是当前的刚需;积极探索开展“规划学刊走进规划院”、“规划院长进高校,高校院长进规划院”、“学术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提高年轻规划师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上的功力,同时希望各大高校和规划院建立沟通和联系,增加青年规划师和年轻学子们同规划界大师们的交流机会。“工作坊”作为青工委的一个品牌,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来年可重点关注当前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热点方向,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工作坊,在各大规划院和高校之间同时展开,锻炼当前青年规划师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会上,委员们还希望青工委能对三四线城市和贫困地区的规划教育加大关注力度,策划更多规划师下乡或帮扶落后地区的活动;同时在国际上提升青工委的知名度,构建交流和展示平台,让更多人的青年规划师可以走出国门,展望世界。对于青工委在当前规划界的影响力,委员们提出以新媒体媒介为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内容质量,以学刊论文和规划项目为重点分享类型,给更多的规划人传递新时代的规划情怀、理念,消除年轻人对行业的迷茫,培养大家对行业的热爱和规划的认同感。

 


最后,郑德高主任委员表示未来青工委会继续积极协办各类活动,并持续探索活动品牌;希望各委员积极参加并协助活动的举办,扩大青工委的影响力。会上决议将下一届的年会定在深圳举办。“2019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年会”至此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闭幕。

 


本文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畅谈未来城市,2018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在武汉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论道“城市规划”,青年规划师有何“绝招”?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第四届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平行论坛丨搭建青年规划师展示的平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