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之重庆、银川篇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作者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本文转自“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如需转载请至原出处申请授权。


导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7月18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印发,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是面向未来的评估,应坚持鲜明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按照“3+1+1”的评估框架开展评估。其中,“3”是指从底线管控、结构效率、品质提升三个方面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关注的重点;中间的“1”就是要体现地方特色;最后的“1”就是要对规划支撑手段、机制和政策进行评估。为推动各地做好现状评估工作,自年初以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相继组织6省10市开展了先行先试评估探索,现对部分市县工作情况进行梳理,分期介绍,供各地参考。


本文字数:6089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重 庆 篇

2019年1月,重庆被列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先行先试城市。在《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基础上,探索了“双评估+双阶段”的工作路径。“双评估”包括对现状的分析、已有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机遇与风险的评估;“双阶段”包括“阶段实施评估+年度运行监测”,前者侧重宏观层面目标实现程度评估,后者侧重中微观层面城市运行及问题预警。


一、评估重点


本次评估以指标为抓手,从绿色发展、结构效率、生活品质等入手,结合地方实际,对指标范畴适度延展,探索符合重庆“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特殊市情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层、三类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年度监测指标体系和基于资源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指标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指标、实施评估指标、监测指标的有机统一。同时,重点评估自然、人文、建设三大类指标的变化,以及现行各类规划的主要目标、支撑手段、机制和政策,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视野下评估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手段与新机制,切实摸清城市发展的底图底数,找准底线管控、以人为本、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工作方法


本项工作按照“评估方法重建—评估体系重构—评估应用重塑”的技术路线开展。


(一)评估方法重建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相关空间数据和信息,形成上下贯通一致的一张底图,用于开展现状各项评估工作。按照可量化、可对比、可监督的原则,建立面向目标、问题、实施的“城市发展指标—运行监测指标—专题专项指标”指标体系,利用多源数据进行量化评估,精准把握规划实施状态和城市运行规律。


(二)评估体系重构


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探索新形势下现行各类规划的评估内容,评估对象涵盖了现行的城乡总规、土地总规、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等重要规划所涉及的空间内容;评估重点涵盖原规划目标与指标,对标对表新发展理念和重庆发展新定位查找问题与差距等,并重点按照部要求,突出对现状实施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评估过程包括“阶段实施评估+年度运行监测”。


(三)评估应用重塑


突出以成果应用为导向开展阶段实施评估和年度运行监测。阶段实施评估结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点关注的内容,并将得出的重要问题与发展差距反馈到年度运行监测中;年度运行监测结论反馈到规划实施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城市运行及时“纠偏”服务。


图1 重庆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路线图


三、工作特色



(一)阶段实施评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坚持底线约束,系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风险评估


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开展自然、人文、建设本底评估。


图2 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图3 自然、人文、建设本底评估


对标中央要求和重庆新目标新定位,开展目标、指标的横纵向对比评估。


图4 对标新要求新目标的评估


融合城规、土规、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对规划落实、执行、考核监督等政策进行评估。


图5 “多规合一”思路下的既有规划的评估



(二)年度运行监测:以人民为中心,动态监测并反馈规划实施与城市运行中的问题


以促进城市健康运行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构建指标体系,从成熟度、匹配度、协同度、运行效率四个方面评价城市运行状况。


图6 基于年度运行监测的主城各区成熟度的整体认知


聚焦人口、用地与建筑、经济、交通、城市生活品质等具体要素,评估现状与规划问题。


图7 具体要素评估示例



(三)指标体系:面向不同导向,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多套指标体系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定位、目标和相关要求转译为可量化、可计算、可评估的指标,构建了面向不同导向的多套指标体系。在部下发的指标基础上,针对重庆山地特色,设定特色化指标。


图8 构建面向不同导向的指标体系



(四)信息化支撑:形成评估专题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的精细化监测


对传统空间规划数据、公共开放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包括三调数据、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划审批管理等本行业数据,通过调研获取的人口普查数据、行政边界数据、经济社会发展等其他局委办数据,以及通过购买服务和网络获取的手机信令人口数据、高德POI数据等新数据。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离散、加工、组合、挖掘,建立专题数据库与评估模型;首次搭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平台,形成固化、实时的可视化展示系统,为全域、全要素、全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图9 基于多元数据的专题数据库


图10 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平台



(五)公众参与:突出众筹智慧、凝聚共识的评估理念,“开门做规划”


面向经济、社会、科技、建设等多个不同领域进行咨询、调研,为现状评估注入新的智慧和想法。通过“重庆规划”、“众绘山城”公众平台,设立若干微课题和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公众参与,真正找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四、问题与建议


(一)评估发现的问题


共发现三个方面共九大类的问题。


底线管控方面,资源环境约束总体趋紧,国土空间安全性不容忽视:复杂的地理格局,造成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破碎交织;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任务艰巨;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形起伏变化大,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影响单位国土空间开发承载力。


结构效率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突出,国土空间协调性不足:要素集聚和区域辐射能力不足;内陆开放带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


发展品质方面,大城市病日益凸显,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城市发展品质不高;山城江城魅力彰显不够;农村脱贫致富任务艰巨。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将评估发现的三个方面九大类问题设立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题,具体落实目标、问题、操作“三个导向”,真正实现了“穿透式”规划实施机制,不仅为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找准了方向,也为后续开展长效实施监督提供了坚实基础。坚持目标导向,着重在空间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定位要求为主线,夯实“两点”定位,加快实现“两地”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突出发挥好“三个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特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重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工作面”,以更高站位和标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实现高品质生活目标;坚持操作导向,重点落实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各项要求,建构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传导,做到规划内容可分解、可落实、可考核,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专家点评

点评人:徐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学术信息中心(创新中心)主任


一、因地制宜确定指标体系


在部下发《指南》确定的六个维度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重庆市情和应对“多规合一”任务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发展指标—运行监测指标—专题专项指标”三部分,分别对应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并利用多源数据进行量化评估,精准把握规划实施状态和城市运行规律。


二、构建了“阶段评估—年度监测”的评估方法


阶段评估是侧重从规划目标层面的实现程度进行总体评估,突出了对国土空间基本要素变化的动态跟踪,重点评估自然、人文、建设三大类指标的变化;年度监测主要侧重中微观层面城市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把脉,进一步发现不同区县之间的指标差距,采用了风玫瑰图表形式进行对比,直观反映了城市运行状况。


三、数据准备工作扎实


重庆市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既注重历史纵向与规划目标的对比,也注重城市之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信息平台建设,联动相关委办局进行数据采集,构建标准化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以三调为核心的地表覆盖数据、城市运营数据等。


四、意见建议


重庆应结合大山大江的自然条件及“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特殊市情,深入探索完善评估技术方法及体制机制,特别是以下方面:在层级事权基础上,研究建立国家—省/直辖市—市县间的指标传导及监管关系;在山地城市建设、城乡融合等特色领域形成可推广的指标管控技术方法,供同类型地区参考;加强对规划支撑手段、机制和政策进行评估;围绕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既做好定量评估,又兼顾人、地、资源环境等多维度间逻辑关系的梳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撑。


银 川 篇


一、评估重点


银川市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先行先试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以及银川承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任务,重点分析银川在绿色发展、空间统筹、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出有用、管用、好用的对策建议。


二、工作方法


(一)形成多方参与机制


本次银川评估工作共收集填报指标73项。与传统的规划评估相比,本次评估工作参与的部门更广泛多元。在评估工作前期,规划人员向各行业部门开展了多次宣讲工作,系统讲解了各项数据概念、来源、处理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数据准确性、合规性。在评估工作中期,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各行业现状特征以及重大战略任务,拓展评估分析视角和评估工作深度。在评估工作后期,征求相关部门对评估报告成果的意见建议。


(二)拓展数据获取渠道


本次评估充分运用三调成果、大数据分析、专业调查等口径数据。其中,底线管控指标全部来源于三调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础数据无缝衔接。城区道路网密度数据源于《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检测报告(2018年)》;居民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源于历年《银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专项报告,并与百度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百度地图以及百度热力图,对银川城区咖啡馆、茶舍、书吧的POI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从多元数据维度去刻画城市时空特征以及人群活动特征。


三、分析评估


本次评估尝试改变“为规划修编而评估”的传统理念,并破除“唯指标论”的分析方法。将评估指标数据与全市发展政策、专项规划、专项研究、重大项目工程进行统筹分析和对照研究,形成了“指标值—对指标值的评估—成因分析—规划编制建议”的逻辑链条。以下以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方面为例。



(一)面向未来,对比工作成效和尚需开展的工作:以生态保护的分析为例


针对成效表现良好的指标,通过对比既有工作成效与尚需开展工作,凸显未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问题剖析:银川市通过推进“生态立市战略行动计划”,全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逐年提升,“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等专项治理成效显著,重点环境质量指标稳定达标。然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全市还有近30平方公里的区域亟待治理,特别是贺兰山东麓采矿区、滨河新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区域。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第一,针对西部山体生态功能区、中部冲积平原功能区、东南部台地生态功能区提出差异化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第二,加强对贺兰山山前(矿山整治)、黄河—白芨滩防风固沙带(防护林、湿地自净)、典农河(水系治理)三条生态廊道重点开展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复合经济培育。



(二)多指标关联分析:以绿色生产的分析为例


将绿色生产指标与产业结构调整、园区整合提质工作、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相结合,挖掘指标背后对应的相关问题。


问题剖析:银川积极推动老工业园区“腾笼换鸟”,为高端新兴产业植入创造空间;围绕煤炭、化工、冶金等重点企业推动工业清洁高效用水,强化用水监控管理,全市每万元GDP地耗和每万元GDP水耗显著下降。电力和热力、煤炭开采与洗选、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能耗占比超过88%,导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能源消耗水平高的问题持续加剧。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根据“整合园区、盘活存量、低端退出、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快清退低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探索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


图:银川市每万元GDP地耗变化图  单位:平方米/万元


图:银川市每万元GDP水耗变化图  单位:吨/万元



(三)立足人民需求,兼顾空间均衡和供需平衡:以公共服务为例


问题剖析:2011-2017,银川人口老龄化率不断攀升,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从12.00%上升至14.58%,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银川市不断提升养老院等设施数量与质量,城区内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从2011年的12张,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养老床位数较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的缺口。以千米服务半径进行分析,银川市养老设施空间不均衡,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尤其是兴庆区、金凤区部分人口密集区域缺乏养老设施,亟待补充。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力求营造康乐多样的社区文化、全面关怀的健康服务、无处不在的健身空间、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从而补齐设施短板。


图:银川城区幼儿园300米覆盖率以及养老设施1000米覆盖率分析图


四、工作展望


(一)优化评估工作组织机制


现状评估是内容综合全面,涉及多系统和多部门的工作,也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任务。鉴于其全局性和重要性,评估工作应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专家领衔、社会参与”的架构


另外,建议形成“规划评估+年度监测”的动态评估体系。通过五年一次的综合性评估系统总结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绩效;通过一年一次的年度监测掌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动态。在评估过程中,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协调多元利益诉求,构建平衡协调的空间规划决策路径,形成多方统一的发展共识。


(二)应进一步体现地方特色,深化大数据研究


当前,评估工作以指标的数据分析为核心,聚焦刻画城乡空间特征,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但对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考虑尚需加强。未来可以将城市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实施政策机制、公众满意度、社会潜在风险等内容纳入到评估工作之中,建立特色化、差异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部分数据的获取需借助大数据的手段,在数据采集处理、计算模型、处理规范方面存在较多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例如,针对实际服务人口的计算,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公安局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以及通过城市用水量、肉蛋蔬菜消耗量推算出来的结果相校核,存在较大的差异。未来应结合更多的实践经验,继续深化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城市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三)加强与政府绩效考核相结合,构建联动传导型指标体系


研究银川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与银川市政府部门、重点园区、下辖县市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形成现状评估指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绩效考核指标(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精神文明、民生保障)共同构成的联动传导型指标体系,调控和引导地区发展,发挥评估工作的统筹引领作用。


图:联动传导型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绩效特色指标)示意图


专家点评

点评人:杨一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规划师


银川作为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肩负创新驱动、生态建设、脱贫富民、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等重点任务。在本次评估工作中,银川在评估内容制定、技术方法的创新和指标分析的视角三方面,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评估内容上,银川紧扣时代需求,在全面评估各项指标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选择与重点任务紧密关联的指标,深入分析现状问题与不足,为下一步深化落实相关战略部署提供支撑;在技术创新上,银川充分顺应数字型国土空间规划的趋势,综合运用大数据、问卷调查、手机信令等多种手段,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解读、数据校核提供全面支撑,为新数据、新方法的深入应用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针对问题解读及对策落实。一方面,面向未来,通过对比已有成效与尚需开展的工作,凸显未来工作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突出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求开展公共设施的指标分析,既考虑到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均衡性,也考虑了公共设施空间供需关系的平衡。


从目前呈现的成果看,银川在评估中注重依托数理工具的指标评估,基于空间语言开展的空间布局评估相对较少,对规划政策、机制评估也较缺乏。建议在下一步的工作加强空间评估,同时将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透过现象进一步发现并剖析本质问题,可以补充对规划政策、机制的评估。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厦门经验 | 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家视点 | 石晓冬: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试评估)的“青岛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