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区域空间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圆满举办

现场直击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1-01-21

导读

9月1日,“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区域空间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圆满落幕,与会嘉宾作精彩演讲。


本文字数:7757字

阅读时间:22分钟

 


会议现场照片


9月1日,“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区域空间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江苏省土地学会联合主办,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承办。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江苏省土地学会理事长刘聪,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江苏省土地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如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中国土地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勤等学会领导和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相关专家、地方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领导以及规划编制相关技术人员约200人。


与会嘉宾合影


  上    午  


 

主持人:邹军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上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邹军主持会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江苏省土地学会理事长刘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土地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依次作会议致辞。


领导致辞。从左至右:刘聪,石楠,张晓玲。


学术报告


王凯:新时代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王凯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国家战略支撑,并细数了新时代长江三角洲的使命与职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来,我国经济高歌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是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举措。长江经济带是要探索一条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建立大国首都地区的秩序,解决大城市病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是探索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机制。长三角一体化是全新理念下全面创新发展的样本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强调疏解;粤港澳合作发展,强调共赢;而长三角的发展,更多强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效应,更加需要质量、效率、动力的内在变革。所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或者说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应该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中央对长三角有很高的期待,也出台了很多政策,长三角地区推动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区域的连接性,政策的协同效率,引领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这个就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意义所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但长三角的区域协同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生态问题,创新的原创性和转化能力不足,以及跨界地区不协同现象等。


王凯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要抓住创新发展和诗意栖居两个要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贯彻新理念,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对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应该着力在创新上做文章,动力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根本,只有牢牢把握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这个三位一体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所以长三角一体化,既是国家使命,也是区域之责。


林康: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力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林康主任表示,国家三大战略为江苏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江苏省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三大战略叠加交汇的区域。深入贯彻三大国家战略,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重要抓手,更是江苏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来看,江苏已经成为了争创改革开放的一个统领。在服务国家开放的大局中,江苏也走在前列,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江苏创造了很多对外开放的典型经验,比如中哈物流园基地建设,柬埔寨的西港特区,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区等海外产能合作园区的建设。第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正在逐步推动我们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要求下,总书记强调的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这也倒逼了江苏产业转型,推动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第三,江苏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更高层次探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战略指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是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肩负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总书记对长三角提出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通过高质量一体化来有效地打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


江苏抢抓国家三大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拉长板,补短板,办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大事,有效地改善了江苏发展的基础条件,努力将国家的战略机遇转化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的合力。在梳理国家的三大战略中,江苏提炼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把握平台载体建设、把握体制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机遇。


在推动国家战略叠加共振方面,江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措施,共同的目的就是服务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来串联三大国家战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江苏走在前列创造条件,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江苏出台了五大行动计划,推动了六大交汇,制定了十大专项行动,还制定了四个一的推进工作机制来保证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能够取得成效。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这种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本底要求,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迈向产业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是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大趋势。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打造了全国强劲的活跃增长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定位,集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将通过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通道,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并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支撑。


陈明:理解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他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角度,谈了对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开发、修复与整治的认识;他还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如何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借鉴流域治理经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公共政策,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陈小卉:多规合一背景下江苏国土空间规划思考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陈小卉局长回顾了近40年以来江苏空间规划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双轨制运行下空间规划支撑基本建设(1978-1990年),以城市总体规划支撑城市恢复重建,率先探索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经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全域农业用地配置。这一阶段的江苏空间规划成效是,城市建设得以恢复,大量回城人口居住需求得以解决。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改革下空间规划引导空间拓展(1991-2000年),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为代表的园区规划探索,以加强耕地保护作为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这一阶段的江苏空间规划成效是,引导生产空间布局,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产业载体。第三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规划引领城市区域化(2001-2010年),以都市圈规划为代表引领城市区域化的第三轮城市规划探索。第四阶段,新时代空间规划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2011-2018年),以城乡、区域统筹类规划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江苏国土规划启动。各部门也开始关注空间规划,“多规”协调需求愈加迫切。


基于研究,针对江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基本的态势。包括人口、城镇化趋稳,资源环境趋紧。江苏全省人口低速缓慢增长,呈现出以都市圈为核心的人口分布格局;江苏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中后期,南北差距大。对于一定的潜力空间,如何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探索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也在规划的思考过程之中。


相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看,江苏目前应当说还是有一些压力,体现在对于就业的拉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此同时,江苏也面临着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和利好。江苏省六次全会也提出了全域一体的要求,在此要求下,用井字型框架,以优势地区的发展,及南北差异的发展,来带动整体的一体化。从整体发展的空间差异来讲,南部会是一个高密度集聚发展的地区,是相对稳定的品质更新提升区;北部会是一个相对来说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区,同时北部也会优先推进城镇化。


除了内部的一体化,其实有对外的一个体化,就是在战略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对于江苏而言,绿色发展下的刚性约束跟弹性控制,应当如何刚柔并济?基于自然保护地跟历史文化体系的品质空间,应当如何营造?基于乡村振兴,怎么样来持续优化乡村布点,依靠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来引导乡村精明收缩。这些都是目前在推进的工作。

 

专家交流互动。自左起:

1、徐克明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

2、胡庆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3、邓红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总规划师

4、张  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5、崔功豪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南京大学教授

6、张可远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7、张  峰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

8、赵  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


  下    午  


 

主持人:陈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石崧:功能重组与空间缝合——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


石崧主任从京津冀区域协同战略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角度进行了剖析,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则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重点从整体定位、产业协作、生态环境、发展路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陈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与江苏空间发展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陈雯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又从经济生态、社会管控方面,对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做出了解释。另外,她从自身角度,阐述了对江苏省空间结构的一些新认识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


陈雯研究员分享了对整个空间格局定量到一体化驱动到效应评估以及优化的系统性研究的几个基本结论。第一个结论,各地竞合与政策趋同,经济增长和制造业专业分工下降;交通更加便捷+公共福利差距大,服务、人口集中大城市,虹吸大于扩散,福利均衡的理论预期尚未出现。第二个结论,集聚范围经济、流动交易成本、分享经济,解释一体化红利。结构和制度障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解释合作障碍。基于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合作才有可能成功。第三个结论,按照经济集中、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的空间要求,提出长三角的保护与开发空间分区方案及管制要求。


如何推动地区合理分工并有机关联的一体化空间格局?如何处理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轴带的空间关系?陈雯研究员指出了长三角未来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的4E协同:经济集中,生态安全,社会公平,管制高效


陈雯研究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中江苏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她分析了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江苏形成的巨大挑战,指出江苏应居危思安,最后,陈雯研究员从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生态为中心有机协调、空间景观营造与空间功能培育的统一、尺度转换与空间精细化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规划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精准性,并提出,期待规划创新来推动更高质量的空间发展。


李郇:珠江三角洲的创新网络空间

 

中山大学教授


创新的内在逻辑在什么地方?李郇教授认为,创新始终是以衍生和演化为基础的,它来自于地理学里的临近性。企业之间技术上的相似性越多,它们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产生新技术、新规范、新产品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也是构建企业多元互补的共同知识库和产业链的基础之一,即所谓的认知临近,还有技术临近。


李郇教授指出,珠江三角洲创新模式实现了外生的“逆向工程”向内生的“演化创新”的转变。他介绍并分析了基于多维临近的珠江三角洲创新网络空间再认识,他指出,珠江三角洲的创新网络从分散走向集聚,专利间的技术临近逐年增大,创新集群愈加明显;形成了以计算机电子光学、电子设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为代表的创新集群。


李郇教授对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创新网络特点进行了比较。广州具有优势的创新网络类别多样,类别总数先减少后增加。深圳具有优势的创新网络中类别较少,类别总数不断增加。东莞具有优势的创新网络类别多样,类别总数略有增加。佛山具有优势的创新网络类别多样,类别总数不断增加。


基于专利文本分析,李郇教授得到企业间认知临近水平,并构建了基于认知邻近的创新网络。他指出,广州的企业创新空间包括机械生产、网络技术、生物医药等簇群。深圳的企业创新空间包括网络技术、电子通信、机械生产等簇群。东莞的企业创新空间包括机械生产、电子信息技术等簇群。


基于创新网络-社会临近视角,李郇教授指出广州校企联合创新优势明显,集中于电子、化学材料领域。深圳企业联合创新优势明显,联合申请总数最多,集中于电子领域。东莞联合申请总数较少、研究领域更集中在通信上。佛山联合申请总数多、但参与企业少;以美的为中心,研究领域集中于家电生产。


分析显示,在跨区域创新方面,深圳倾向于珠三角以外的全国联合,广州、佛山和东莞倾向于珠三角区域内联合。最后,李郇教授指出,以多维临近性来构建广深创新走廊,产业集群、企业衍生、创新氛围是最重要的三点。


张京祥:未来城市 杭州规划实践的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教授


近年来,很多组织、机构和城市都在探索未来城市。回顾历史,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时期,再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一直在探索理想的人居环境。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国家由于高速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带来非常复杂的城市问题,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未来城市,希望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对未来城市探索又开始热起来,但不再是仅仅解决城市病和城市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城市来孕育未来,把握未来,从而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例如雄安新区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它们对未来城市探索的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科技驱动的亢奋、浮躁、迷茫的时代。很多人眼中的未来城市都是基于技术的,但是这样的未来城市是高技术梦魇驱动的盛宴,本质是资本的驱动,资本逐利。它们不再是仅仅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这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城市吗?张京祥教授认为,城市有兴衰,技术更是瞬息万变,唯有文化可以永恒,唯有自然可以永续,唯有能安放心灵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园。


未来科技发展难以预知,唯有回到人的本真需求、心灵追求,才能认识理想城市的真谛,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基于以上,张京祥教授提出了未来城市的“马斯洛演替”,即超越现在,适应未来,迭代更新,永续魅力。


张京祥教授介绍了杭州杭州在未来城市方面的探索实践,并指出,杭州将是现代富春山居实践地,多元人文共生实践地,策源创新发展实践地,未来生活场景实践地,开放善治平台实践地。


最后,他总结道,未来城市就是城乡融合,人与自然交融,历史与现代共生诗意的生活方式,它是要通过生态+文化+科技永恒的魅力,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的有机更新和迭代。


邹军:国家战略与江苏未来国土空间格局变化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首席规划师、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邹军回顾了江苏省域空间格局发展脉络,直面国家战略思维下的江苏机遇,对新时代江苏国土空间格局做出了研判。


农业社会时期,江苏省域空间是以长江淮河为界做一个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同地理结合非常紧密。而且这样的划分今天依然有生命力,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被提及。20年前,城市快速发展,工业化急剧推进,江苏通过编制两轮城镇体系规划,对江苏空间做了更深入的研究,这样的空间结构是适应了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当反思过去的空间结构如何适应新时代需要。2017年,江苏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1+3”功能区的建立和提出非常有划时代意义。它着眼于建立全省新的发展格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特别有利于江苏未来国土空间特色开发。


面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江苏积极响应,快速行动。他介绍了面同不同国家战略江苏的实践与思考,并得出三大趋势研判。第一,总体结构趋于优化。第二,空间类型趋于重构,可以分为三种空间类型:战略空间、机会空间、收缩空间。战略空间即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进一步极化,都市圈内部同城化地区率先突破。机会空间包括创新空间/未来城市,以及传统中心城市振兴。收缩空间包括人口收缩地区、文化复兴地区、转型赋能地区。第三,区域协同趋于升级。


最后,他表示,未来的规划重点应该放在这5个方面:全面开放,深度协同,特色鲜明,主次有别,有序发展


专家交流互动。自左起:

1、罗  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院总规划师

2、沈春竹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

3、张文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4、邢  铭 辽宁省城建集团总经理

5、崔建甫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最后,王凯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生态文明是我们的理念,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区域协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要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善治也很重要。最后,他希望江苏向更高目标发展。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群未来如何发展?国家发改委重点提到这4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区域协调与都市圈发展”,2019年度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在南京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