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成功举办,你所关心的热点话题都安排上了
导读
11月15日,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智慧规划·品质空间·生态人居”为主题,探讨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享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
本文字数:5979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11月15日,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规划新技术学委会”)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
本届年会以“智慧规划·品质空间·生态人居”为主题,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54家行政管理机关单位,40家规划及国土信息中心,25所高校,119家测绘及规划设计研究院,85家相关技术公司,共246家单位1000余名行业专家学者及参会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信息模型理论与实践、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等热点议题,共同探讨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分享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致开幕辞。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指出,自1987年新技术学委会成立以来,学会规划新技术学委会对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推动决策民主化,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建设,推动规划理念、规划方法的转变。他强调,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大,城市规划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从“辅助”角色,逐步走向聚光灯下。石楠秘书长表示,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代表了学会在规划信息化领域的高水平发展,期待规划同仁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也希望同仁们支持、鼓励和监督委员会工作,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
丁 强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丁强副局长指出,深圳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引领和信息技术创新,深圳坚持生态优先,构筑和谐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控制线,运用遥感和互联网技术监控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建设行为,成为践行生态理念的先行者。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最早开展城市设计的城市之一,探索基于CIM城市设计数字平台。未来,深圳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进一步促进规划和信息化融合,构筑陆海一体、蓝绿交融、功能明晰、疏密有致、紧凑高效、便捷安全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汪 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汪科副司长在16日的大会上表示,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工信部、发改委,在大力推进BIM、CIM相关工作。一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进建设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变革。二是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平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发挥作用,需要市场力量,实行多元化融资、多元化主体参与,希望大家多参与、多支持。
汪科副司长谈了四点体会和思考:第一,如何务实地推进城市信息化,避免过度炒作“智慧城市”;第二,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建立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第三,如何加强对话沟通,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第四,如何把握智慧城市的特点,近远结合,分级分类做好推进。
主旨报告
主持人
党安荣
学会规划新技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詹庆明
学会规划新技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吴志强:未来城市与智能规划的趋势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吴志强院士从人类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展开,指出若要探讨城镇化发展规律需要放在大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放在宏观环境中。吴志强教授通过对全球219个国家城镇化增长率的分析,发现人均粮食产量的波动影响城镇化增长率的波动,而太阳黑子波动导致粮食产量波动,从而发现太阳黑子波动其实也控制着人类城镇化进程。同时,他介绍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增列第九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过程,指出“城市生态、绿色建筑、遗产保护以及数字设计”为优先主题。
吴志强院士指出,在2021-2035年,将有5个方面影响城市未来发展:
一是生态文明将融入未来发展建设中,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从“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未来经济发展拉动产业机构调整;四是大都市群落圈化、部分城市紧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五是科技迅速发展对城市领域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大数据、5G将导致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模式,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导致全新的建筑和基础设建造施工方式。
吴志强院士在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与建筑超级技术需要重点考虑6项任务:国域空间数据库;规律、理论、模型与方法;城区精准诊断、更新与智慧运用;绿色建筑与健康社区;智能建造与部件移植;智能创作与自主推演。
最后,吴志强院士强调,未来15年里,三大智化——工作对象的智化、工作支撑的智化、工作环境的智化都是革命性的。谁能在这三个方面领头,谁就能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设计等所有方面领衔世界最前沿。
童庆禧: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的一点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
童庆禧院士指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发展的潮流,是国家信息化的高度凝练。
童庆禧院士认为,数字中国是实体中国的数字化,特别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化表达,体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慧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涵他还包括了在网络空间环境下以数字资源为基础或数字赋能的一切政务、商务、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活动。
童庆禧院士提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与智能,是建立在数字信息基础上的,是城市或区域信息化的最高形式。一个称得上“智慧”的城市有4个基本要素:感知、传递、思维和行动或执行。它的先决条件是感知,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快速传递、对事件的科学决策和迅速执行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功能。
童庆禧院士说道,网络技术和航天技术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支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几乎无所不在的网络体系,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童庆禧院士指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提供了认知的信息基础,在宏观上监测城市发展的节奏,把握城市和城市群的机构变化;在微观上监测城市建设的动态,城市用地状况、生态系统变化、重大工程的进展,监测城市灾害。航天科技的发展更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是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头。
郭仁忠:规划信息化:回顾与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郭仁忠院士首先回顾了规划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规划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他指出,数字模式,提升工作效率;量化计算,突破定性瓶颈;智能分析,辅助规划决策;信息在线,助力公众参与。他强调规划信息化并没有改变规划的流程与业态,相关环节的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局部进步,尚没有引发规划学科及其行业的根本性变革。
郭仁忠院士提出,要对规划智能化进行冷思考。他指出,机器在某一方面超过人原本是正常的,现在依赖高速计算进行大规模机器学习(训练)是人工智能突破性案例的共同点。但AlphaGo的胜出是“体力”的胜出,不是“智力”的胜出。他引导我们思考“规划可’学习’吗?全世界有多少城市?有多少可资利用的城市规划案例?有限的规划案例能否支撑机器学习?”
郭仁忠院士指出,城市规划与人工智能是存在逻辑悖论的,人工智能希望计算机给出唯一的结果,而城市规划需要规划师给出更多的选择。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需要认识到规划不是依据逻辑“算”出来的,也需要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计算机的角色在演化,从早期的工具、助手,已转变为合作伙伴。规划信息化的未来走向是人机合作,而不是机器取代人的“人机对抗”。
郭仁忠院士认为,数据的完备性、精确度、现势性、对称性等是规划师和规划管理者的最大烦恼,而智慧城市有望解决这一烦恼。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共享、数据的重用、分析的量化、过程的模拟、表达的动态,这些优势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作业模式中均难以充分发挥。所以智慧城市将支撑规划的革命需求,使数据获取、数据共享、智能化分析等不再是问题。
最后,郭仁忠院士提出规划信息化就是人机协同的城市规划。
李晓波:以信息化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晓波副主任从国土空间治理、国土空间治理信息化框架、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信息化如何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李晓波副主任指出,国土空间是人类与自然地球表层相互作用的空间,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就是协调人地关系,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在严格保护、高效利用、整治修复的前提下,以国土调查、监测与信息化为支撑,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有序实施、监督管理、公众参与等主要途径做好国土空间治理。
李晓波副主任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重要手段,体现在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工作网络化、国土空间监督智能化,从而实现智慧规划、智能审批和动态监管。
李晓波副主任详细介绍了国土空间治理信息化框架,指出需要构建虚拟的国土空间,通过信息获取(互联网、物联网、调查评价以及政务网)、数字空间建构(实体数字化、规则数字化)、知识挖掘(指标库、模型库、推理库)、智能应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以及规划监督),推动规划编制科学化、规划实施精细化、规划监督动态化,进而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李晓波副主任重点解读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中的4个建设要点,即按照数据线,形成统一的底图,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按照平台线,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李满春:地理信息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
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学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李满春教授从多元评价与现状审视、地理分析与空间优化、信息平台与规划监管等方面分别阐述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对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积极支撑作用与发展愿景。
李满春教授首先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系列文件,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四梁八柱”的体系架构,阐释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及特征。
李满春教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助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国土空间现状综合评价、先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成效评价。
李满春教授认为,要跳出区域看区域,实现区域内外统筹;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尤其是三线划定上,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在存量优化方面,特别是地图设计与用途管制方面,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识别分析。
李满春教授指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的过程中,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从技术方法上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并行处理、智能预警,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多层次、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最后,李满春教授总结道,国土空间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现多规融合,保持安全思维,加强用途管制。
陈硕: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务小数据治理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空间信息管理处副处长
陈硕副处长从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形势及要求的高度,梳理了国家及深圳地方的关于大数据建设的文件,并通过介绍深圳市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指出,在发展大数据的同时,随着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政府职能部门更应持续关注政务小数据。陈硕副处长对政务小数据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特指在行政审批管理中涉及的审批依据及审批结果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文件、基础调查数据、规划成果数据、权属数据、电子证照数据等。
陈硕副处长指出,政务小数据治理目标是全、准、活,以“谁生产、谁负责、谁审批、谁治理”为原则。具体思路主要有:强化数据权责制度,落实业务办理和数据管理“一岗双责”,不依不饶;回归业务,新数据、历史数据都在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解决,不用不治;区分轻重缓急,分批次开展数据治理,不慌不乱。通过建机制、搭架子、重监测的工作路径实现政务小数据治理。
陈硕副处长从目标、思路、原则、措施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一单一库”的数据治理工作方案,并结合“拟上市企业申请出具无违法违规证明和强区放权”两个案例具体介绍了“一单一库”数据治理方案的落地实施。
钟家晖:信息技术支撑广州智慧规划
学会规划新技术学委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主任
钟家晖主任主要从规划改革背景,信息技术支撑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调整、监测评估五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支撑广州智慧规划。
就信息技术支撑规划编制而言,钟家晖主任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提高了广州对地、人调查的精准化,进而依托信息系统,通过统一下发空间规划编制底版,保障编制标准和坐标系统统一,最终确保编制成果统一。信息系统提供了差异图斑一键检测功能,使双评价与三线划分自动化,公众参与更加广泛化和多元化。借助信息技术支撑,广州构建了可落地、可量化、可计算的数字化 “一张蓝图”,其中最核心的成果是三线的划定。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使编制成果报批实现自适应。
就信息技术支撑规划实施而言,钟家晖主任介绍道,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的实施是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建设来实现的。项目策划生成合规性智能检测,业务系统将规划条件涉及的指标表单化、标准化、结构化,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一键自动生成规划条件。同时,建筑设计方案也可实现智能化审查,提升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
就信息技术支撑规划调整而言,钟家晖主任通过对广州控规编制、调整类项目办理流程的梳理指出在传统规划管理下规划调整效率低下,这就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规划调整的全流程管控。
就信息技术支撑监测评估而言,钟家晖主任指出,自2000年战略规划以来,广州市就建立了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目前,广州市已建立了规划核心指标体系(40项)和规划体征监测指标体系(76项),依托系统,实现对评估指标的动态管理。
同时,来自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的精英也从自身产品及实践应用出发,阐述了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助力智慧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数文明科技CEO涂子沛以“数据经济的拐点和前景”为题,指出数据经济的拐点主要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并用法律法规规制数据的野蛮生长。华为企业BG 高级技术专家钱湘江介绍了New ICT 如何助力城市智慧化,指出华为下一步的规划就是以城市数字平台为基础,注入更多New ICT能力,并更好的激活生态、使城市实现有效的运营管理和应用创新。腾讯云解决方案总经理郑立鹏以“互联网助力数字城市”为题着重阐述了如何连接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助力数字城市建设。平安城科渠道支持部总经理和丽华以“让建筑无限连接”为题介绍了平安智能建材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平台;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广东省智慧空间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鸿辉以“从智慧规划到智慧城市,从空间治理到城市治理”为题介绍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框架、路径和实践,指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要从割裂到融合,从独立到协同,打通从智慧规划到智慧城市的关键节点。
除此之外,15日下午,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决策支持新探索”、“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与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大数据与空间规划”、“城市信息模型与空间治理”、“城市规划信息化深圳实践” 为议题的六大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技术大咖们汇聚一堂,一同碰撞思维的火花,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凝聚智慧力量。
注: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探讨机构改革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14: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新技术如何推动空间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在广州召开专题会议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