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14: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

导读

10月20日,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四 “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会议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与会嘉宾作精彩报告。


本文字数:4820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10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四—— “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会议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会议现场


 

钟家晖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主任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钟家晖主任致辞,学会理事、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教授共同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宋小冬教授受邀作《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深度强化机器学习》主旨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教授受邀作《人本尺度城市形态初探:理论、方法与实践》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天津、武汉、杭州、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的12位优秀论文集作者代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现场


现场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师生和规划院、设计公司等实践一线的规划师和设计师共300多人。十四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围绕“活力城乡•美好人居”报告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治理监督领域信息技术与时空大数据研究的最新成果,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和建议(按照发言顺序)。


特邀主题报告


宋小冬《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 深度强化机器学习》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高层高密度条件下,建筑群自动布局在城市规划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是若要满足现行建筑日照标准,技术实现难度很大。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深度强化学习方法,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提出了两阶段布局方法,第一阶段基于控规指标产生初始布局,满足城市规划对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遵从深度强化学习的“一轴、二元、四要素”理论框架,对第一阶段的初始布局,在三维空间中进行优化,目标是满足城市规划的各项规定、指标,对于日照,综合考虑待建建筑、既有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和叠加,最终布局符合常理。在北京、沈阳、郑州、上海、福州各选一个街坊,基于上述方法,做实验性的计算、求解,初步验证了该方法有效、可靠。


龙瀛《人本尺度城市形态初探:理论、方法与实践》

 

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与人,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使用的空间也在变化。这不仅反映在了人本尺度的城市形态上,也引起了新型城镇化管理和实践上以人为本,由量到质的新政策。随着4G和各类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数据的空间分布变得非常细致同时覆盖面很广;由雷达成像、虚拟现实、眼动仪、深度学习、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先锋城市研究方法和技术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发展,促进了计算能力的提高。然而,传统城市形态的研究拘泥于街区和地块等尺度,城市间的研究工作大而不细,城市内的研究工作细而不广。新的数据环境、技术及方法孕育出新城市科学,为人本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创造了条件。人本尺度就是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城市形态,是对目前网格、街区和地块等小尺度城市形态的深化和必要补充。龙教授团队采用兼顾大空间范围和高空间精度的跨尺度方法,来识别城市空间的一些普适规律,并通过数据增强设计,空间干预和数字创新的方法探索新城市空间的创造。他主要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介绍了已有的研究工作和未来的研究计划。


学术报告


刘凌波:基于局部空间熵的亚洲城市扩张模式识别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城市扩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它是不断的侵蚀周边的内部空间扩大城市功能区的过程,同时动力来自于城市的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可通行成本降低的驱动。传统方法基于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图、卫星地图数据、建筑底图等多源数据,构建扩张指标,展示研究区域的扩张态势,从而进一步判断城市是否蔓延。运用经典城市模型对城市结构图示再解读。本研究的重点是基于人口密度的测量,而不是大多强调物理环境的遥感方法。通过空间熵和K-means聚类提供非边界的城市的蔓延模式的识别,人口密度的测量,而不是强调物理环境的遥感方法,可能存在没有人口密度的数据缺陷,最后给人一个思考,大家都提城市科学、复杂系统、大数据、多源数据,是否基于城市科学规律构建比较简单明确的指标体系。


单珊:人工智能与现代城市规划补的新思考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时代通用技术。本研究从根本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和现代城市规划互补的可行性以及互补框架,论述了城市规划的四大先天难题:规划政策实施和民众意愿平衡,复杂模型和复杂城市系统平衡,规划模型和实际需求平衡,关注规划整体结构还是重点细节平衡。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参与式规划模型绩效评估优势,分析因果关系优势,规划仿真模型模拟优势,量化城市不确定性优势,对应解决了城市规划四大难题。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经验和素材,助力人工智能解决数据、技术的局限性问题。据此,本文结合人工智能在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风险预测的应用,进一步提出了人工智能和城市规划互补框架。


王朝宇: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以广东省东翼地区汕潮揭都市圈为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部技术总监


报告从学术理论、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政策引导三个视角阐述都市圈的内涵及特征,提出都市圈是在集聚和扩散的核心动力下,由城市向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围绕解决“人”的高频跨城流动所产生的问题,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依托高度发达的联系通道,形成多种密集跨城联系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空间组织形态。


曹先:基于城市数据的动态区域划分及流动模式研究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规划研究中心工程师


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中,愈发需要道路结构、POI分布、交通流等多源城市数据源并对对其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对天津市真实出租车轨迹数据及POI数据进行挖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针对OD单点及OD对两个层次对空间轨迹数据进行聚类、进行城市热点发现,并作为后续研究基础。随后,对城市发现中区域划分及的区域流动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弹性网格的概念。该网格基于城市流动模式及社会属性生成,具有时间和区域间关联的实时动态性。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对城市区域进行动态划分并反映城市不同时段间的区域流动模式。随后依据上述方法,对天津市从客流时空分布及区域流动模式两方面分析进行城市探索发现。


王龙:基于泰森多边形的泉州中心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工程师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导向下,如何让公园绿地能够更加均衡和高效的服务居民,是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倾向于选择距离自己最近公园的假设,引入泰森多边形服务区概念,构建了以公园出入口为基点的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区体系。研究通过高德地图建筑轮廓数据对各服务区的居住人口数据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民与公园OD距离比例、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面积占比、公园出入口周边300米半径公共服务类设施POI密度等四类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继而对各服务区内公园绿地的服务压力、服务距离、交通覆盖度、配套成熟度等进行分析,并对四个维度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拟合,提出了七种类型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与效率提升建议。


刘彦:杭州和深圳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特征比较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通过爬取杭州和深圳两座城市中微观层面创新空间POI数据,对两城创新空间进行识别。报告指出,杭州的中观层面创新空间形成了由城市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的圈层体系,微观层面创新空间形成双集合轴带延伸格局。深圳的中观层面创新空间在城市边缘区集聚特征明显,微观层面创新空间在城市中心区集聚呈 轴线分布。两城创新空间结构均呈现中心集聚与空间外溢并存的特征。但在创新类型、创新模式、创新空间结构、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深圳的创新活力和基础略高于杭州。


张志恒:空间研究两个基本范式——地物特征与空间特质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


本研究以北京市的职住通勤为例,通过两种范式展开分析实践,对北京市的职住规律进行发掘,并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以期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下的结论与判断。两个方面的研究均以公里网格单元展开,一个方面是从地物特征视角的揭示,即对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工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另一个是从空间特质视角的揭示,通过网络研究的一些指标对北京市的空间单元在通勤场景下的关联进行分析。


战明松:大数据视角下的沈阳市医疗资源配置研究

 

沈阳建筑博士研究生


本文基于沈阳市医疗机构兴趣点(POI)大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中最临近指数模块和核密度分析模块量化沈阳市三甲医院、综合医院、卫生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在市域范围集聚情况和空间布局特征,结合GIS技术利用成本路径模块估算居民就医所消耗路径的时间成本,再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时间成本加权计算,得到医疗资源服务覆盖范围。研究拓展了兴趣点(POI)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为沈阳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的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王海任:移动定位大数据估算常人口方法的难点探究—以西安为例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生在读


由于我国的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且人口集聚在地区上还存在极化现象,常规的常住人口统计调查体系难以应对,部分地区的常住人口统计结果与事实存在较大偏差。包括人口统计调查的专家建议用移动定位大数据进行常住人口估算的尝试。移动定位大数据主要包括手机信令数据和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这些数据源均有涵盖用户数量大、带有用户空间位置等特征。但由于对移动定位大数据数据特点和其与常住人口的关系缺乏深入理解,目前基于移动定位大数据的常住人口估算方法仍有待完善,尤其对估算中的扩样问题、估算结果的检验校正问题有所忽视。本文首先介绍移动定位大数据估算人口的一般逻辑,重点探讨常住人口估算流程中的难点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并以西安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常住人口进行估算研究。


叶晟之: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商业设施活力匹配度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本文基于POI、手机信令时空数据、城市街区矢量图等多源大数据,尝试通过利用其精确、大量、实时的数据优势建立城市商业设施布局与城市活力的匹配性研究方法。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通过对南京商业设施布局密度和城市平均活力密度进行标准化叠加计算,将计算获取的“活力匹配度”作为主要指标,研究南京主城区商业服务设施的活力失配现象。同时,结合分时段的活力匹配度研究与相关文献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差异斑块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城市商业空间活力失配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邢晓旭: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村镇地区生活圈划分研究—以神龙架松柏镇为例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助理规划师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村镇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不完善,仍然是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一个关键问题。面对当前村镇地区建设现状,传统的千人指标显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研究引入手机定位数据研究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并运用生活圈理论对村镇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层配置,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徐颖: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商业综合体活力与空间竞争关系研究—以中山中心城区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利用2018年11月中山中心城区手机信令数据,筛选识别休息日商业综合体客流量数据和消费者OD数据。运用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可视化工具分析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模式和服务半径,提出反应商业综合体空间竞争关系模型,运用UCINET和N e t d ra w网络分析工具探讨综合体的空间竞争关系。以期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吸引力以及竞争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对综合体空间布局规划作出有益探索。


为报告人颁发证书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看报告?看综述?看资讯?

年会专题网站应有尽有!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网站:http://www.planning.org.cn/2019anpc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网站,查阅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三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二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一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