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二辑

现场直击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1-01-21

导读

10月19-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期间共举行了69场平行会议,各论坛嘉宾报告精彩纷呈,各论坛工作人员正在奋力整理精彩报告,在此奉上第二辑嘉宾报告集锦。


本文字数:4989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专题会议一:

美好人居 设计塑造


 

李晓江:品质生活:需求变化,供给响应与设计优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

级高工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李晓江教授认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必须面对四个基本变化:发展主体的变化(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人的选择生活与选择就业的顺序改变);发展模式的变化(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转向供给侧改革);发展逻辑的变化(从低价要素供给专项生活质量与服务水平);发展理念的变化(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追求人口用地规模转向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


李晓江教授指出,要了解供给如何响应需求的变化,需要先分析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以下几个特征:

①人口总量接近峰值,人口城镇化增速趋缓;

②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失;

③新增就业结构变化,工程师红利显现;

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大;

⑤社会阶层分化,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多元化。


他分析存在上述特征的原因如下:

①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

②消费需求的刚性约束;

③中产阶层的需求;

④新兴中产阶层体验需求的发展;

⑤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变化;

⑥非正规场所的必要性和价值;

⑦克服贫困时代的观念与实践遗产;

⑧社会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变化。


对于如何调整供给侧,李晓江教授提出以下观点:

①城市发展制度设计的改革;

②居住形态与土地多功能需要混合开发;

③城市空间的文化与审美价值的提升;

④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


因此要突出用设计做规划。设计做规划是理念的转变,从经济效益到人的需求,从功能碎片到多元融合;从宏大形象到人的尺度,从开发效率到场所精神。织补式的空间规划。窄路、密网与开放街区。控制开发强度、厘清宏观微观规划指标的逻辑关系。 


专题会议十一:

传承历史文化,共筑美好人居


 

鞠德东:崇雍实践——老城保护与复兴的探索与思考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

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北京崇雍大街是北京的“天地之街”,具有“资源最精华,生活最北京,功能最复合”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困难。


鞠德东介绍了崇雍大街的规划实践特点:

一是坚持人本中心,通过崇雍议事厅、崇雍工作坊、崇雍公众号、崇雍小程序、崇雍展示厅等多种形式征集多方意见,并进行持续跟踪报道与推广。

二是坚持文化引领,通过对崇雍大街的历史变迁、特色提炼,将大街定位为“文风京韵,大市银街”,采取八处文化主题展示核、三类展示手法进行文化展示。

三是把握整体思维,把背街后院和大街公共空间作为整体考虑,把街道和城市作为整体来考虑。

四是搭建协同平台,多专业协同、多部门联动。

五是构建长效机制,通过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结合,分阶段、分情况选择适宜模式并动态调整。


鞠德东最后指出,崇雍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区别于历年实施的局部、专项、临时的整治措施,是第一次系统性的综合提升,是落实北京总规对老城疏解、提升新要求,进行下一步工作方法的重要探索,也是北京老城有机更新、可持续治理的新实践。


专题会议十一:

传承历史文化,共筑美好人居


 


汤芳菲:推进实施评估,建构名城全周期保护管理体系——以广州、

杭州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

研究所区域与文化学部主任


汤芳菲指出,在国家崛起与城市竞争中,文化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国家名城保护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而评估是完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推进名城保护利用实施推进的有效方法。


汤芳菲介绍,杭州首次针对保护类规划进行了整体实施评估,分类型切入,建立全周期构建评估指标。评估对象数量大、类型多、管理主体多,层次复杂。广州则对历史保护类规划实施评估进行了全面探索,围绕新时期广州城市战略发展与文化引领目标,从文本编制、规划体系、制度构建、实施机制、实施绩效等五个维度切入,构建了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实施全过程的评估标准体系。


汤芳菲最后指出,实施评估健全了名城保护工作从规划编制到实施落地的全周期体系。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正在走向日常化、大众化,规划师发挥的作用也在转型。


专题会议十三:

跨界协作,优化格局


 

蔡玉梅:全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思路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土地利用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蔡玉梅介绍了国家级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思路。1949年建国以来,由于部门分割的行政体系,国家的空间规划由各个部门的规划构成,是一个松散的体系,规划机构改革后,把空间规划合并成一个体系。定义和理解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国情,各个国家的内涵差别很大。东亚国家或地区侧重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欧洲国家侧重各个部门之间在空间上的协调。空间规划所属的管理部门不同,规划承担的职责与内容也不一样。日本、韩国的规划管理部门综合了国土、交通、基础设施、水资源各个方面,是大部制,其空间规划是部门规划,涵盖的内容也很丰富,而北欧的空间规划局基本在环境部,侧重于环境保护。我们国家空间规划的管理在自然资源部,因此天然地多了一层自然资源保护的本底。


作为一个新兴的规划,空间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处理与发展规划的关系。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化阶段的规划以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主,而在后工业化阶段以环境保护和品质提升为主。例如法国在二战后初期也做五年规划,进行现代化建设,1998年以后发展规划取消,之后开始做空间规划,现在全国层面空间规划也取消了,只是在民生方面对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一个政策导向。


从内容上来看,各个国家的空间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空间规划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另一类是欧洲模式,以德国为例,德国是联邦制,联邦的实权比较小,空间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理念、一个战略,包括竞争力、公共服务、环境、能源等。我们国家的空间规划更偏向于东亚模式,重在空间格局的构建。


中国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要首先考虑两大趋势,一是全球开放的大背景,二是空间品质。空间品质包括网络可达、数字设施、区域均衡、气候能源、软空间等。在地理单元上,要根据不同的政策匹配省、市、县或者乡镇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在空间结构上,有五大要素,外在形态上包括点、线、面,内在属性上包括体量、性质,体量指人口密度、开发强度等,性质指开发主导功能等。最后,要在传导落实和政策设计上做出相应安排。结合原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三张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保护全域全要素的格局,通过点线面的结构,形成开发保护利用的一张图,实现中国美丽的一张蓝图。


专题会议十五:

宜居城乡,生态优先


 

马向明:从绿道、古驿道到碧道——广东线性开敞空间的发展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委员,广东省城

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马向明首先介绍了广东省发展路径的特点,珠三角作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在城市外围产生了大量“园城分置”的外源性产业园,形成持续蔓延的城市连绵区。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珠三角地区内部的建设水平不均衡,导致了工业、居住等功能混杂的城镇景观。


为应对城市的不断蔓延,2001年省建设厅即制定了区域绿道规划政策与指引,2009年开始积极推进绿道建设。绿道规划建设对广东城市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开启了线性开敞空间的供给,为市民进入乡野提供了入口,推动城乡的互动;另一方面,改变了城市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


马向明指出,随着绿道建设的延伸和升级,城市外围的绿道本身和联结点的内容吸引力更加重要,因此带来了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以文化线路视角实现古驿道新价值为目标,充分利用古驿道作为文化载体、线性空间的特点,发挥“线性效应”,推动古驿道与保护修复、休闲旅游、 产业发展、村庄整治相融合,形成“古驿道+”的多元融合发展策略。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丰富了广东线性空间建设的内涵,文化线路成为集合文化复兴、乡村振兴多项目标的工具。


广东拥有丰富的水系,城镇大多依水而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水系的不当利用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18年广东省提出了万里碧道计划,碧道是以河湖水域及岸边带为主要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景观、休闲功能系统治理的绿色线性开敞空间。碧道建设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生态、生产、 生活空间格局,打造江河安澜的行洪道、清水绿岸的生态道、融入自然的休闲道: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碧道建设重在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特色与景观营造、游憩系统构建等五大建设任务。马向明总结,万里碧道计划结合了生态廊道建设、公众休闲需求和产业转型的需要,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顶层计划”,也是一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专题会议十七:

空间活力与治理


 


丁志刚:宜居街区规划与设计--基于江苏省建设实践的思考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

任、教授级高工


丁志刚主任首先介绍了江苏省宜居街区建设试点项目——南京市鼓楼区天津新村宜居街区设计。他指出宜居街区的打造坚持设计引领,立足城市既有建成环境持续更新改造和品质提升,开展了系统集成提升宜居性的有益尝试,探索建立“街区认知—街区体检评估—实施项目生成—方案设计和选择—实施精益建造以及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模式,努力实现宜居家园建设成果可观可感,切实增强街区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与模式。


在国际社区规划发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可以利用物质空间环境更新改善有效促进和激发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治理乃至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依靠居民、共享成果;回归科学理性的价值导向—克服资本逻辑与增长主义、建立多元互动共治的体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引导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控制利益博弈恶化与利益的分化。


专题会议十七:

空间活力与治理


 

石崧:城市治理视角下的规划公众参与效应思考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教授

级高工


石崧主任结合自身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从治理的视角来探讨公众参与。他首先将“人居三”提出的9个城市发展新范式总结,分为社会包容性、生态本底性、结构网络化和政策治理化,正对应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其次他谈到了国家空间规划中治理体系的建设中的多方博弈,政府、规划和公众参与三维主体通过优化编制过程的合法和合理性,从而更好地形成共识,减少分歧和需求错配。


石崧主任分别举了总规和控规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上海2035中,坚持“开门做规划”,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组织机制。1万+有效问卷了解市民认为应优先改善的的主要问题,在线发布公众版纲要内容24小时即获得10万+阅读,100万+人次点击“上海发布”总规草案公示。


第二个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中,开门规划、众创众规是贯通工作的基本原则,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全龄段的问卷调查、全维度的深度互动,全视角的设计竞赛、全领域的顾问团队,以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开放空间和公共功能,注入公共艺术与文化内涵, 将黄浦江打造为属于全体百姓的公共空间,健身、旅游、休闲的生活岸线,具有魅力的市民舞台与城市客厅。


最后,石崧主任强调不忘初心,规划公众参与的要义在于有利于规划的实施推进。从规划编制而言,公众参与、部门协作、专家领衔,都应当服务于这个“初心”。



更多营养大餐

将陆续呈上

敬请期待......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看报告?看综述?看资讯?

年会专题网站应有尽有!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网站:http://www.planning.org.cn/2019anpc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网站,查阅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完整版来了!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嘉宾报告集锦 · 第一期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开幕,两部门负责人出席致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年会精彩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